Vino
若選一種農(nóng)歷八月的代表,桂花榜上有名。桂花又稱“木樨花”,自古便受文人雅士賞識,為其寫下了諸多詠嘆,恐怕是所有秋季花中最為人所喜愛的一種。金秋時節(jié),閩地的桂花正蠢蠢欲開。在浦城,人們將其制成桂花蜜,或為小食和酒錦上添花。在安溪,人們則充分取其香氣,與老茶相得益彰。閩人對于桂花的種種使用,都不外乎一方鄉(xiāng)土人情的濃縮與印記。
與甜共釀,泡一杯浦城秋味
“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jié)桂旗。”《楚辭》中就早有桂花飄香,人們已經(jīng)開始使用其香氣四溢的花序入酒。因桂花的香氣清可滌塵,濃能透遠,魏晉時名±奉其為花中上品,文人的筆尖紛紛桂花綻開,庭院當中也定要種上兩棵桂樹,大概是取“桂”之“貴”意,所謂“好事成雙”。在閩南人眼里,桂樹是極好的風水樹,屋旁栽上一棵,寓意貞潔、富貴、祥和等一系列美好的愿景。
早聽聞浦城桂花的美名,算一算時間,若不是今年的暑熱久久不褪,中秋前后本該是到浦城賞“桂花雨”的時候。浦城有著“丹桂之鄉(xiāng)”的美譽,種植桂花已經(jīng)超過2200年。今日的浦城市區(qū)內(nèi),行道旁栽種著品種多樣的桂樹,有白的、黃的、橘的花序,形態(tài)也略有不同,而在鄉(xiāng)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庭前屋后種上幾棵小丹桂,用來為小食或自釀的酒錦上添花。
中秋節(jié)歷來有“兩賞一吃一飲”的傳統(tǒng)習俗——賞月、賞桂花、吃月餅、飲桂花酒。浦城的小丹桂恰好就在中秋節(jié)前后開得最盛,因此桂花對于浦城人來說,就是風物與時節(jié)最好不過的關系代表。在浦城人美珍的記憶里,開始打桂花就意味著天氣要變冷了,這是因為桂花喜好在降溫時開花,而浦城人便會趁著桂花僅3至5日的短暫花期,提起竹竿將桂花打落。同一片區(qū)域的桂花開花時間基本同步,因此到了打桂花的時候,場面相當熱鬧。打桂花前,大人們要先在桂樹下鋪開紗帳、曬谷席以盛接,然后用竹竿輕輕敲打桂樹枝椏使桂花紛紛灑灑落下,一旁嬉鬧的孩童偶爾也會晃動桂樹,貢獻一點產(chǎn)量。美珍記得,兒時的她常饒有興致地圍觀父母忙碌,簌簌的桂花雨與縈繞著整個浦城的香甜桂花味道,構成了她對于童年最深的印象。
打落的桂花需剔除雜質(zhì)后方可使用。細心的婦女們捧起桂花,一點一點細致地將其中混雜著的花蒂、枝屑等挑揀干凈。許多浦城小孩常常會在課余時間幫果品廠清理桂花,再喜滋滋地拿著勞動“賺”到的零花錢去買零食。美珍說,浦城幾乎家家都會用桂花釀制桂花蜜,這也是每年她與媽媽的例行合作。桂花蜜制作簡單,將清洗后的桂花倒入沸水,稍稍煮過便撈起冷卻、漂洗,待瀝干水分后與白糖混合攪拌,最后封存于罐子中浸漬。不過幾日,香甜的桂花蜜便釀成了。
桂花蜜齁甜,并不用作單吃,而是落在杯中替了茶葉的角色。在浦城,用桂花蜜泡水做桂花茶來待客是傳統(tǒng)。“每年正月客人來家里,大人們一定會泡桂花茶,而且大年初一大家去寺廟祭拜時,寺廟也會準備桂花茶與眾人分享,傳遞祝福?!泵勒浠貞浀?,“桂花茶香甜利口,我們便以此期盼來年的生活也能甜甜蜜蜜?!?/p>
美珍說她不喜歡吃甜,去外地工作時并不會帶上一罐桂花蜜,但每逢節(jié)假日回到家鄉(xiāng),一定會泡上一杯桂花茶。看著一朵朵靈動的桂花在水中綻開,對于家的珍藏回憶也就重新浮現(xiàn)在眼前了。
花為茶魂,樨香無隱
站在安溪西坪南巖村的茶山上,不遠處是一片正在醞釀著不日綻開的桂花林。梅記茶行的茶人們正在耐心等待桂樹主人通知,桂花不開,今年的桂花老鐵制作就還停在日程表上。
香花入茶的做法古已有之,最早源于雅土的別出心裁,以花香提點茶香,味更沁人。南宋趙希鵠在《調(diào)燮類編》中寫道:“木樨、茉莉、玫瑰……皆可作茶。量茶葉多少,摘花為伴?;ǘ鄤t太香,花少則欠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泵魅祟櫾獞c的《茶譜》也記載了花茶的窨制技術。民國時,福建安溪茶商為打開市場,將桂花與烏龍茶結(jié)合,制成桂花茶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地區(qū),銷量一度居高不下。
