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利霞 胡瓊海
摘 要:針對目前大安義民居建筑的門樓設計中存在的對大門標志意義和防御性構建的誤讀問題,本文通過對安義門樓藝術的分析,審視目前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入口空間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從傳統(tǒng)的門樓藝術中探尋出可供借鑒的解決之道,為今后大門設計提供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門樓;傳統(tǒng)建筑;民居;空間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西省南昌工學院南昌市VR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應用重點實驗室、2017年度校級教改課題“贛派民居空間構造引入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探索”(項目編號:NGJG-17-27)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引言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基本上是由“門、堂、廊三種不同性質(zhì)部分所組成,在群體空間組織中,一處組群建筑要設大門、邊門、后門,一進院落要設院門、旁門、角門。無論在功能、形式和所在位理上那各自顯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和性格。因此,有人稱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一種門的藝術。它在整個組群中擔當著起、承、轉(zhuǎn)、接的重要角色。而獨特的中國建筑文化,因門而愈發(fā)獨特。具有贛商文化特色的安義千年古村群由羅田、京臺、水南三大自然村組成,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筑86幢,面積21800余平方米,眾多的古民居建筑為贛派特色的門樓藝術的研究提供了條件。
2 安義古村空間布局
安義古村建筑以縱深軸線組織空間,中軸線上的廳堂、天井和兩側(cè)廂房或正房為一個單元。廳堂是家族接待客人和共同聚會空間,天井是江南民居一大特色,起到共享空間的功能作用,也是大門到室內(nèi)空間的過度緩沖區(qū)域。建筑組群的組合形式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以單元組合為特征的“院落組合聚落”,天井是聚落的共享空間,但每個家庭又是相互獨立。廳堂分別以三開間和小五間為主。但是廂房開間卻不受奇數(shù)開間的定式限制,十分靈活,且以偶數(shù)居多。廂房圍合出天井與廳堂空間,每個廂房門面朝著廳堂開,在廳堂的后面,有通往二層廂房的樓梯,樓梯相對較窄,僅一人可正常通過。
第二種則是串聯(lián)式;以天井和兩側(cè)廂房為一個單元向縱深延伸。一般在公用的側(cè)墻開一個門。天井就相通,空間即可融合;門關上,天井便分隔開來,使其相互成獨立的空間。此種空間有力地體現(xiàn)了獨立而不孤單,親近而不紊亂。廂房的開間不采用傳統(tǒng)的一名兩暗式結結構,而是一個開間為單獨一間房,這樣就很好的保證室內(nèi)采光與通風。其中最為多見的是四間型廂房,除此之外,還有五間型、六間型、七間型、八間型等。
3 安義古村門樓的主要類型
3.1 有關民居中“門”的種類
門在中國民居建筑中應用之多為傳統(tǒng)建筑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古村造型豐富的門樓和裝飾藝術,大大活躍了墻的風采。 門樓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棟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進出的主要通道。安義民居的門樓通常包括大門、側(cè)門、斗門三大類。大門是整個民居的中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溫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征功能。
有關門樓的劃分,歷代學者有不同的依據(jù),何兆興先生在《老門樓》一書中把門樓藝術劃分為:有空間的廳堂式門樓,無空間的牌樓式門樓和兼有兩者特點的組合式門樓。賈瑪先生在《北京四合院》一書中說“最簡單的四合院大門是門樓,門樓并不是真正的樓房,只是門的造型和色彩對民居的整體裝飾效果影響很大”。因此,一般都將其納入建筑總設計的重中之重。
3.2 世大夫第門樓特征
