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化石

        2019-11-08 03:00:20
        生物進化 2019年3期
        關鍵詞:翼龍頭骨化石

        寒武紀大爆發(fā)前夕動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jié)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分節(jié)的出現意味著身體的結構有了分區(qū),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這類體型復雜的動物何時出現?自達爾文以來,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寒武紀大爆發(fā)"中出現了大量的以三葉蟲為代表的具分節(jié)的兩側對稱動物,因此,寒武紀常被稱為"三葉蟲時代"。長期以來,大家推測在寒武紀之前的埃迪卡拉紀(中國稱為"震旦紀",6.3 億-5.4 億年前),它們應該有更加古老的祖先,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可靠的化石證據。近期,研究者在中國三峽地區(qū)大約5.5 億年前的地層中發(fā)現了一類特殊保存的新的動物化石,該動物的遺體和它最后行進的拖痕(印跡)同時保留在一塊巖石上。這一新的化石證據表明在埃迪卡拉紀已出現了具有運動能力、并且身體分節(jié)的兩側對稱后生動物?;l(fā)現于湖北三峽地區(qū)埃迪卡拉系燈影組的石板灘生物群中。自2013 年開始,科研者用了近5 年的時間對新發(fā)現的化石進行詳細的研究,并將其命名為夷陵蟲(Yilingia)。

        夷陵蟲身體長條形,兩側對稱,呈三葉形,具有明顯的身體分節(jié),也具有了前后和背腹的區(qū)別。更加奇特的是,部分標本中動物的實體與它的遺跡同時保存在一起,再現了一條行進中的蟲子的"最后時刻"。這是一類全新的動物化石,在地質歷史時期和現代都沒有發(fā)現形態(tài)相同的動物,研究者以它的發(fā)現地點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 夷陵蟲",推測可能是環(huán)節(jié)動物或節(jié)肢動物。傳統(tǒng)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曾被認為是身體沒有真正分節(jié)、缺乏運動能力、走向演化盲端的生物類群。雖然在埃迪卡拉紀也發(fā)現了許多生物運動產生的遺跡化石,但是,造跡生物是什么一直是一個謎。夷陵蟲是目前在寒武紀之前發(fā)現的唯一的身體分節(jié),具有運動能力,并可以形成連續(xù)的遺跡的兩側對稱動物。夷陵蟲的發(fā)現為兩側對稱動物身體分節(jié)在埃迪卡拉紀的出現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證據,也為探索該時期眾多遺跡化石的造跡者提供了重要證據。該發(fā)現顯示,能運動的底棲動物在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并對海底沉積物進行了改造。表明"寒武紀大爆發(fā)"時期以底棲動物為主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建立,并逐漸取代了前寒武紀統(tǒng)治地球數十億年的微生物席基底,對地球表面系統(tǒng)造成了深遠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影響。

        (Nature 2019,https://doi.org/10.038/s41586-019-1522-7)

        揭密蝎子蜘蛛等螯肢類動物起源

        螯肢動物是包括蝎子、蜘蛛、蜱螨和鱟等在內的超過11.5 萬個物種的龐大節(jié)肢動物類群,對于寒武紀大爆發(fā)期間該類群動物是否已經起源一直不是很清楚。近期,研究者在寒武紀中期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中發(fā)現了一種莫里森蟲(Mollisonia plenovenatrix)新物種,代表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螯肢類節(jié)肢動物。這項研究將包括螯肢動物的起源時間提前到了5 億年前。盡管只有拇指大小,但莫里森蟲很可能是兇猛的捕食動物。它長有一雙卵形大眼睛、具長步行肢以及分別執(zhí)行感覺、抓握、粉碎和咀嚼功能的多對附肢的"多功能"頭部。但最重要的是,莫里森蟲在其口部前方發(fā)育有一對小型的鉗狀附肢,稱為"螯肢"。這對典型的附肢使得蝎子和蜘蛛等節(jié)肢動物能夠擊殺、夾持和切碎獵物,并以此命名這類節(jié)肢動物為"螯肢動物"。莫里森蟲標本展現了確鑿的"螯肢"特征。在這項發(fā)現之前,盡管一部分寒武紀節(jié)肢動物具有明顯的似螯肢類特征,但螯肢類最典型的"螯肢"尚未在寒武紀化石中得到證實。此外,莫里森蟲身體后部的附肢上具有三片鰓一樣的構造,這和螯肢類身體后部成對的特化呼吸器官" 書鰓"或"書肺"相似。這進一步表明莫里森蟲盡管是原始的螯肢類,但和現代的螯肢類在形態(tài)上已相當接近。