然而,早期的桂花茶因以占領市場為目的,在桂花選材上并不講究,所用的茶葉也多以次品為主,形成了低檔茶的定位,長期以來都不被業(yè)內(nèi)看好。而梅記第六代傳人、現(xiàn)負責茶葉生產(chǎn)的王智送有著不同的考慮:“桂的吉祥寓意與茶的深厚底蘊都是極佳的元素,不該被茶人輕視。我們覺得桂花茶這一品類應當可以經(jīng)過改良而成為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經(jīng)過反復的試驗后梅記發(fā)現(xiàn),存放10至15年的鐵觀音為最佳原料,其味已褪去新茶的鮮澀,也不至于過沉,可與桂花味融合得恰好。而桂花,當選南巖村原產(chǎn)的黃金桂,其花香持久,制成的桂花茶即使存放多年,香氣也不會散去。梅記桂花老鐵所用的黃金桂就生長于梅記茶山對面,同屬于南巖村的范圍。南巖村種植桂樹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多是零散地種在庭院內(nèi)外,聞香是緣由之一,先人們更希望能因此與好運相伴,也期盼著早日折桂高升,獲得富有榮光的生活。當季產(chǎn)的新桂,采一部分用作入茶或是制作食物,更多的還是作為歲時贈禮,由它們自然凋落。而如今每至金秋黃金桂盛開時,梅記茶人們就忙了起來。他們同樣采用敲打的方式迅速收集花序,再遵循傳統(tǒng)花茶窨制工藝制作桂花老鐵。“要有好的茶胚,好的桂花,還要好的技術?!敝撇鑾煾等缡钦f。將剛打下的桂花晾置,花序在酶、溫度、水分、氧氣等作用下自然發(fā)酵,吐露馥郁花香:再將花與茶拼堆,令茶胚吸納花香與水分;待茶堆達到一定溫度時,扒開茶堆充分釋放花香,此時茶胚可更均勻地吸收花香,而后再經(jīng)炭火烘焙,將已化為粉末的桂花渣抖落。如此一番終成香氣雋永的桂花老鐵。整個制作過程細節(jié)講究,十分考驗制茶功力。
看似是“舊物翻新”,但在王智送看來,梅記的桂花老鐵與早期的桂花茶已是完全不同的產(chǎn)品。即使品過許多茶的人,對于桂花老鐵的喜愛仍然獨一無二,捻一撮入水,湯色清亮,抿一口,老茶與新花兩種質(zhì)地的香相融相佐,在口腔內(nèi)悠長縈繞。雖成品只聞花香不見花,桂花卻毫無保留,當真架起了桂花老鐵的“茶魂”。翻看梅記茶人的族譜,發(fā)現(xiàn)安溪茶人們除了制作桂花烏龍,也會用一種小朵的花制茶,但詢問過后竟也未能弄清具體是哪種花。唯有桂花入茶的習俗能被完整地延承至今,想必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jié)果。
時候尚早,未能一睹桂花滿枝的盛景,而天氣確實涼起來了。王智送記起兒時的秋天,都是與小伙伴們結(jié)群在桂樹林中追逐打鬧的快樂場景。大人們談笑著采集新桂,孩童們也在爛漫的桂香中耳濡目染,最終送入口中的又何止是一口花茶,一方鄉(xiāng)土人情的濃縮與印記才是此中至真至醇的滋味。端起本次相遇的最后一杯桂花老鐵,桂花香隱隱飄散,不知是否有一縷鉆過窗扇,散入秋風中去了。
桂花酸棗糕
酸棗糕是浦城人家擅長制作的果品之一。在制作時加入適量桂花蜜,攪拌均勻,讓桂花的清香與酸棗的酸甜充分浸透。半透明的酸棗糕中清晰可見桂花瓣,讓這樸實的小食多了幾分精致。
桂花湯圓
浦城人在煮湯圓會憑喜好加入桂花,湯圓濃香,湯淡口微甜,清香的桂花帶來了新的口味層次。
桂花糕
桂花很適合作為糕餅類點心的原料。浦城婦人會將糯米粉、粳米粉和桂花按比例調(diào)制,蒸出軟糯的桂花糕,桂花香中濃郁的部分被過濾掉了,只剩清雅,就著香氣能吃下很多。此外,也可以制成千層糕、年糕。
桂花酒
浦城人有“尊桂酒,空入鄉(xiāng)”的習俗,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桂花有保健功效,因此可制成桂花酒濟世民生。這種觀念未經(jīng)現(xiàn)代醫(yī)學驗證,但桂花酒依然是一些浦城人的秋季必釀。在釀米酒時,投入紗布包裹的桂花同釀,待開壇時花香已溶入酒香中,雙重香氣濃烈襲人,只是多聞一會兒都覺得要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