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以適合的集數去滿足在信息社會長大,更加習慣大信息量、快節(jié)奏敘事方式的觀眾,可能正是中國電視劇、網劇的一條出路。
中秋前幾天,各大公號紛紛轉載的“電視劇和網絡劇主管部門擬出臺關于推進國劇高質量發(fā)展相關政策”的消息備受關注,主要涉及電視劇管理的三條規(guī)則——如果說有全劇本才可以立項拍攝和針對演員薪酬、制作費比例的核查,只是對于近幾年電視劇管理規(guī)定的明確和落實的話,對于電視劇“注水”問題解決方案的建議,即鼓勵制作40集以下(網劇30集以下)劇集,可能是近期各種消息里頗為值得探究的話題。
在成熟的中國城市中產中已經熱了很多年的英劇、美劇,很多是以10多集的迷你劇集方式制作播出的,當然其中一些佳作會陸續(xù)推出第二季、第三季……歐美謂之“迷你劇集”的長度一般是10-20集,每集40-60分鐘,制作精良程度在普通的電視劇和電影之間。那么,在時下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的迷你劇集制作會火起來嗎?
其實回顧一下中國電視劇不長的歷史,一些至今被公認為優(yōu)秀代表作的作品,如《北京人在紐約》(1994年,21集)、《凱旋在子夜》(1986年,8集)、《便衣警察》(1987年,12集)、《圍城》(1990年,10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2001年,23集)等,多數也不超過30集。往往口碑好、集數多的電視劇是歷史題材電視劇或者室內劇,前者因為情節(jié)所跨越的年代較長、人物眾多而以長劇集的方式出現。由名著改編的最為著名的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不過36集,楊潔導演的《西游記》也才40集。
縱觀那些口碑好、品質上乘的電視劇,集數比較多的基本集中在古裝歷史題材劇,其次是近現代背景,故事時間跨度較大的劇集?,F今多數現實題材劇,往往在40集上下的邊界徘徊。這一方面是因為現實題材里具備足夠大的時間跨度和人物命運起伏的作品并不多見;另一方面,現實題材在場景制作等方面相較古裝、年代劇要容易一些,成本壓力相對較小。
因此,在行業(yè)明確鼓勵創(chuàng)作者關注現實生活,以現實主義為創(chuàng)作原則的導向下,以適合的集數去滿足在信息社會長大,更加習慣大信息量、快節(jié)奏敘事方式的觀眾,可能正是中國電視劇、網劇的一條出路。近期出現的一批爆款迷你劇集,所關注的題材大多和觀眾日常生活有關。迷你劇集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可以基于社會現實,有時效性地去創(chuàng)作劇本,并因為其短小精悍的體量得以快速制作完成、播出。如《我們與惡的距離》于2018年4月20日開拍,同年7月16日殺青,共10集,2019年3月24日首播,同年4月21日播畢?!段覀兣c惡的距離》制作費4300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860萬元,后被HBO亞洲以投代購,得以在更大的市場播映。從資金周轉的角度來說,如此快的制作、播出,理論上對于投資方是一件好事,投資小,周轉快,口碑好。
隨著一些題材、品質俱佳的迷你劇集的出現,Netflix、HBO、Fox國際等電視臺或視頻流媒體平臺已經開始在中國臺灣進行更多迷你劇集的開發(fā)制作。
如此好處多多的迷你劇集是否可以迅速在國內“火”起來呢?其實未必,其中主要有兩個難點:一是劇本。越是精練的劇本越不好做,現實題材劇本需要投入的精力遠大于那些架空的、虛構的題材?!段覀兣c惡的距離》劇本創(chuàng)作從2016年開始,到2018年完成,短短10集內容,編劇對劇中所涉及的心理學、法律、精神醫(yī)學等,都做了大量研究和田野調查——畢竟越是貼近生活的內容越容易被挑剔。二是商業(yè)模式。過去平臺認為長劇集容易帶來觀眾黏性,因此更容易招商。迷你劇集顯然不具備這一優(yōu)勢,那么是否可能開拓其他收入來源呢?
無論如何,隨著電視劇、網劇市場發(fā)展進入新階段,在行業(yè)內外環(huán)境的共同壓力下,迷你劇集也好、互動劇也罷,讓更多的類型和模式得以嘗試,讓市場更為豐富生動,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