        莫里森蟲具有相當發(fā)育的步行足,因而被認為是生活在海底的捕食動物。由于莫里森蟲和現代螯肢類形態(tài)相近,說明螯肢類節(jié)肢動物可能在寒武紀快速出現并迅速占據了其他節(jié)肢動物涉足較少的海底生態(tài)位。而螯肢類的起源很可能發(fā)生在寒武紀的更早期,即動物的"寒武紀大爆發(fā)"真正發(fā)生的時候。莫里森蟲最早在一個世紀前由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查理斯·沃科特發(fā)現于加拿大的布爾吉斯頁巖。然而,之前這類動物只有外骨骼被發(fā)現。此次的新研究采用了布爾吉斯頁巖新化石點"大理石谷"的化石標本,保存了比沃科特發(fā)現的化石更精美的信息,首次揭示了莫里森蟲的附肢等其他軟軀體,進而揭示了莫里森蟲的親緣關系。這項發(fā)現進一步強調了寒武紀化石庫的科學重要性。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和中國澄江生物群等寒武紀化石庫的核心重要性在于保存了" 寒武紀大爆發(fā)"中快速多樣化的動物身體造型和最早的海洋動物群落。這些著名化石充分展現了動物的軟軀體形態(tài)特征,這包括附肢、眼睛、消化道甚至 神 經 組 織。

        (Nature 2019,DOI 10. 038/s 41586-019-1525-4.)

        幾丁蟲更可能是一類獨立的生物而非卵

        幾丁蟲是早、中古生代(4.85~3.59 億年前)海相地層中廣泛存在的、具有機質殼壁的微體化石。由于其演化速率快,分布廣,形態(tài)構造簡單易識別,其在年代地層及生物地層對比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 年被正式建名報道以來,關于其生物學屬性確難有定論。1963年,伴隨著幾枚繭狀保存標本的發(fā)現,幾丁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是某類后生動物的卵或卵囊,并逐漸作為主流學說被廣泛接受。近期,研究者對美國俄亥俄州上奧陶統(tǒng)2 塊微體樣品中保存精美的一新種——維奧拉籬幾丁蟲(Hercochitina violana)——的形態(tài)大小進行了無差別度量。研究結果顯示該種的殼體長度相差3 倍有余,且殼表紋飾及體室下部的收縮隨著殼體變長愈發(fā)顯著,其形態(tài)差異似乎更接近縱向生長而非種內差異。這一現象與現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學說相去甚遠。為了進一步探索幾丁蟲形態(tài)差異的幅度及其生物學屬性,研究者收集整理了前人發(fā)表的57 屬(目前已知報道的所有屬)378 種幾丁蟲的最大最小殼長比以及來自現代水生6 門10 綱45 種無脊椎動物卵的大小差異值進行了類比研究。結果顯示,當度量標本的數量足夠時,幾丁蟲殼體的大小差異明顯大于現代水生無脊椎動物卵的大小差異,說明其為后生動物的卵的可能性極低,更可能為一類獨立的微體生物。值得指出的是,在對幾丁蟲的度量數據進行局部加權回歸回歸分析時,目前唯一報道有繭狀標本的鏈幾丁蟲屬的大小差異值相對較小,從形態(tài)差異的角度并不能完全排除其為某后生生物卵的可能性。

        (Proc.R.Soc.B286:20191270.)

