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芳
正如白居易在《雙石》詩中所說的:“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我從年輕時就喜歡石頭,與石頭結(jié)緣,每每出游看山逛公園,對那些石頭總是情有獨鐘。每每觀之、賞之、聽之、玩之,我總會給它們送去脈脈情思。而那石頭儀態(tài)萬千,各展其趣。我多少次把它們攝進相機、手機,反復觀看揣摩,想去探尋它們的奧秘;多少次把玩于手掌之中,欣賞著,猜測著,想捕捉它們內(nèi)在的特質(zhì)。
“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綠園管理者們,也許從中受到了啟發(fā)吧,把形態(tài)各異、千奇百怪、大小不一的石頭用來裝扮綠園的一些景點。還匠心獨具,在綠園西端的一隅,造了一座“石趣園”,那里的奇石,有的像河馬、有的似海豚、有的像蒼鷹、有的似海龜、有的像持燈的宮廷侍女、有的似身披盔甲的武士……栩栩如生,逼真?zhèn)魃瘛?/p>
綠園成了我觀石的好去處。看那石頭“星羅雹布盈溪山”,逍遙地或平臥在湖畔,或袒露在曲徑小路旁,或斜倚在叢林翠竹間,把自己多情的容姿融進了粼粼的波光里,輝映于花草樹木中。任四季中、晝夜里、晴雨間氣象如何變幻,它們雖“震霆凜霜我不遷”,卻萬象迭生,各盡風流。春日里,當柔和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像碎金片似撒向石群時,它們歡呼雀躍,似乎在春風里與紅花綠葉共舞。夏日里,每當天幕上團團烏云似蛟龍騰飛、海浪奔騰時,它們卻巋然屹立,紋絲不動,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在欣賞大自然賜予人世間的各種美景。而當高空劃過一道電光,它們又似神如仙,百般玲瓏地活了。“石趣園”里那高大的駿馬,昂頭嘶鳴,欲與雷公比高下;那竹林旁互相依偎著的龍與虎,仿佛騰空躍起,要絕塵而去;那亭亭玉立的美女,似乎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晴天里,每當夕陽西下,它們那斑駁身軀,沐浴在落日的余暉里,懶困地張開雙眼,好像在欣賞著路人行走時的那種美姿和體態(tài)。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得好“景語皆情語也?!泵慨斘倚蕾p那些石頭時,滿目皆錦繡。你看那大大小小的石頭之奇、之美,皆在于自然,在于天成,是風蝕之,水磨之,浪琢之,是經(jīng)歲月的打磨而創(chuàng)造出的那種無聲自然之美。而經(jīng)人工點綴組合而成的那些小景點中,那些原本無生命、無靈性的石頭,似乎被注入了生命,賦予了靈性,顯示出的是另一種美。細細察之,悠悠賞之,那種盎然情趣油然從心底流出。你看,在綠園孫悟空銅像毗鄰處的小景點,那高聳的石頭,不酷似《西游記》里描繪的那個孫悟空?此時,它正懷抱著數(shù)只小猴子,傲然窺視著周圍的一切,不讓誰來侵犯它的兒孫們。再看大路旁的那景點,一對大象在繁花綠葉相擁下,正含情相向,無所顧忌親密地繾綣著。還有一組景點,猶如一間被裝扮得質(zhì)樸典雅的居家客廳,而石頭則成了客廳的裝飾品,那大的形似沙發(fā)、茶幾和座椅,稍小的宛如大人和孩童,他們無憂無慮,在花與樹的簇擁下,其樂融融。時有游人融入其中,攝影留念,與它們同樂。
早在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中,就有“地以石為骨”的說法。由于地殼運動,既使巖石扭曲劈裂,也使巖石空洞凹凸起伏。綠園的“石趣園”內(nèi),聳立著一座腦袋似豬或狗的連體石,那石內(nèi)孔洞蜿蜒。莫非那石頭內(nèi)的孔洞就是由地殼運動所致?石孔還會發(fā)出各種奇妙的聲音。秋日的一天傍晚,我漫步在環(huán)形路上,似乎聽到了這種聲音。用耳聽之,那聲音是在颯颯秋風的作用下,從那石孔里發(fā)出來的;用心聽之,那昂起頭,眼望藍天的石頭,似乎在仰天長嘯。我忽然想起了蘇軾《詠怪石》中“誰知茲石本靈怪,忽從夢中至我前”的詩句,似乎感到那石頭突然有了靈性,正在向世人傾訴衷腸:我一塊蒼老石頭,不就是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走向了現(xiàn)代文明?