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宇
明清鼎革之際,福建黃檗山的僧侶受到在日的福建商團和僧侶的熱情招請,終于在第四次收到請啟之后不顧旅途的危險毅然決定東渡。事實上,之前隱元曾派遣其弟子也懶性圭任日本崇福寺的長期住持,然而也懶性圭不幸遇到海難未能到達,可見隱元傳法的大無畏精神。隱元的抵日,除了給日本帶去了明代的禪風(fēng),更重要的是為日本帶去了富有黃檗宗特色的明末書風(fēng)。為了傳布書法,黃檗僧侶中擅長書法的人很多,最著名的有“黃檗三筆”即:隱元隆琦、木庵性瑫、即非如一,除此之外還有獨湛性瑩、南源性派、高泉性潡、千呆性侒、悅山道宗等人,他們的書法兼具明末的闊達又有自身的特色。黃檗僧侶的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鮮有提及,但是當黃檗僧侶到達日本之時,他們的書法以及他們帶去的字帖都成為江戶官僚和文人所追捧和學(xué)習(xí)的對象。比如,隱元到日本以后有非常多的信眾向隱元求字,應(yīng)接不暇,這些墨跡被當時視作珍寶,甚至因為沒有答應(yīng)高槻城主索取隱元墨跡的無理要求,隱元被其誣告隱元“可疑”導(dǎo)致監(jiān)禁長達一年之久。另一例子,就是隱元為了表達對德川幕府專門劃出一片土地并出資為黃檗宗建造本山宇治萬福寺功德的感激,特意獻上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的法書墨跡,都足以見黃檗僧侶在中日書法交流的功績。不同于中國,僧侶在日本擁有很高的地位,縱觀中日文化交流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朝代僧侶都是中日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國的唐代的鑒真、宋代的蘭溪道隆、元代的無學(xué)祖元;日本平安時代的的空海和最澄、鐮倉時代的明庵榮西、室町時代的雪村友梅等。尤其在鐮倉時代,由于武士階層推翻日本皇室貴族的政權(quán),“見性成佛”“明心見性”的禪宗因其與武士階層精神的契合成為了日本佛教的主流,而禪宗書法在此時有了一個專名的名稱——“墨跡”。所謂“茶禪一味”,即是在茶室中懸掛禪僧的墨跡,書法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這一切都奠定了禪僧書法在中日書法史上的不同地位。在中日僧人的往還之中,中國書法成為聯(lián)結(jié)中日兩國的精神文化紐帶,使?jié)h字在文化圈碰撞出勃勃生機。由于作為文化媒介的是僧侶,在文化的選擇上不免帶有他們的印記,這是文化交流必然性中的偶然因素,也是我們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時需要注意的現(xiàn)象。
在黃檗僧侶的書法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嫡派相傳。佛教的諸流派歷來就重視法系的傳承,傳承的譜系是確立自身合理性的有力證明,這是各宗派寺廟在編修寺志時必然會非常重視的內(nèi)容,“傳燈錄”也是記錄法脈輾轉(zhuǎn)相傳的一種體例。重視法脈傳承這一點上在黃檗宗上尤其突出。禪宗雖然是屬于佛教流派,但是非常重視個性特征,講究“明心見性”,但是黃檗宗將以“個體”為考慮軸心的“個”轉(zhuǎn)化為以黃檗宗的宗義為軸心的“個”,并且這種觀念也滲透在黃檗僧侶的書法當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黃檗山雖然在唐代就有相關(guān)的記載,但是在禪林一直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宋元時期或有過繁榮的景象,但是因為蒙元時期的社會動蕩,資料已經(jīng)大多遭到毀壞。明中期之前的由于統(tǒng)治者政策的原因,中國佛教整體處于低迷的狀態(tài),直到明中期才有所緩和。黃檗宗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積淀,在眾多人的努力才在明中期獲得振興,成為東南一大禪林。保持法系傳承的純潔性既是黃檗宗能夠復(fù)興的原因,也是黃檗山能夠站穩(wěn)腳跟的保障。制定嚴格的寺院管理從隱元的師祖輩密云圓悟、費隱通容就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而在寺院建設(shè)、道場管理方面頗具才能的隱元隆琦這里不僅得到了繼承,而且法嗣制度和寺院清規(guī)越發(fā)完善。
在他的管理理念中除了重視僧侶的修為、資質(zhì)外,還有一條非常重要,那就是堅持一派法系住持道場。為了維護法系的純潔性,隱元堅決禁止其他法系的禪僧在黃檗山另立門戶或者供奉其他法系的靈牌,隱元就曾經(jīng)拒絕過自己剃度弟子良義在黃檗山內(nèi)立庵居住一事。而且在到達宇治萬福寺以后也是如此,他隱退之后將住持之位讓給弟子木庵性瑫,之后近二百年歷代黃檗山住持幾乎均由中國派遣,這也得到了幕府的許可,一直延續(xù)到第四十四代住持了馨清馥,并且到二十一代住持大成照漢之前都是隱元的法脈。