        甲蟲獨特的雌雄異型現象

        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甲蟲(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包括超過170 個現生科。可能由于化石保存缺陷或是標本較少,甲蟲化石的分類系統(tǒng)學研究幾乎都沒有涉及雌雄個體之間的形態(tài)差異,因而對甲蟲在有性生殖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形態(tài)和結構的演化知之甚少。近期,研究者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了6 枚保存精美的鋸谷盜化石。它們雌雄個體罕見地保存了特化的觸角、上顎等結構的形態(tài)差異,揭示了扁甲類甲蟲雌雄異型的早期演化,并對理解現代的朽木樹皮下生活的甲蟲之間的趨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鋸谷盜科是扁甲總科的一個廣布小科,包屬,約500 個現生種。鋸谷盜化石較為罕見,主要報道于始新世的波羅的海琥珀和法國瓦茲琥珀。研究者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 億年)中發(fā)現6枚保存精美的鋸谷盜化石,包括3 個雄性和3個雌性個體,它們均屬于已報道的長角原鋸谷盜。根據扁平的體型、超長的觸角和前胸側脊等特征,原鋸谷盜屬能夠很容易地與其他現生和化石鋸谷盜區(qū)分開來,并與現生的Uleiota 屬最為接近。通過多個雌雄個體的對比分析發(fā)現,長角原鋸谷盜的雄性個體的觸角明顯長于雌性個體,雄性觸角的第一個小節(jié)(柄節(jié))也顯著長于雌性個體,而且雄性個體發(fā)育極其特殊的上顎角,雌性則不發(fā)育該構造。雄性的上顎角在個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長度差異。更為有趣的是,研究發(fā)現朽木樹皮下生活的某些親緣關系較遠的類群之間存在極其類似的雌雄異型現象。該發(fā)現代表一例典型的趨同現象,也是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發(fā)現的首例甲蟲雌雄異型化石記錄,證明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某些重要生態(tài)位在白堊紀中期已經被昆蟲所利用,突顯了早期與現代生態(tài)系統(tǒng)組成的相似性。

        (Palaeoentomology2019,2:289-296)

        副鳥類頭骨可動性的演化

        鳥類是唯一留存下的恐龍后裔。它們不僅跨過了約6500 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而且成功演化成了如今多樣性最高的脊椎動物之一。鳥類的成功演化與其種種有關飛行的結構相關,也與其特殊的頭骨構造密不可分。從非鳥獸腳類恐龍到真正的鳥類,頭骨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如面部縮短、腦顱擴大、眼眶周圍骨骼退化,以及骨骼纖細化和彼此間關節(jié)退化消失。尤其特殊的是,現生鳥類主要是新腭類具有高度可動的頭骨,體現在其上頜能夠相對于腦顱進行靈活地移動,而非鳥恐龍的頭骨則不具備這樣的可動性。

        自19 世紀鳥類的頭骨可動性被發(fā)現以來,研究者便對其相關的機制、演化、分異和功能大加關注。鳥類頭骨可動性可能具有以下功能:擴大口裂的范圍,加快喙部閉合打開的速度,提高頭骨吸收沖擊力的能力,提高取食的準確性。這一特性主要通過相對靈活的顴弓、方骨和腭區(qū)骨骼共同實現:方骨向前后方向移動時將推力傳遞給可動的顴弓和腭區(qū)骨骼,從而實現部分上頜相對于腦顱的上抬。腭區(qū)的翼骨-腭骨-犁骨系統(tǒng)可以從頭骨后部向前部傳遞推力,因此在頭骨可動性的實現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早期鳥類極少保存有腭區(qū)骨骼,關于鳥類頭骨可動性的起源及早期演化此前均知之甚少。

        近日,研究者通過對會鳥(Sapeornis)和中國獵龍(Sinovenator)的頭骨進行了高精度CT 掃描,并對腭區(qū)重要組成部分——犁骨進行了三維重建。同時研究者對現生鳥類的腭區(qū)進行了全面的形態(tài)學研究,并抽取現生鳥類各大支系代表的頭骨進行了高精度CT 掃描和犁骨的三維重建,加上兩件早期副鳥類新的犁骨模型共同進行了三維幾何形態(tài)分析。結果顯示現生鳥類中的古腭類沿襲了非鳥恐龍及早期鳥類的原始犁骨形態(tài),而新腭類則進行了更多的改造。古腭類的頭骨可動能力極其低,多樣性程度也極低。由于犁骨的形態(tài)對于腭區(qū)骨骼的靈活性具有巨大的影響,以會鳥為代表的基干鳥類和古腭類的相似性顯示早期鳥類可能頭骨可動性同樣很低,這一點也為新發(fā)現的會鳥外翼骨所證實。根據目前僅有的證據,研究者初步推測高超的頭骨可動性可能伴隨著古腭類和新腭類的分化,僅在新腭類中演化出現。這一特性可能賦予了新腭類取食策略上的優(yōu)勢和可塑性,使得它們在和古腭類同時面對大滅絕后的空白生態(tài)位時,最終脫穎而出。

        (PNAS 2019,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907754116)

        基干闊鼻猴腦的特征與類人猿的腦演化

        人類的腦,無論是絕對容量還是相對容量,都比其他靈長類更大,溝回結構也更復雜。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人類增大的大腦,是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的結果,總體上延續(xù)了靈長類相對腦容量逐漸增加、溝回結構逐漸變復雜的趨勢。