人類的祖先不就是用我們作工具,當武器,讓人類綿綿延續(xù)?現(xiàn)代豪華建筑裝飾材料,當今精美石雕、寶玉等工藝品,哪一件里沒有我們完美的身影?隆隆駛過的火車、高鐵以及川流不息的汽車,它們身下的鐵軌、公路,不都是用我們的身軀作奠基石?就是那些高山峻嶺,不也是由我們無數(shù)兄弟姐妹們,經(jīng)過數(shù)以萬年被海水沖洗、巨浪襲擊而成的?自有人類生命誕生以來,誰能如我們一樣,能與人類相伴時間如此之長!我們的祖先爺爺——我國冀東地區(qū)花崗片麻巖中的包體巖石,年齡已有35 億年了。它說著說著,聲音由緩慢轉(zhuǎn)為激昂;我聽著聽著,神思恍惚,情感激蕩,頓時領悟:為什么人們看高山,敬而仰止;觀奇石,意趣盎然;聽石語,平添了幾多敬重。
石不能言最可人。我和家人似乎都與石頭有緣。先生每次去海邊,總要撿回一大堆奇形怪狀的大小石頭,將它們制成盆景,故在我家的書房、臥室、陽臺上都能看到造型不一的石盆景。我則把奇石置于自己栽植的花木間,讓異石與花木相融相映成趣。我和先生外出旅游,凡見到有我們鐘愛的奇石,總不惜重金將它們買回,供于幾案上,娛目醒心,玩于手掌中,健腦悅神。孫兒們出門玩??吹铰裨谕晾锏男∈^,總是設法將它們挖出帶回,讓我為他們收著。小孫女買回絢麗多彩的雨花石,要我替她珍藏著,她還以“石頭”為題,寫了一篇作文,抒發(fā)她對石頭的那份感情。
石頭啊,你堅韌剛勁,始終如一;你粗獷純粹,涅而不緇;你堅貞沉靜,孤高介節(jié)。你有靈,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你有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氣質(zhì)精神。在我們心目中,你是一幅畫,你是一首詩,華彩照地,神韻燭天!
“無物不著意,無景不含情”。我似乎對萬物都有意,對美景都生情。故對古代《禽經(jīng)》中所記載“仰鳴則陰,俯鳴則雨,人聞其聲則喜”的喜鵲更有一種特殊感情。
曾記得20 世紀50 年代,幾乎每天清晨,我家窗外有喳喳叫聲將我從夢中喚醒,似乎在親切地催促我:快快起床好去上學堂。過了數(shù)月,我漸漸地對這些鳥兒發(fā)生了興趣。那年早春的一個星期日,天氣晴朗,我沐浴著暖暖春光,興致盎然地觀賞起那些鳥兒了。只見它們時而展翅飛翔,一下子飛向了蔚藍蔚藍的天空;時而盤旋低徊,且歌且舞。那歌聲之悅耳,舞姿之婀娜,既令我生奇,又令我陶醉。我問母親:這是什么鳥啊?母親說:這是報喜鳥,人們都叫它喜鵲。人們還傳說一年一次“鵲橋會”,就是喜鵲搭的橋。過幾日,我又發(fā)現(xiàn)兩只喜鵲常盤旋于鄰家兩棵白楊樹間,不肯離去,我循著喜鵲盤旋的方位望去,噢,原來在那兩棵高大挺拔的楊樹枝丫上方,有一只碩大的鳥窩,細細聽去,幼鳥似乎在低鳴。那盤旋著的就是它們的父母了?“這是喜鵲在給它們喂食了”,母親的話語打斷了我的沉思。母親還告訴我:喜鵲吃的大多是危害農(nóng)作物的蝗蟲、螻蛄、松毛蟲等,它生性強悍,如果其他鳥侵占了它的窩,它定會作殊死搏斗。我向母親投去了敬佩的一瞥說:“媽您怎么知道那么多啊?”母親淡然一笑說:“到你長大了也會知道很多的”。后來,我別鄉(xiāng)遠離多年,再也沒有見到那可愛的喜鵲了,但鄰家樹上那鵲兒俏麗的身姿,卻仍跳躍在我的腦海,怎么也揮之不去。
我很慶幸,晚年的居家,近傍城市最美的綠園,又緊臨小區(qū)的生態(tài)園。每當萬物繁茂、百花綻放的時候,無論我漫步在綠園,還是透過自家窗戶,總能看到那時隱時現(xiàn)于綠葉婆娑中的喜鵲身影;總能聽到那婉轉(zhuǎn)動聽的喜鵲鳴唱聲。每當這時,我胸中涌動的是微風吹拂下那蕩漾的春水,令我不能自己。喜鵲在古代人的眼中,“體態(tài)高雅,美如貴婦”,有“羅紗般的羽翼,顧盼有神的美目”;在古代儒家的心中,是“圣賢鳥”,其地位尊貴,品性堅毅;在老百姓眼里,它性平和、善良,最會護犢。而我自己呢,想隨那蕩漾的春水,去追逐、探究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喜鵲的體態(tài)、特征及習性。
