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康
你是不是一直在等別人來懂你?我曾經(jīng)是。也許,你也是。
即便習慣孤獨的人,靈魂里也始終期待著別人的懂。為了這個懂,許多人眼巴巴地等了一輩子。遺憾的是,許多時候我們對他人的“懂”過于樂觀,才會盲目期待,少有作為;才會被“不懂”所傷,委屈不滿,抱怨指責。
曾有一個做銷售的男士找我談心說,他在公司吃苦受累遭白眼也就認了,可每次回到家里,妻子還要不依不饒地折騰他。不是說他襯衫臟得快、嘴巴有味道,就是說他不顧妻子的感受、不管孩子的冷熱。有一次他被妻子叨叨得心煩意亂,差點從18樓跳下去。
這位男士認為,妻子在家看孩子,不該有那么多事,她應該理解他在外面工作的艱辛,回來應該多體諒他。而對于妻子責難他的原因,他也不得而知,只是一味地心煩。
我們總是期待自己什么也不說,對方就能理解自己的一切,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總是存在的。妻子并沒有看到丈夫工作的情景,丈夫也沒有對妻子訴說自己的壓力和心酸,她如何感同身受?同樣,丈夫沒有體驗過妻子獨自在家?guī)Ш⒆拥墓陋毢蜔o助,而妻子也沒有正面表述自己的情感,因此,丈夫把妻子懷著不滿的叨叨當成是無理取鬧了。
心有靈犀之所以成為美談佳話,恰恰是因為它的稀缺。而我們,常常是無比希冀又無比懶惰地坐等這份稀缺。更多時候是我們沒給機會讓別人懂,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應該明白自己的感受,看穿自己的心思。
有一個文藝女生,喜歡與戀人玩神秘含蓄浪漫的游戲:用生氣表達高興,用疏離表達親昵。哪知道,她遇到的人總是完全讀不懂她的潛臺詞,無法配合她的晦澀艱深。于是,神秘含蓄浪漫玩成了雞同鴨講,結(jié)果自然是失望乃至絕望,女生兩次自殺,幸好獲救。
何苦?神秘含蓄浪漫也要有基礎(chǔ)有鋪墊,如果沒有,不如直抒胸臆,畢竟這樣可以讓對方明白你的需求。
“認識你自己”對我們來說本來就是一個難題,而當我們在還沒讀懂自己的時候,卻要求他人要懂自己。這種毫無道理的期待、毫無邊界的強求,很難找到讓人理解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讓別人懂你呢?
當然是敞開自己。當我們敞開自己地表達想法和需求時,對方才能理解我們的感受,才有可能設(shè)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如果雙方都能敞開地去交流,不僅能促進彼此的理解,還能使雙方的關(guān)系更加融洽。
感知他人、理解他人同樣重要。當我們希望被人懂得,希望在他人心中有存在感時,我們也需認真地去感知他人,了解他人。懂得是雙向的,需要呼應的。
提高自我認知亦不可缺。最多的懂,最大的愛,也不能代替自省和對自我認識的獲得。人生是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給予的過程,最好的懂得永遠來自自身。
哪怕無人能懂,我心自是安寧。并且,它會因為不斷地自給自足,變得飽滿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