        在類人猿漫長的系統(tǒng)演化歷史中,人類類型的腦從何時開始區(qū)別于其他類人猿、以何種速度增大、以及從何時開始可以稱之為人腦,在此研究之前并沒有明確的答案。近日,研究者以生活于南美洲的基干闊鼻猴類卡拉斯科智利猴(Chilecebus carrascoensis)化石為" 校正點",重建了闊鼻猴類和狹鼻猴類類人猿祖先類型的腦的特征,分析了類人猿腦的增大過程,進而試圖回答上述關于人腦演化的問題。

        動物的腦屬于軟組織,在動物死亡之后,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會被微生物分解,不可能成為化石。但是,哺乳動物的腦是明顯膨大的器官,在生長發(fā)育的過程中會在頭骨的內壁上留下腦的印痕。類人猿因為往往比具有同等體重的其它哺乳動物有更大的腦,所以腦的增大更為明顯,在頭骨內壁上留下的印痕也就更清楚,常??梢员4娲蟮难芎椭饕獪匣氐挠『?,在整體形態(tài)上與包裹于硬腦膜的腦非常相似。

        研究者利用高精度CT 掃描的方法,數字化地三維重建了卡拉斯科智利猴的頭骨內壁的腦的印痕,發(fā)現它具有相對平扁的額葉,但是具有發(fā)育良好的枕葉,嗅球相對較小,并存在有多對溝回,整體形態(tài)上甚至與現生的闊鼻猴狨猴相當。智利猴化石發(fā)現于距智利首都圣地亞哥東南約100 公里的地方,埋藏于堅硬的火山碎屑巖之中。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基干闊鼻猴類類人猿,距今約2000 萬年。

        闊鼻猴是類人猿冠類群的兩大分支之一,早在距今4000 萬年以前,闊鼻猴類就與包括人類在內的類人猿的另外一個大支系,也就是狹鼻猴類,開始分道揚鑣了。闊鼻猴類從此獨立演化,平行于人類和狹鼻猴類發(fā)展出了很多腦部的進步特征,一些闊鼻猴類腦的相對大小也明顯增大,與屬于狹鼻猴的猿類相當。某些闊鼻猴,比如卷尾猴,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有人認為卷尾猴的智力水平甚至超過黑猩猩。

        毫無疑問,闊鼻猴類是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狹鼻猴類腦演化的自然參照系,而卡拉斯科智利猴是這個參照系中目前已知最為關鍵的一個參照點。結果顯示,闊鼻猴和狹鼻猴類的祖先具有相對大小相似但結構不同的腦,在4000 多萬年的演化歷史中,兩個類群中都有腦容量增大的趨勢,除人類支系以外,兩者的增大比例非常相近,并且趨同地演化出了嗅球縮小、溝回增加等宏觀特征。人類支系自700 萬年前與大型猿類分開演化以來,腦容量的增加完全不同于其他類人猿的增加比例。相對于自身體重,并去除演化積累的因素,人類的相對腦容量是猿類的3 倍以上??梢哉f,自700 萬年前人猿分開以后,人類支系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腦按照不同于其它類人猿的演化模式而高速發(fā)展。

        (Science Advances 2019,5:eaav7913)

        破解印度熊和郊熊關系之謎

        在中新世-上新世的大型熊類中,最出名的是印度熊和郊熊。二者個體巨大,分布廣泛,發(fā)現歷史悠久,是中新世-上新世的代表物種。雖然二者在很多特征上十分接近,但是以往并沒有證據能夠直接聯系起二者。因此對于二者的演化關系也一直爭議頗多,有的學者認為二者非常接近,是直系的親屬,有的學者認為二者沒有任何親緣關系,并認為印度熊屬于大熊貓亞科,而郊熊屬于半熊亞科。近期,研究者描述了一件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郊熊化石,并建立了一新種,即亨氏郊熊。該種個體明顯小于北美同時代的兄弟,也小于大部分舊大陸的郊熊,為已知個體最小的郊熊之一。更為重要的是,這件標本的下裂齒體現出了印度熊和郊熊過渡的特征,為解決二者關系提供了絕佳的契機。通過詳細回顧非洲郊熊下裂齒的變異模式,研究者提出郊熊很可能起源于印度熊,二者同屬于大熊貓亞科。但其中具體的演化關系,這一過程最早發(fā)生的時代和地點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2019,https://doi.org/10.1007/s10914-019-09480-x)

