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們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如今,人們打開一本書后,第一件事可能是拍張照發(fā)到朋友圈。
“發(fā)到朋友圈”,5個字,需要的時間是30分鐘——是拍封面、扉頁,還是被自己畫了線的內(nèi)文?書充滿整個鏡頭、還是帶出一點家里的背景,比如擺滿了書的書架,或者高高摞起的一堆書,還是索性讓墻上那幅油畫入鏡?拍了十來張,終于選出一張光線、角度和背景俱佳者,再打開一個濾鏡軟件,選一款最具書香味的……還不算完——這張圖,又該配什么文字?
等一切完成,還要期待朋友圈的點贊和留言,打卡后遺癥才剛剛開始——以緩解知識焦慮為目的打卡,又走到社交焦慮,聽上去不是個劃算的買賣,但細想想,“我讀了書了,完成今天的學(xué)習(xí)配額”的優(yōu)越感,又支撐著動作的連貫性:讓別人知道自己正在讀書,比自己讀書本身更加重要,這可能是“知識大爆炸”時代,最具特色的乾坤大挪移。
努力,并且堅持,堅持了多久不重要,反正會有新的人接力。只是,時間久了,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了,朋友圈上演的是一場全民表演,節(jié)目的名字叫“努力到感動自己”。
近日,哈佛大學(xué)公布了一項關(guān)于專注力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茖W(xué)家請來一百名同等教育背景、同類職場人士進行測試。首先,給予每個人特定的目標工作,其中請一半的參與者對外界宣布自己的目標,另一半人則保守秘密。接下來,每個人都有45分鐘時間來實現(xiàn)目標工作,當然,也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候停下。
實驗結(jié)果印證了科學(xué)家的直覺:那些對外界宣布過自己目標的參與者,僅僅平均工作33分鐘就放棄了,因為他們感覺到已經(jīng)有了“目標被實現(xiàn)”的虛假快感。而那些保守秘密的人,則平均堅持工作52分鐘,因為他們感到要讓自己實現(xiàn)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那些在朋友圈表演減肥的朋友,往往越減越肥;而那些真正能實現(xiàn)身材逆襲的,則是那些寂寂無聲在默默堅持運動的人——真正在旅行中感受到滿足感的,都是關(guān)注腳下之路的人。
不過,也有人因為過于關(guān)注腳下之路而瘋魔——他關(guān)注的不是路本身,而是邁出每一步時的線條、姿態(tài),甚至呼吸。
美國著名社會學(xué)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中寫道:“人生就是一出戲,社會是一個大舞臺,社會成員作為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夠在觀眾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所以每一個人都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竭力表演。在人際互動中,不管個人具體目標是什么,他的興趣始終是控制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控制他人對他的反應(yīng)?!?/p>
毋庸諱言,大多數(shù)人把朋友圈當作舞臺。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呈現(xiàn)出的一切,是他期望看到的自己抑或是希望別人看到的自己:比如長得很好看、思想很上進,很努力、有愛心……
但是,即便他在朋友圈很努力,即便朋友圈里的人也都認為他很努力,但如果他的努力只局限于朋友圈,這種努力,是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轉(zhuǎn)化成生產(chǎn)力的:體重嚴重超標,照舊超標;英語水平不高,依舊不高;每打卡一次總是配心靈雞湯一大段,仿佛物我兩忘、把自我形象拔得很高很高,可實際生活中,他依舊斤斤計較、他還是他……
說到底,若是鐘情打卡、非要“自宣”,未嘗不可。只是,千萬別只是為了打卡而打卡;努力,也別只是在朋友圈努力。否則,打卡、打卡,人生只會越來越“卡”。
法國生物學(xué)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專注?!彼麄冎员绕胀ㄈ烁菀壮晒?,是因為他們具備超人的專注力,會排除外界干擾,能全力以赴、心無旁騖。
羅振宇在2019跨年演講中提到,當下中國稀缺的資源是“全力以赴、心無旁騖”——那些成功的人,永遠都做到了凡事比你多想一點、多走一步,跳出深井,望向更開闊的前方。
所以,當我們手握著筆,打算開始列學(xué)習(xí)計劃時,不妨考慮清楚再做決定,從有目的打卡,開啟新的人生。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