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松
徐特立一生走過了一條由苦難到輝煌的道路,先后經歷了晚清、北洋政府、國民黨統(tǒng)治和新中國等不同時期。他熱愛光明、追求真理,也正因為此,他總能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抉擇,并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
19世紀末,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為了救亡圖存,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fā)動了一場頗具聲勢的變法維新運動。其后,一些宣傳維新變法和介紹“西學”的讀物開始在湖南傳播。徐特立積極接受新思想,尤愛閱讀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文章,他一度以康梁的信徒自居。后來,戊戌變法失敗,八國聯(lián)軍入侵,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徐特立開始探索新的救國之路。
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徐特立感到憤慨、迷惘。1905年,他考入寧鄉(xiāng)速成師范學校。在這里,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他的思想很快發(fā)生變化,進而“走上了反康梁而相信孫文的道路”,成為一名激進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徐特立積極響應,支持革命。長沙新軍起義勝利后,他被推選為湖南省臨時議會副議長。不久,由于議會內部爭權奪利、背叛人民,徐特立意識到革命政黨已經變質,于是憤然辭職,回到教育界,希望“用教育來改革人心”。
為了讓勞動人民的孩子讀得起書,他將“俸金半數(shù)以上用來辦學”,“一小部分用來幫助清貧學生”。他在教育救國的道路上艱辛跋涉、艱苦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李維漢、田漢等都是他的學生。徐特立成為享譽湖南教育界的“長沙王”。
名譽、地位、金錢并不能阻擋徐特立前進的步伐,黑暗的中國該去往何方一直縈繞在他心頭。
1926年冬至1927年春,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迅速在全國興起。在毛澤東的建議下,徐特立回到五美鄉(xiāng)調查農民運動。令他驚訝的是,曾經熟悉的家鄉(xiāng)已經完全變了模樣。天朗氣清,一片光明,人們的思想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如火如荼的工農運動讓徐特立認識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和共產黨領導革命的偉大作用,他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信仰再也沒有發(fā)生改變。
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背叛革命,瘋狂鎮(zhèn)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年過半百的徐特立冒著殺頭的危險,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教育家徐特立入黨的消息極大地振奮了危難中的同志,許多同志感慨地說:“真是疾風知勁草,歲寒知松柏??!”陸定一把他入黨比喻為一本沒有字的教科書。
新中國成立后,徐特立繼續(xù)擔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這時他已是72歲高齡的老人了,在常人看來似乎可以坐享清福、頤養(yǎng)天年,然而他依然保持革命年代的工作勁頭和學習狀態(tài)。為了鞭策自己,他還制定了一個20年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作為晚年的奮斗目標。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徐特立深為黨和國家的前途憂慮,他用自己的行動盡力去保護一些受沖擊的同志,還將受沖擊的周世釗接到家里。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與世長辭,享年91歲。逝世前,他留下遺言:過世后,把遺體獻給醫(yī)學科學部門。至此,徐特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奉獻了畢生精力和全部智慧,踐行了他“盡瘁此心血”的誓言,贏得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