        "謎一樣的恐龍"的早期演化

        阿爾瓦雷斯龍類是一類高度特化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具有高度特化的前肢和修長的后肢,化石記錄分布于中-上侏羅統(tǒng)至上白堊統(tǒng),時間跨度近一億年。阿根廷科學家約瑟夫波拿巴于1991 年報道了此類群的第一種恐龍——卡氏阿爾瓦雷斯龍。然而,此類群恐龍的后續(xù)研究波折不斷,部分晚白堊世的屬種被錯誤地鑒定為鳥類,這個類群在虛骨龍類的位置也遲遲不能確定。因此,這類恐龍也被稱為"謎一樣的恐龍"。隨著更多化石的發(fā)現和獸腳類恐龍系統(tǒng)學研究進步,學界目前公認阿爾瓦雷斯龍類是一類相對原始的虛骨龍類。然而,受限于稀缺的早期演化記錄和稀少的化石數量,阿爾瓦雷斯類仍然"充滿謎團"。幸運的是,來自中國西部中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的化石記錄,包括靈巧簡手龍、趙氏敖閏龍、烏拉特半爪龍、彭氏西域爪龍等,逐步填補了阿爾瓦雷斯龍類演化歷史中的大段空白。繼這一系列重要發(fā)現之后,研究者于近日又詳細描述并命名了侏羅紀阿爾瓦雷斯龍類一新屬種——意外石樹溝爪龍(Shishugounykus inexpectus)。這類恐龍的屬名用以紀念此化石所產層位,也是世界上研究中-晚侏羅世恐龍動物群最為重要的組——石樹溝組。種名"inexpectus"寓意這種恐龍是在石樹溝組系列科考發(fā)掘當中的"意外之喜"。

        意外石樹溝爪龍是繼靈巧簡手龍和趙氏敖閏龍之后,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石樹溝組地層中發(fā)現的第三種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也與它們一起構成了世界范圍內已知最早的阿爾瓦雷斯龍類化石分布。這三種阿爾瓦雷斯龍類在形態(tài)和體型上都差異明顯,表明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在目前已知最早的化石記錄就已具有較高多樣性。阿爾瓦雷斯龍類高度特化的前肢,是它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意外石樹溝爪龍保存完好的前肢化石,為我們了解阿爾瓦雷斯龍類前肢演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研究發(fā)現,意外石樹溝爪龍的前肢不僅具有與其他阿爾瓦雷斯龍類相近的特點,也具有與典型虛骨龍類前肢類似的特征。結合其他兩類侏羅紀阿爾瓦雷斯龍類的前肢特征,這類恐龍前肢的早期演化可能呈"鑲嵌式"演化。

        (Scientific Reports 2019,9:11727)

        南亞的印度熊類

        位于青藏高原南麓產地西瓦里克是亞洲最經典的化石產區(qū)之一,自從19 世紀上葉就有大量研究開展,至今仍然是國際古生物的研究熱點區(qū)域。近期,研究者詳細報道了來自耶魯大學皮博迪博物館館藏的南亞印度熊及其他犬形亞目的化石。該批化石采集于1933 年,但多數都沒有經過詳細描述或報道。這批化石中保存最好的是一件印度熊頭骨化石。印度熊是熊科大熊貓亞科成員,出現并繁盛于晚中新世(1130萬-530 萬年前)。和現代佛系的大熊貓不同,印度熊并非以竹子為主食,而和現代棕熊一樣是雜食動物,并且擁有捕食大型獵物的能力。印度熊最早即發(fā)現在南亞(包括2 種,即鹽嶺印度熊和旁遮普印度熊),故而得名印度熊。然而南亞最初發(fā)現的印度熊化石保存較為殘破,因此學術界對于南亞印度熊的性質,存在諸多爭議。通過對新的頭骨材料的研究,研究者發(fā)現印度熊模式種,鹽嶺印度熊和歐洲的阿提卡印度熊差別非常小,其中少量的差別,如體型稍大,M2具有后附尖,更可能代表同一個物種的地理變異,因此學者將鹽嶺印度熊歸入阿提卡印度熊。南亞的另外一種印度熊,旁遮普印度熊則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與任何印度熊都不同,反而接近郊熊。綜合對比認為旁遮普印度熊最接近北美的舒氏"郊熊",二者的特征都介于典型的印度熊和郊熊之間,可能屬于一個新屬。綜合來看,印度熊的模式種應該修訂為阿提卡印度熊,而旁遮普印度熊不能歸入印度熊。

        (Historical Biology 2019, DOI: 10.1080/08912963.2019.1648449)

