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睿, 王穎怡, 陳文勇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120)
EB病毒感染在人群中較為常見,并與鼻咽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相關,EB病毒潛伏感染者多不具有特征性臨床癥狀,也缺乏相應的治療手段。部分中醫(yī)學者認為EB病毒潛伏感染狀態(tài)與“伏邪”相關[1]。本研究收集2016~2017年在廣東省中醫(yī)院查出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共72例,收集患者基本資料并進行中醫(yī)體質辨識,結合中醫(yī)體質學說、“伏邪”學說,進一步發(fā)現(xiàn)EB病毒潛伏感染多與“伏邪致病”具有相似性,并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F(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收集2016~2017年在廣東省中醫(yī)院門診部及住院部就診時發(fā)現(xiàn)EB病毒兩項檢測指標(VCA-IgA抗體和/或EA-IgA抗體)陽性的患者,共72例。
1.2納入標準①2016~2017年在廣東省中醫(yī)院就診時檢出EB病毒VCA-IgA抗體和/或EA-IgA抗體陽性;②年齡在18~65歲之間;③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均未見異常的患者。
1.3排除標準①體溫>37.0℃或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②鼻咽腫物隆起,咽隱窩不對稱,或病理確診為鼻咽癌患者;③妊娠或正準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⑤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⑥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
1.4調查內容以完成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患者的中醫(yī)體質類型、個人飲食偏好、情志狀態(tài)、起居習慣及耳鼻喉科專科病史,是否有乏力、咽痛、頭痛、淋巴結腫大相關癥狀等信息;鼻內鏡檢查鼻咽部以觀察是否有黏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等相關體征。
1.5體質分類方法及判定標準體質分類采用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王琦教授[2]提出的9種體質分類方法。中醫(yī)體質辨識表采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的《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斷表》[2]?;颊咴谖以后w檢中心完成中醫(yī)體質識別問卷,結合舌脈,由主任醫(yī)師進行整合并得出結論。
1.6統(tǒng)計方法采用電子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轉化生成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包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數(shù)據(jù)處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2.1人口學情況本次調查共采集2016~2017年間在廣東省中醫(yī)院檢出EB病毒VCA-IgA抗體和/或EA-IgA抗體陽性者共7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0例,年齡最大者65歲,年齡最小者26歲,平均年齡44.14歲。
2.2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中醫(yī)體質分布情況2.2.1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的中醫(yī)體質分布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中,以氣虛質(占30.56%)、陽虛質(占25.00%)為主,其他依次為濕熱質(占13.89%)、痰濕質(占9.72%)、陰虛質(占6.94%)、氣郁質(占5.56%)、特稟質和平和質(各占3.22%),結果見圖1。
圖1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中醫(yī)體質分布圖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medicalconstitution types in 72 cases of EB virus carriers
2.2.2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中平和體質與偏頗體質分布情況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中,僅3例為平和體質(占4.17%),其余69例為偏頗體質,其中單一偏頗體質33例(占45.83%),復合偏頗體質36例(占50.00%)。
2.2.3 36例復合偏頗體質患者中各兼夾體質元素分布情況 36例偏頗體質患者中,以瘀血質(占27.78%)、痰濕質(占19.44%)、濕熱質(占16.67%)為多見,結果見圖2。
圖2 36例復合偏頗體質患者中各兼夾體質元素分布圖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complex Chinese medical constitution types in 36 cases of biased constitution
2.3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癥狀、體征情況通過問診、查體及鼻內鏡檢查,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中存在咽痛癥狀的患者共32例,鼻咽部淋巴結增生患者38例,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癥狀患者4例。
2.4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起居及專科病史情況對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的起居情況(以患者的運動習慣為主)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8例患者有運動習慣,每周大約運動1~5次,44例患者無運動習慣。
