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西藏大學理學院物理系,西藏 拉薩 850000;2.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201800;3.西藏大學教育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地球是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星球,也是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數(shù)百萬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千百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她的探索。[1]地球半徑是探究地球的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從古至今,有許多科學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地球半徑:在古希臘,哲學家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巧妙地測量地球的半徑;我國唐代的天文學家則利用拐尺巧妙地測出了地球半徑,并求出了地球的周長;[2]到了近代,對地球半徑的測量探索仍在繼續(x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地球半徑的測量方法也越來越多元化,如用衛(wèi)星、GPS系統(tǒng)、激光測距及手機攝像功能等等與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法測量地球半徑。[3]筆者基于基礎物理實驗中的單擺實驗,用相同的裝置在兩地(拉薩:海拔高度3660m,上海:海拔高度4m)進行實驗,利用高度差來估算地球半徑。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單擺運動規(guī)律及萬有引力定律,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使得他們學以致用。
將一根不可伸長且質(zhì)量不計的細線上端固定、下端懸掛一個小球,這個裝置稱為單擺。[4]當小球直徑遠遠小于細線的長度時,可把小球看做一個質(zhì)點。[5]若把懸掛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邊使最大擺角θ<5°,小球可以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周期性擺動,做簡諧運動。
圖1
小球質(zhì)量m1=16.255g,小球半徑r=7.98mm,利用GPS測得上海海拔高度為4m,拉薩海拔高度為3660m。當單擺的擺長L從0.3m以0.2m為步長增加到1m時,分別測量每個擺長對應的單擺擺動時間t,擺長L等于單擺線長加上小球半徑。同時注意擺球速度方向應與重力方向共面,防止出現(xiàn)圓錐擺運動。為了減小計時誤差,采用從平衡位置開始計時,每次擺動測量取30個周期,實驗記錄如表1和表2。
表1 上海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表2 拉薩單擺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表3 兩地的擬合參數(shù)值
表4 兩地的重力加速度及不確定度
為了減小誤差,使得結果具有可比性,我們使用了同一套裝置(擺長、擺球、擺線、支架等)分別在上海和拉薩兩地進行了實地測量,并嚴格控制擺角,在數(shù)據(jù)處理實驗過程中,進行了理想化處理:(1) 忽略擺球質(zhì)量分布不均的問題,將擺球看作質(zhì)點;(2) 忽略懸線的質(zhì)量及受力引起的長度變化;(3) 忽略空氣阻力及空氣浮力等的影響;(4) 假定地球是均勻的球體,各部分密度一致,重力加速度只隨著高度變化。
鑒于上述處理,由于上海和拉薩兩地的海拔差相比地球半徑太小,再加上所使用秒表精度等的限制,使得最終測量得到地球半徑與實際值有較大偏差,但數(shù)量級一致,[6]還需作進一步的探索,在實驗設計及測量中的體驗使學生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