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濤 陳莉 嚴中
摘要: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運用問卷調查法和個別訪談法分析了高校輔導員校級團隊化工作模式建設現(xiàn)狀,得出學校輔導員團隊工作模式存在學歷、職稱結構不合理,“單兵作戰(zhàn)”模式嚴重及考核與激勵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2-0020-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大學教育逐步向大眾化方向發(fā)展,大學生數(shù)量不斷增加,而高校輔導員作為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新形勢下,傳統(tǒng)的輔導員各自為戰(zhàn)管理學生的工作模式很難適應高校對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轉變觀念,加強輔導員之間的合作,根據輔導員專業(yè)背景與業(yè)務范圍的不同,對輔導員隊伍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fā)揮團隊的作用,達到信息和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的效果,從而提高整體工作效果。
一、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現(xiàn)狀
在國內各類學術期刊和網絡上,刊登了一些有關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的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如閭越等在《基于團隊化工作模式的輔導員職業(yè)化發(fā)展研究》一文中指出了輔導員團隊化工作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的原因,包括個人規(guī)劃、分工不明確和團隊發(fā)展體系不完善等,并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給出了輔導員團隊化建設的新模式;何元慶等在《團體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與展望》一文中調查了團體輔導在輔導員工作中的現(xiàn)狀,提出了將團體輔導引入到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中,使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更加高效。
對比西南某高校近三年學生數(shù)據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媒體方式和信息也趨向多樣化、多元化,這使得輔導員工作的復雜性不斷增加,工作領域不斷拓寬,以往學院之間各自為戰(zhàn)、溝通不暢、任務分配不均、團隊意識淡薄和責任感淡化的現(xiàn)象明顯。通過前期查閱資料和走訪調查可以知道,截至2018年學校目前共有輔導員150余人,其中專職輔導員100余人,兼職輔導員50余人,比例約為2∶1。在校級團隊化建設方面,目前有學生黨建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個由輔導員和行政人員組成的團隊,但在實際運行和工作開展過程中,大部分校級團隊除了在工作中相互接觸和完成某項具體工作之外,未見有更深入的理論研究或學術探討,這也使得有些團隊的研究工作只“浮”在表面,而不能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進而推動工作的開展。
二、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歷、職稱結構不合理。通過統(tǒng)計分析問卷調查數(shù)據,反映出學校當前輔導員隊伍在學歷、年齡和職稱等結構上不合理,團隊帶頭人嚴重缺乏,青年教師占有較大的比重,約為78%,且隊伍流動性大。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學校輔導員團隊的建設和發(fā)展,直接導致學校專業(yè)化輔導員團隊構建困難,如個別學院輔導員均為年輕新進教師,專業(yè)技能和經驗不足,職稱結構低,導致“以老帶新,新老結合”的團隊化工作模式難以形成。因此,促進學校輔導員隊伍團隊化建設中教師結構的合理化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2.“單兵作戰(zhàn)”模式嚴重。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人們過分強調教師個體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忽略了團隊合作的作用,使得學校輔導員團隊建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輔導員在教育管理和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是“單兵作戰(zhàn)”,缺少群體攻關,導致學院內部或院系之間學生工作缺乏交流、活力和創(chuàng)新,管理質量也仍難以提升,如部分學院輔導員之間雖然在工作上偶爾接觸,但往往是“只聞其名,不識其人”。因此,學校輔導員管理工作中“單兵作戰(zhàn)”的模式嚴重,是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3.考核及激勵制度落實不到位。調查和訪談中發(fā)現(xiàn),學校及學院輔導員管理和考核過程中,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個人考核和激勵制度,但缺乏團隊化考核和激勵制度,同時在落實過程中往往避重就輕,考核只重視在完成一些硬指標上,如所帶學生人數(shù)是否滿足要求、學生獎助勤貸工作是否按時完成等方面,而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和人文關懷方面的考量則落實不到位,如學生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和獨立人格養(yǎng)成方面。另外,相應激勵制度的落實也是因學院而異,甚至部分學院對輔導員的激勵制度名存實亡,導致輔導員工作主動性差,對團隊化工作積極性不高。
三、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的建議與對策
1.外引內培,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結合學校人才培養(yǎng)與引進的相關政策,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一方面聘請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校輔導員作為團隊帶頭人對校內已有校級團隊進行指導,同時結合實際工作需要開拓新的輔導員校級團隊,吸納和融合更多的輔導員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增加對校內輔導員的培養(yǎng)投入,拿出專項經費,選派青年輔導員到國內先進高校學習或參加團隊化建設相關職業(yè)技能培訓,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另外,摒除工作崗位限制,探索“跨領域”輔導員團隊指導機制,組建具有相同或相近學科背景的校內行政管理人員與一線輔導員構成的輔導員團隊,共同開展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形成全員育人機制,促進學生的全方面教育與多方面發(fā)展。
2.強強聯(lián)合,改變“單兵作戰(zhàn)”模式。根據輔導員業(yè)務范圍的不同構建相關專業(yè)化的輔導員團隊,形成“強強聯(lián)合”局面,改變“單兵作戰(zhàn)”模式。在“雙一流”建設背景和高校立德樹人大平臺基礎上,結合團隊理論知識提出的對高校輔導員進行團隊化建設的概念,鼓勵根據不同專業(yè)背景與業(yè)務范圍分類別和跨學院建立相關專業(yè)化的輔導員團隊,從而將輔導員管理責任具體化,工作任務專業(yè)化,管理目標明確化,最終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工作水平與工作效率,促進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推動學校和學生的科學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再借鑒吸收“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相關新興學科理論尤其是把教育管理學、高等教育學等的一般原理并將其運用到新時期高效輔導員團隊建設中。
3.以考促建,完善團隊考核機制。完善輔導員團隊化考核評價機制,針對不同校級輔導員團隊,結合其功能與作用的不同從而制定相應考評機制,杜絕采取“一刀切”的考評體制,從而遏制部分新型輔導員團隊的發(fā)展。一方面從實體性角度出發(fā),對輔導員隊伍團隊內工作做出明確分工與考核規(guī)定,另一方面從程序性角度出發(fā),為保障輔導員團隊工作的順利開展,團隊及相關帶頭人對輔導員個人的發(fā)展也提供指導和建議,以此完善團隊內部建設和考核機制的建立。
四、結論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傳統(tǒng)的輔導員“單兵作戰(zhàn)”、“循規(guī)蹈矩”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新形勢下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構建新型的輔導員團隊化工作模式,在“外引內培”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強強聯(lián)合改變“單兵作戰(zhàn)”模式和以考促建完善團隊考核機制等方面切實做出探索和改進,并對輔導員個人和團隊提出更高要求,以此助推高校教室外“第二課程”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閭越,宋曉含,劉偉.基于團隊化工作模式的輔導員職業(yè)化發(fā)展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69.
[2]何元慶,武夢梅.團體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與展望[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02):32-34.
[3]司云云.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以麗瓊工作室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18):21-22.
[4]吳文娟,史凌珊.新建本科院校輔導員團隊建設微探[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3):238+240.
[5]李歡哥.在新形勢背景下通過團隊建設促進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提升的相關探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03):106-107.
[6]徐榮麗.微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新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8,(49):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