對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的??撇∈非闆r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9例患者有上呼吸道慢性炎癥的相關病史,其中以慢性咽喉炎(占23.61%)和過敏性鼻炎(占20.83%)為多見,結果見表1。
3.1 EB病毒潛伏感染與“伏邪致病”具有相似性EB病毒具有普遍易感性[3],感染主要通過B淋巴細胞建立,多為無癥狀亞臨床感染狀態(tài)。根據(jù)EB病毒和宿主細胞的相互關系,可將EB病毒感染分為溶細胞性感染和潛伏感染兩種類型。原發(fā)性EB病毒感染多為溶細胞性感染,隨著原發(fā)感染的逐漸消退,少量EB病毒憑借EBNA1及EBV促殖基因關閉而潛伏在人體B淋巴細胞中,進入感染潛伏期,僅在遭遇特定啟動子時進入“激活”狀態(tài),并與相關惡性腫瘤產(chǎn)生密切關系。徐斌等[4]的研究證明,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異常表達以及免疫功能缺陷,協(xié)調作用,共同觸發(fā)和促進EB病毒相關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
表1 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患者??撇∈贩植记闆rTable 1 Distribution of specialist medicalhistory in 72 cases of EB virus carriers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這是中醫(yī)對“伏邪”理論最早的闡述。伏邪,指感染后潛伏于體內而不立即發(fā)病的病邪。伏邪包括一切伏藏于人體內之邪,除了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還包括用現(xiàn)代科學檢查方法發(fā)現(xiàn)的如潛伏于人體的腫瘤、結石、寄生蟲卵及原蟲、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停留于人體的病理產(chǎn)物、代謝廢物等[5]?!胺爸虏 ?,可概括為外感邪氣,宿于膜原,伏而不發(fā),發(fā)而為病。人體正氣不足,邪氣亦不盛,外感之邪宿于膜原,靜而不動,待邪氣漸盛或正氣虧虛時發(fā)而為病,病勢往往急重。
隨著EB病毒原發(fā)感染逐漸消退,少量EB病毒潛伏在人體B淋巴細胞中,人體在遭遇特定啟動子后進入激活感染狀態(tài),激活后疾病多為惡性,病勢迅疾,治療難度較高。經(jīng)調查,EB病毒潛伏感染人群中,部分患者存在咽痛(32例)、淋巴濾泡增生(38例)等表現(xiàn),既往有慢性咽喉炎、過敏性鼻炎等慢性上呼吸道炎性疾病病史者達59例,說明鼻、咽喉部存在炎性改變可能與EB病毒潛伏感染相關。
3.2氣虛、陽虛體質易于觸冒伏邪而發(fā)病《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共劃分25種體質類型,為中醫(yī)體質學說的產(chǎn)生奠定了理論基礎[6],王琦[2]發(fā)展出9種體質分類法。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綜合而相對穩(wěn)定的特質,決定著人體對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變類型的傾向性,不同體質人群對EB病毒的易感程度及病變類型均有不同。調查發(fā)現(xiàn)EB病毒潛伏感染人群中,氣虛(占30.56%)、陽虛(占25.00%)為分布最多的兩種體質類型。
氣虛體質的本質是元氣不足,氣的功能在于推動、防御、溫煦、固攝和氣化,故氣虛體質多見氣息低弱,臟腑、機體功能低下[7]。氣虛質人群平素體質虛弱,衛(wèi)表不固,易患感冒,且易遷延不愈,如《靈樞·論勇》稱:“薄皮弱肉,易于感觸風邪”。EB病毒作為外邪中的一種,更易于侵襲衛(wèi)表不足的氣虛體質人群。此外,“體內精氣不藏”是伏邪致病條件之一,精氣包含了人體正氣的范疇,正氣不足,推動之力減退,無力抗邪,同時邪氣漸消,正邪相爭,伏于機體半表半里之間,靜而不動。
陽虛體質是由于陽氣不足,失于溫煦而形成以虛寒為主的體質狀態(tài)[8]?!杜R證指南醫(yī)案》曰:“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陽虛者濕甚,邪傷氣分為多”。陽虛證多由氣虛證發(fā)展而來,而兼有陽氣不足的特征,鄺安堃等[9]對陽虛質人群內環(huán)境的調查發(fā)現(xiàn),陽虛質人群往往存在免疫功能減退的現(xiàn)象??梢姡瑲馓?、陽虛體質人群均易于外感邪氣而正氣鼓動無力,故此兩類體質的人群,易于觸冒伏邪而發(fā)病。
3.3啟示EB病毒感染相關疾病范圍廣,如為再激活狀態(tài)則惡性程度較高,治療主要以抗病毒、護肝和支持療法為主,早期診斷可以起到改善遠期預后,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作用[4]。EB病毒潛伏感染狀態(tài)下,機體多無特異性的臨床癥狀,治療以預防為主。目前尚未研究出對無癥狀的或特定的EB病毒感染者有較好預防作用的防御性疫苗[10]。
EB病毒潛伏感染狀態(tài)與中醫(yī)“伏邪致病”相似,中醫(yī)針對“伏邪”的治療方法多樣,依具體見證而定,并無僵執(zhí)[5]。本研究發(fā)現(xiàn),EB病毒潛伏感染人群以氣虛、陽虛體質為多見,治療以扶正祛邪、調整升降氣機為治療要點。精氣為人體正氣之根本,《黃帝內經(jīng)》云:“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逼⑽笧闅庋矗a氣尤以建立中焦之氣最為重要,楊威英等[11]運用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中醫(yī)體質為氣虛質的慢病疲勞綜合征患者取得良好療效。伏邪潛伏于機體半表半里,故要注重透達膜原,調整機體升降氣機。此外,在伏邪發(fā)作前,可根據(jù)伏邪的物質性,運用藥物等各種有效的干預措施,調動機體自身潛在的功能,攻逐伏邪,祛除宿根[12]。氣虛、陽虛體質并非單獨出現(xiàn),往往兼夾有其他類型體質,72例EB病毒潛伏感染人群中,復合體質者占50.00%,故在以益氣、溫陽為主要治法的同時,理應兼顧復合體質元素,如兼瘀血質者應注重活血化瘀,兼濕熱者應配合清熱化濕,兼痰濕者應酌情化痰利濕。體質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亦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非單純傷一臟一時一因之所成[13],治療上應進行多方位調養(yǎng),如飲食、起居、運動和科學宣教等方面,調整周期往往較長,需要患者較高的依從性。
由此可見,我們可采用以益氣溫陽、調暢氣機為主,兼顧痰、濕、熱、瘀等體質元素對EB病毒潛伏感染人群進行綜合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