在“春林花多媚,春風復多情”的季節(jié),我常常徜徉在綠園里,看到那濃妝艷抹的喜鵲攜兒帶女,或低徊在草地覓食,或繞于綠林嬉戲。遠遠望去,那幼鵲翼未豐,羽未艷,全身著灰衣,貌似小麻雀。幼鵲春季亮相了,我腦際立即浮現(xiàn)出冬日里母鵲孵化幼鳥的景象。我從“百度”里查到:幼鳥經(jīng)過18 天左右孵化期、一個月左右雌雄鵲共同哺育期后,方能離巢。這不,它們現(xiàn)在已隨同父母怡然自得、無憂無慮地出游了。趁它們和父母在草地覓食,我躡手躡腳、屏氣凝神想看個究竟,正待蹲下身去俯察時,一鵲兒一聲長鳴,似乎發(fā)出了“警報”,那老少鵲兒撲簌簌飛起,眨眼間不見了蹤影,只留下了一串清脆的叫聲。由此我發(fā)出了一番感嘆:既然有幼鳥,何不見鵲巢?同時又想起了王維的詩句“喜鵲不解游客意,驚如煙波深處橫”。從那日起我開始尋找鵲巢,踏遍了綠園烏桕、櫸木、香樟等叢林。今年初春,我終于找到了4 個鵲巢,分別筑在一棵白楊和三棵梧桐樹高端的枝丫間,其中南北相向的兩棵梧桐樹上,筑了一大一小的鵲巢,也許是同一喜鵲父母所為吧,我猜度著。一天傍晚,我正信步行走在梧桐樹下,突然發(fā)現(xiàn)一只藍鵲兒,一會兒繞巢盤旋,一會兒腦袋鉆進了鵲巢,那帶彩尾巴還在巢外抖動著,巢內(nèi)有小腦袋似乎在晃動著。這久盼的情景豈能錯過?我襯著夕陽彤霞將這瞬間留在了我的手機里
“一輪紅日貼中天,乾坤如火然?!痹谘谉嵯娜眨蛲砦要氉G園椅子上,靜觀那鵲兒,有的成雙結(jié)對,有的三五成群。它們忽而翱翔直沖藍天,那40 多厘米長的雙翅或持水平,或垂直于天地之間;忽而又展翅掠過水面,那雙翅上下翻動似一把把剪子,撩起串串水珠,真讓人驚訝不已。而當暮靄四合之時,它們結(jié)伴而歸,嘰嘰喳喳,輕言慢語,那份溫馨,那份親熱,又真讓人驚羨不已。
夏日天氣瞬息萬變。當云驟暗,雷驟起,雨點擂鼓般響起時,那藍、灰、褐色喜鵲驚慌失措,從各自領地四處竄逃,有的發(fā)出嘰嘰嘰聲,那鳴聲尖細而短促,有的發(fā)出“喳—喳—喳—”聲,那長鳴中帶著恐懼。而雨過天如洗,當叢林中還冒著蒙蒙水氣,湖面上還帶著如煙濕霧時,那鵲兒歡躍騰飛,有的張開雙翅在空中盤旋、翻騰,有的扯開嗓子引吭高歌,那歌聲清脆悠揚、委婉柔曼,遠近呼應,雌雄和鳴,似乎在向世人展示各自的演技。大自然設置了多么特別、偌大的戲劇院,讓我有幸觀賞了這既驚又艷的一幕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立秋后,綠園里本是一片蔥蘢的銀杏林,魔幻似的著上了彩裝,從淡綠鵝黃到金黃,秋風一掃,黃葉紛紛落下,草地上斑斑駁駁,重重疊疊。那日夕陽斜照,我漫步至銀杏林處,只見幾十只鵲兒如彩珠般撒落在這斑駁草地上,蔚為大觀。啊,這是觀察它們最好的時機。于是,我步步為營,悄然無聲,潛伏到了鵲群不遠處,觀察到:鵲兒嘴是尖尖的、眼大大的、尾長長的,它們鳴叫時嘴巴張大呈圓形,且全身顫動。還發(fā)現(xiàn)鵲的頭、頸、背,一般都呈黑色,腹部呈白色,雙翅和長尾是帶彩的。有幾只鵲兒正搖頭擺尾地叫著,還不忘梳理一下美麗的衣裳。一會兒,有些喜鵲已撲簌簌飛向了一棵棵火棘樹,我尾隨而去,只見它們用喙在美美地啄樹上那紅紅小果子呢。
在秋風吹拂的當下,能遍見喜鵲舞翩躚,我心中掀起了波瀾:那時時翩舞的喜鵲如不再受傷害,那世界該多美好啊!本來全世界共有鳥類9600 多種,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人們長期以來的狂捕濫殺和砍伐森林,目前只有100 余種了,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當我從報端看到了這信息時感到了無奈;而當我在電視里看到了一些有識之士,懷著既想給鳥兒自由,又擔心它們遭受傷害的那種牽掛和不舍,以鳥兒為伴、為樂、為業(yè),矢志不渝地做著鳥類環(huán)保志愿工作時,又釋然且欣然了。若是每一個人都來保護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在這個地球上與它們和諧相處,那么,鳥兒一定會還給居住在每一座城市、每一處村莊的人們一個鶯歌燕舞的美好世界。而那些溫和、嬌美的喜鵲,或許昂立在叢林的枝頭上,或許棲息于你我的屋檐下,讓人舉頭聞鵲喜,那不正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