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何許人也?他是貴州省的原常委、原副省長。據(jù)悉,王曉光案是國家監(jiān)委留置的“第一案”。罪有三樁:受賄、貪污、內(nèi)幕交易。受賄人民幣4870萬元,貪污500萬元,內(nèi)幕交易炒股賺1.6億元。2018年9月21日,被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雙開”。上述三樁罪,都是官員以權謀私的常見罪,雖然數(shù)量巨大,并不特別稀奇,但王曉光另有一種買賣——賣酒,卻比較少見,是頗具特色的“生財之道”,故值得專門一議。
貴州以出茅臺酒而著稱。王曉光是貴州省的副省長,自然愛喝茅臺酒。他喝酒只喝年份茅臺。每有酒局時,王曉光都會吩咐下屬,給他準備一箱酒(自然是公款購買)。飯局結(jié)束,酒箱里經(jīng)常還剩四五瓶沒有開封的茅臺酒。這時,王曉光會交代,把沒喝完的酒放進自家汽車的后備箱,讓駕駛員平時喝喝。駕駛員們心里明白:哪好意思喝王副省長的年份茅臺?這些酒被王曉光運回家中,占為己有。按尋常狀況,一月可收集到約50瓶好酒。加上有求于他的人,往往送酒上門,王曉光家里的名酒堆積如山,一年有上千瓶茅臺酒進賬。
堆積如山的茅臺酒怎么辦?自己喝,喝不了。王曉光幾乎每天都有酒局,外面酒席上已經(jīng)暢飲,回家自然不喝,送人也不必。只進不出,家里豈非成為茅臺酒廠的“外室”?王曉光靈機一動,茅臺酒是市場上的緊缺商品,價格不菲。為物盡其用,不妨做點賣酒生意,也不會造成商品積壓。王曉光于是給相關機構與企業(yè)打招呼,辦了四張酒類專賣證書,在貴陽市開了四家名酒專賣店,交給家人打理。王曉光負責“進貨”“供貨”,由家人銷售。進貨無需成本,賣出就是凈賺。一進一出,舉手之勞,長年累月,收益可觀。王副省長心里暗暗高興,生財多了一條門路。
當然,名酒專賣店生意也有清淡時。這時,他授意下屬到自家店去采購,用的自然是公款,買來的,多是酒席上拿回來的茅臺酒。更好笑的是,由于名貴白酒都是有編碼的。一些單位偶然發(fā)現(xiàn):采購的酒讓王曉光拿走“喝掉了”,不久又出現(xiàn)在市面上,甚至還由原單位繼續(xù)采購。如此循環(huán)往復,茅臺酒進而復出,經(jīng)過這樣一輪巧妙的交換,公家的鈔票搖身一變,流進了王副省長的腰包。下屬不好意思說破,竊竊私語,王副省長則佯裝不知。
王曉光是一個副部級的領導干部,自以為得計,善于做生意,其實卻是一名精明而不高明的商人。他做生意頭腦活絡。大凡有錢都賺,大小統(tǒng)吃、來者不拒。大者如利用內(nèi)幕信息,買入兩種股票。銀河科技股價從3元漲至30元。王曉光是先利用市委書記的影響力,向企業(yè)家借巨額資金,投入股市,并在高點成功拋售。王曉光的手機上裝著炒股軟件,只要開盤就不時盯著。他的老婆、兒子是專職操盤手,負責具體的買進賣出。股民口袋里的鈔票,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大筆流進了王曉光的賬戶。4.9億元的交易額,1.6億元的凈利潤,收益率超過了33%。抓大不放小。大象的腿是肉,蚊子的腿也是肉。賣酒,是就地取材的一種生財之道。一瓶一瓶酒放進汽車的后備箱里,一瓶一瓶酒通過老婆、兒子開的專賣店賣出,無本生意,自產(chǎn)自銷,收益率是100%。比做股票生意的33%收益率還高兩倍,且無虧損風險。
王曉光賣酒,一共賺了多少錢?報道中沒有細說,但有一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在王曉光落馬前,因為風聲緊,查得嚴,老婆趕緊把它處理,據(jù)悉把家中上百瓶名貴白酒倒入了下水道。倒掉的酒就價值幾十萬元。由此可見,王曉光多年來賣茅臺酒的非法所得,決不會是一筆小數(shù)目。
如今,王曉光的茅臺酒生意做不成了。他的四家名酒專賣店只好關門歇業(yè)。落馬后,王曉光曾這樣剖析自己——無論做酒生意還是炒股,都知道是違法的事,也曾想過收手。但錢賺得太容易,心中貪念深重,收不住手。伸手容易收手難。這個遲到的懺悔的故事,各位切莫拿來做茶余酒后的談資。權力一旦變了質(zhì),就會衍生出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事物,也是害人不淺。王曉光做官腐敗,害了一家門。從這個案例中,世人還增加了一個見識:反腐敗斗爭不能因此而鳴金收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