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學校計算機普及課教師面對生源基礎參差不齊、教材和課件包羅萬象、大綱內(nèi)容繁雜、課時不夠的現(xiàn)實,要善于分析教材和大綱,對全書進行整合,突出“同類合并”,“一技多練”、“長尾補充”等特點,認真進行課件設計。
關鍵詞:高職計算機;課件設計
1 生源基礎參差不齊
計算機普及課是一門具有強烈時代特色的課程,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不斷發(fā)展,這門課大致都經(jīng)歷了由早期的開設BASIC語言,到中間的數(shù)據(jù)庫,最后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辦公軟件為主體的三個階段。基本上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共識,無論是教師出的試卷還是各種等級考試的考綱,內(nèi)容都是大同小異,主要包括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網(wǎng)絡使用、系統(tǒng)操作以及辦公軟件使用等內(nèi)容。由于中小學不算升學內(nèi)容,條件好的大城市就會以課外活動或信息技術普及開設,沒條件的當然不開設也沒人追究。特別是在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提出后,有點小學就開設了這門課,也有的初中也學,高中再學,甚至上了大學還是學這些,但也有的只有到了大學才接觸的,我確實遇到了學生鼠標無法雙擊(在間隔時間設得最大的情況下),上檔符號不會輸入;遇到“請按任意鍵”提示時不少學生會問“任意鍵”是哪個鍵?學生對于計算機操作掌握程度的參差不齊,給高職階段計算機普及課程教學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教師非常困惑、領導也很茫然。
2 教材和課件包羅萬象
由于各專業(yè)的課程在教育部的一系列必修課和周課時總數(shù)限制下,無論高職學校領導如何重視這門課,課時一般最多就是72課時,這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大家都知道要加強實訓時間,像我們學校條件算比較好的了,能保證72課時都在實訓室進行也是非常好了。72課時分兩個學期完成,實際就是每周只有一次課即2課時。這2個小時講什么如何講就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了。這么多年來非常重視教材建設,教材已經(jīng)比較成熟了。但所配套的課件都流于形式,信息量大,基本是教材的一個翻版。如果不加選擇修改,2課時只夠把PPT播放完就下課了,盡管在實訓室,結果學生也沒有實訓時間,這個效果比教室上課還差??捎械睦蠋熀皖I導并沒看到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反而認為這門課最簡單,什么人都能上,行政兼課和外請老師都樂意選擇教這門課。沒有壓力,課件也是現(xiàn)成的,殊不知這些課件沒有考慮時量,沒有抓住重點,指導學生操作的部分太少不詳細,關鍵點位略過,模仿進行都無法完成案例的內(nèi)容,大大的挫傷學生的成就感,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偶爾也有關心教學的領導發(fā)現(xiàn)學生如此不喜歡這門課,所以提出要改革了新的設想,盡管這是公共課,還是要分不同的專業(yè)把它與專業(yè)課結合起來,看上去這是一個不錯的理念,殊不知本來就是知識點太多,還要加專業(yè)知識,這都是剛?cè)胄5男律瑢I(yè)知識誰教了?是我來教?這不是忙上添亂嗎?
3 同類合并,一技多練
本人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重點應該放在課件設計和制作上。課件是學生與教學大綱之間的橋梁,課件不是教材,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還原于教材”。要加大力度,集中優(yōu)秀教師設計和制作課件。這門課特點是信息量大,操作性強,最能喚醒他們的成就感。所以指導要詳細,要善于分析教材和大綱,對全書進行整合,突出“同類合并”、“一技多練”、“長尾補充”等特點。教師課堂占用時間不能超過一課時,留給學生實訓時間最好是一課時。所以課件設計首先是要考慮時間,這一課時包括講授新的概念名稱,對布置的作業(yè)要進行部分的演示,布置一課時完成的任務,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既要讓基礎差的學生能跟上進度,又要讓基礎好的學生要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所謂同類合并,就是把教材中的一些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同類合并,我的第一堂課,一般要交待教師個人對學生作業(yè)的要求和提交方法,所以會這樣設計:1)演示建一文件夾,名為自己的姓名后跟兩位數(shù)的學號。2)演示右鍵分別建立四種名同類型不同的文件(文本、word、excel、powerpoint),內(nèi)容均為空。并教其辨認擴展名和縮略圖。3)打開和退出四種不同的軟件,分別建立四種名同類型不同的文件(文本、word、excel、powerpoint),內(nèi)容均為26個字母。順便介紹鍵盤以26個字母為主的指法要領,進行指法練習。4)熟悉作業(yè)提交軟件的各功能,分三次提交作業(yè),及時把已交的名單在大屏幕上顯示,并對不合要求的進行個別指導或查清原因。所謂“一技多練”,是指同樣的技能,提供多個文件中的操作,充分體現(xiàn)技能是練出來的思想。如excel中的排序,可以給五個不同文件分別完成:職工號從小到大的排序,文化課總分從高到低的排序,體育跳遠成績從高到低的排序,體育百米跑成績從高到低的排序,出生年份的從早到晚的排序。在批閱作業(yè)時,要考慮基礎差的只能完成一道題,但只要是認真在做題,就要算60分。然后,要鼓勵基礎好的,有時間的多做題,每多做一題加10分。所謂“長尾補充”是指,課件后面有大量本堂課需要掌握的一些相關概念和知識,提供學生閱讀,這些部分最好要采用超鏈接,各取所需,有時間可以多看,沒時間的隨時都可退出。靈活方便,重點突出。這樣一堂課下來就不存在學生無所事事東奔西跑的了。
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很快的讓他們能利用計算機打字、玩游戲、聽音樂、看視頻;要打破計算機很神秘的感覺,要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訓練習熟練掌握各種操作,只有這樣在后續(xù)的專業(yè)課中,計算機只是他手中的一個文具。拿起來能想制表就制表,想畫圖就畫圖,想計算就計算等。這樣就會使他們在后續(xù)的專業(yè)課中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廖靜.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1):3.
[2]何明瑞.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第一堂課”的教學目的[J].軟件導刊,2012,11(01):185-187.
[3]李梁.正確處理多媒體課件與教材、教師、教學之間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8(05):53-54.
作者簡介
郭美云(1963-),女,漢族,湖南省沅江縣人,中南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yè)畢業(yè),湖南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科學、計算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