1644年,明朝滅亡是促使隱元東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因。隱元等初期東渡的黃檗僧侶有著深厚的移民情結(jié)。隱元的恩師費隱通容就曾因為明清鼎革的動亂失去了右手,所以只能改用左手執(zhí)筆,費隱通容晚年年用左手書寫的《瞎驢眼》被制作成匾額至今懸掛在萬福寺的開山堂,非常顯眼。書法史上著名的黃道周他與自殺殉國的不同,他選擇了騎兵抵抗?jié)M清的入侵,最終被捕在金陵被處斬刑,與他有交往的隱元聞訊寫下了幾篇詠詩,其中有“黃河千里血,點點盡忠心”的詩句,表示對他敬佩之情。隱元的弟子獨立性易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幼學(xué)習(xí)儒學(xué),明亡之后因為心懷悲憤,于是在他五十八歲的時候離開故土乘船渡日,后因為隱元到達日本,決心皈依于黃檗。因為明清的鼎革涉及到民族的問題,因此這使得隱元師徒此行肩負著弘揚明代禪宗與保存故國文化的雙重使命。隱元弟子獨往性幽在提到隱元東渡時曾說:“(赴日)非買乘桴之勇,亦厭觀京華寥落,文物銷沈云爾”。他并不是為了逞一時之勇到達日本,而是不忍看到故國衰敗,文化凋零。當時中國文化之所以大面積傳入日本,這歸功于隱元一直致力于保存明代文化的努力,不管是寺廟建筑還是法式儀軌一律遵照明代制度,衣食住行均從中國進口,儼然一個“國中之國”,所以到今天宇治的萬福寺都很好地保存著明代的風(fēng)貌。
在隱元到達之前的日本佛教也因為德川幕府采取的檀家制度、本末制度導(dǎo)致佛教整體處于戒律松散的局面,因此黃檗宗帶來的明代禪風(fēng)給日本佛教以極大的刺激,因此沖突也隨之而來。隱元接受妙心寺龍溪宗潛等人的招請,先住持長崎興福寺,之后前往江戶欲住持京都妙心寺卻遭到妙心寺內(nèi)部反對者的抵制,而這些反對者提出的理由正是宋代與明代禪風(fēng)的區(qū)別所在,黃檗宗本屬于臨濟宗一脈,而日本的臨濟宗早在鐮倉時代就由入宋僧明庵榮西帶到了日本,并且江戶時代的臨濟宗一直保持著宋代的禪宗風(fēng)尚,此時傳入的黃檗禪風(fēng)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發(fā)展之后的明代禪風(fēng),這種禪風(fēng)與日本由很大的不同:誦經(jīng)的聲音不是采用唐音而是明音,誦經(jīng)采用鳴木魚和鼓鐃鈸等等,恰恰是這些沖突促使臨濟宗黃檗派獨立為黃檗宗的原因。
明代文化的有突出的地域性,在書法、繪畫、宗教上都有所體現(xiàn),比如在繪畫上先后出現(xiàn)了浙派繪畫、吳門畫派還有金陵畫派、揚州畫派,書法上的吳門書派等也很有影響力?!皶胰后w的地域集中,和因此而形成的書法流派,成為明代書法發(fā)展的突出現(xiàn)象。”而在中國佛教史上,明清時代也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流派眾多、山頭林立。這與明代后期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商業(yè)活動的繁榮有很大關(guān)系?!半m然商業(yè)活動使地區(qū)之間產(chǎn)生了更為密切的聯(lián)系與互動,但并未減少各地區(qū)的區(qū)域特色。從某種意義來說,它賦予了保存區(qū)域特色一種新的價值。”并且,由于明末的浪漫主義風(fēng)氣影響產(chǎn)生了尚奇尚異的心理,所以地域文化的價值得到了重視。其中最具有說服力的一點是,在明清時期王鐸要比黃道周、張瑞圖影響力大,但是我們可以從黃檗僧的書法中找到明顯帶有周、張二人的筆意,并且在隱元帶到日本的書籍中有很多這兩個人的法帖。
以上四點的共同作用導(dǎo)致了黃檗僧侶書法在傳承上表現(xiàn)出嫡派相傳的特點。與歷史上其他風(fēng)格鮮明的書畫流派一樣,黃檗僧的書法因其后學(xué)因循前人,不知上溯前人,黃檗僧侶內(nèi)部的書法逐漸少有突出成就者。隱元法孫中日本僧人很少,著名者僅僅只有鐵牛道機、潮音道海、慧極道明、鐵眼道光等人,能夠接觸到黃檗書法的日本僧侶并不多,因此帶有濃郁的黃檗僧書法并沒有在日本得到廣泛的繼承。一個反例是獨立性易,日本萬福寺第一代住持是毫無疑問是隱元隆琦,第二代住持是他的弟子木庵性瑫,第三代慧林性機……獨立性易并不在此列。不僅如此,獨立性易的書法也與其他黃檗僧侶有很大的不同。他書法的獨特性主要與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書學(xué)傳統(tǒng)與其他黃檗僧相異有關(guān)。他并不是自幼出家,熟讀儒家經(jīng)典,對于古人書法多有涉獵,其書學(xué)來源較之其他黃檗僧要廣泛得多。作為被認為是黃檗僧侶中書法造詣最高的獨立,同時也被認為對日本書法影響最大的黃檗僧,他學(xué)生中有高天漪、北島雪山和獲生徂徠。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嫡派相傳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