占地5500平方米的是安義古建筑群中保存完好,整個建筑布局合理、構筑精美,高大氣派、古樸厚重。因其牌匾“世大夫第”而聞名,古屋為磚木結構,大門的屋頂部為硬山頂和半坡頂組合,墻體為井圈式,兩側(cè)山墻建成馬頭式風火墻,屋頂飾物卻沒有因吻獸、琉璃瓦的減少變得貧乏,反而多了一些隨機的裝飾,顯得無拘無束,更具生活氣息。門樓的高度低于墻體,是高墻門的一種。根據(jù)張良皋先生在《老門樓》一書中對門樓的分類,世大夫第的門樓屬于有空間的廳堂式門樓,門樓空間大小演變?yōu)樽呃瓤臻g尺度。雖缺少了官僚貴族的屋宇式門樓高大氣派,但是反映了富商黃秀文的情操、品位及藝術構想。
傳統(tǒng)建筑的細部裝修主要體現(xiàn)在柱礎、屋嵋、欄桿等部位。柱礎是民居建筑中基座部分的主要裝飾藝術。因木柱受潮易腐蝕,且不經(jīng)碰撞,所以通過石柱子與地面相連,避免了以上問題。同時柱礎石往往“方倍柱之徑”有效地解決了傳力問題,使建筑物的重量,通過一根根柱子及柱礎石的擴散作用。均勻在傳至地面,可見其科學性,柱礎的高度矮的有20公分,高的可達55公分,其形制變化多樣,無拘無束。士大夫第建筑有三層石材臺階,柱基是兩層圓鼓形,直接落于地面,或起一層薄薄的唇邊,造型簡潔,無過多的裝飾。
3.3 冠帽門
冠帽門是士大夫第建筑門樓的另一大特色。士大夫第正大廳大門墻壁上,昔日的白墻隨著年代的變遷映入視線的是斑駁的墻面。石雕雕飾線條勾勒出冠帽造型的門格外突出,匾額的匾文曰“爽挹西嵐”,為祭紅石。門楣浮雕分三層,下層是鯉魚跳龍門,中層是狀元打馬逛街和麒麟圖,上層是丹鳳朝陽等。門楣浮雕的兩側(cè)的墻體中嵌入幾塊祭紅石,像官帽二側(cè)的帽翅,從整體上看這個門頭上裝飾就像是一頂特大的官帽,是主人當年的獨具匠心,意為只有勤奮努力才能求取功名。門樓以“官帽門”為造型進行雕刻。一方面反映出居住者追求官途亨通、家族興盛的愿望;另一方面剔地較深的雕刻手法、刀工圓潤的造型也清楚的表明,此時的居住者在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上占據(jù)重要的位置。
安義民居門樓造型裝飾豐富,除一字門外,還大量使用八字門、牌坊式門、貼壁垂柱門、隨墻門多在墻上做門罩,用青磚做柱子,門枕、門楣、門框大都采用整條石材或普通磚砌,無精細的雕飾,常用的是紅石或豆綠石。
4 安義古村建筑群門的空間劃分意義
門作為中國建筑重要組成部分,是進出建筑的必由之路,是聯(lián)系內(nèi)外空間的紐帶,對建筑群起到統(tǒng)領和對行進路線引導作用。宅院門樓高度適宜,給人一種接納感;內(nèi)院垂花門給人親切感;房門尺度狹小給人以私密感和安全感。傳統(tǒng)民居入口形式一般歸為6種:門框、門罩、門樓、門斗、門廊和門屋,安義民居傳統(tǒng)民居多用門罩和門樓,罕見有門廊等,門罩裝飾材料以磚為主,多用青磚疊成,木材次之。
安義古村入口處的牌坊,突出的形象成為引人矚目的焦點,大大強調(diào)了入口空間,加強了聚落的心里概念。門還可以作為空間的分割線,讓人感覺到有領域感,安義古村主要街道兩側(cè)高的八字形門樓,既可以吸引人從遠處向遠處的張望視線,又顯示著領域感,進入到另外一個空間。
5 結束語
傳統(tǒng)建筑的門反映了時代文化、禮制、風水等方面的意識。繁瑣與程式化的形式顯示了時代的局限性。現(xiàn)代建筑對門在形式、審美和文化上也都有更新的要求,在功能上防御性能逐漸減弱,這就必須用變化的思路對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以動態(tài)的、變化的手法的將門造型、空間、環(huán)境處理植入當下審美,創(chuàng)作出既有文化特質(zhì)又具有時代特質(zhì)的優(yōu)秀作品。
參考文獻
[1]賈瑪.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0
[2]樓慶西.中國建筑的門文化[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0.
[3]吳裕成.中國的門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6.
[4]王曉菲.門內(nèi)洞天—陜西韓城黨家村門樓藝術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06.
[5]王向陽.透過門看安義古村建筑的傳統(tǒng)文化[J].藝術理論,2016,10:25-27.
作者簡介
侯利霞(1985-),女,漢族,河南輝縣人,講師,中國建筑學會室內(nèi)設計分會會員,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民居、空間設計等。
胡瓊海(1991-),男,漢族,安徽宿松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室內(nèi)空間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