        古神翼龍類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翼龍屬于古神翼龍科,是一類沒有牙齒的翼龍,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頜骨脊組成的頭飾從頭骨的前端一直延續(xù)到頭骨的后端。古神翼龍科成員化石相繼在巴西、摩洛哥、中國和西班牙地區(qū)被發(fā)現。中國的古神翼龍類成員中一些屬種的有效性還存在爭議。2002年研究命名的董氏中國翼龍是中國最早發(fā)現的古神翼龍類。在其之后發(fā)現的" 谷氏中國翼龍"被認為是董氏中國翼龍的年輕個體。此外,在我國熱河生物群還有一個一直存疑的"華夏翼龍",這類翼龍和中國翼龍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上頜脊形狀上的細微差別,大部分翼龍研究者認為它們脊冠之間的微小差異是由種間差別或性別差異引起的,而非屬間差別,即"華夏翼龍"是中國翼龍的晚出同物異名。在2017 年出版的《中國古脊椎動物志》第二卷第四冊翼龍類中初步總結和修訂了中國發(fā)現的古神翼龍類,將"季氏華夏翼龍"作為董氏中國翼龍的晚出異名;具冠" 華夏翼龍" 和本溪" 華夏翼龍"放入中國翼龍屬,保留原種名。

        近期,研究者詳細描述了一件保存完整的返祖中國翼龍化石新材料,這件標本產自于遼寧凌源四合當下白堊統(tǒng)。返祖中國翼龍最早由我國學者于2016 年命名為返祖"華夏翼龍"。研究者通過對新材料詳細的對比研究,修訂了返祖中國翼龍的系統(tǒng)學位置,認為返祖"華夏翼龍"應修訂為返祖中國翼龍,歸入中國翼龍,并補充修訂了中國翼龍的頭骨和頭后骨骼特征。這一完整的返祖中國翼龍新材料的發(fā)現,同時還補充了中國翼龍屬的骨骼特征, 增加了對其演化歷史和多樣性的認識,對探索中國古神翼龍屬種內部的各種演化關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為今后研究古神翼龍科的起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標本還罕見的保存了胃容物,進一步的研究將對這一翼龍類群的食性有較深入的了解。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2019,91:e20180756)

        小盜龍的食性

        近期,研究者在一件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的馳龍科新標本——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發(fā)現了一個保存近乎完整的、尚未被消化的蜥蜴?zhèn)€體。這是迄今報道的第四件胃中保存食物的小盜龍標本。經觀察分析,研究者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屬名" 因陀羅" 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中,被龍(這里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表達敬意。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系,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系較遠。值得提出的是,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于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結合之前的研究可知,小盜龍是一種肉食性恐龍,食譜包含鳥,魚,哺乳動物和蜥蜴,指示小盜龍是一種機會主義捕獵者。體內的蜥蜴被其從頭到尾、整體吞入體內,這種進食方式與現在的食肉鳥類捕食蜥蜴的方式相似。即使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傷齒龍類——近鳥龍已經具備了與現代鳥類相似的消化特征(將難以消化的骨骼、毛發(fā)、昆蟲硬殼等,以食團的形式吐出),但是小盜龍明顯不具備這種消化方式。這表明在從恐龍到鳥的演化過程中,相近的類群存在平行演化,一些性狀可能獨立地演化了很多次。

        (Current Biology 2019,29:P2423-2429.E2)

        猜你喜歡
        翼龍頭骨化石
        頭骨祈福
        神奇的水晶頭骨
        奧秘(2020年7期)2020-08-02 11:00:27
        翼龍沖天
        “翼龍Ⅱ”好威風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zhàn)
        小學科學(2015年2期)2015-03-11 21:52:45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戰(zhàn)
        小學科學(2015年1期)2015-03-11 14:17:16
        奇怪的翼龍
        會說話的頭骨
        意林(2010年19期)2010-10-22 11:57:12
        化石
        腫頭龍
        久久欧美与黑人双交男男| 成人免费播放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吃奶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看三级黄网站| 日本一区二三区在线中文|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级毛片内射视频| 日本50岁丰满熟妇xxxx | 日产一区二区三区的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大胆性生话|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彩视频 |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另类 | 亚洲粉嫩av一区二区黑人|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性色av | 欧美精品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丰满人妻有码专区|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48沈阳熟女高潮嗷嗷叫| 免费特级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 成人偷拍自拍在线视频| 加勒比婷婷色综合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国产无套露脸|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 丝袜美腿制服诱惑一区二区| 77777_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2021国产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