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動物被解釋為一類多以有機物為食料,有神經、有感覺、能運動的生物。同時,人被解釋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人與動物頗有淵源,但二者在民法上的處境完全天差地別。①民法(civil law)譯自拉丁文古羅馬市民法(ius civile),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換言之民法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物的關系。在民法關系中除了主體“人”,就是以“物”和“利益”為代表的客體權益。法律關系特別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動物能不能成為民法主體上的“人”和動物在民法客體中又屬于什么樣的物直接決定了動物在民法中的處境以及如何被保護。
民法上的主體能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必須具備人的屬性。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大陸法系民法確立了自然人和法人兩種主體,英美法系中有極大自由裁量權的法官雖偶有做出稀奇的判例,也普遍承認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主體地位。對此,一些學者認為,既然法人這種非人的組織可以通過法律擬制成為民法的主體,那么動物也可以通過法律擬制成為民法上的主體。另外一部分學者則受到《德國民法典》第90a條款影響,認為雖然動物上升到民法的主體有些牽強,但可以把動物當作客體中特殊的物對待,甚至使其脫離物的范疇。
著名的《德國民法典》第90a條是這樣規(guī)定動物的法律地位的:“動物非為物,其受特別法律的保護。對于動物,以無其他規(guī)定為限,相應地適用關于物的規(guī)定?!边@一規(guī)定在環(huán)境法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并深深影響了對待動物的民事立法思維方式。與此同時,彼得·辛格和湯姆·雷根在《動物解放》和《動物權利的理由》書中提出動物權利理念,要求賦予動物一定程度的法律主體地位的呼聲逐年高漲,引發(fā)了歐洲在民法典上的立法革命。2002年瑞士民法也做出了相應修改:“動物不是物。對于動物,只要不存在特別規(guī)定,適用可適用于物的規(guī)定”,在某些方面似乎滿足了動物保護者對動物非客體的某些要求,自然也引起廣泛爭議,然而,動物真的能成為民事法律主體嗎?如果動物不再是“物”、“客體”,它們還能夠是什么呢?
有的學者曾用主客一體化法和主客二分法分別分析了支持動物法律主體地位與否的兩派學者。②主客一體化法學者支持動物成為法律關系的主體,認為從動物學上看,動物具有廣泛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從倫理學上看,滿足這種需求是人類的道德性義務。在此前提下,分為動物完全法律人格說和動物限制法律人格說。
動物完全法律人格說的核心在于動物享有人享有的權利,包括人格自由、人格平等、人格尊嚴等一般人格權以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具體人格權;③動物有限法律人格說是指承認動物法律人格的基礎上,又存在一定的限制,分為主體有限(即不是所有動物都能享有法律人格)和權利有限(即動物只享有部分的人格權)兩個方面。事實上,賦予動物法律主體身份,并沒有一些人想象得那樣理所當然,無論是動物完全法律人格說還是限制法律人格說,都存在無法掩飾的缺陷。
根據民法通說,民事主體除了權利能力外,還應當有行為能力。行為能力是法律主體獨立實施法律行為的資格,對此,德國學者拉倫茨指出:“行為能力是指法律所認可的一個人進行法律行為的能力,即為本人或者代理人所謂的能產生法律后果的行為的能力?!雹茉谛袨槟芰χ凶顬楹诵牡囊厥且馑寄芰Γ粗黧w能否以獨立的意志去創(chuàng)設、變更、消滅權利義務關系。⑤動物或許有生理上的、本能的表達情感的能力,部分動物經過訓練也能夠做出特定的行為,但不代表它們就有足夠獨立的意思能力,表達與他人或者其他動物之間發(fā)生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意思。
有的學者認為,民事主體中存在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那么動物也可以擬制成限制行為能力人或者無行為能力人的主張。這種主張恐怕很難實現。首先,一些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并非不具備獨立意思能力,只是因為年齡、智力或健康原因阻礙了其自身獨立進行民事活動,這種阻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醫(yī)療技術的完善而具備消除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在動物身上是看不到的,至少在相當長的一定時間內看不到。
其次,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大多輔以監(jiān)護、代理制度,這種制度還無法適用到動物身上。人無法完全領會動物的真實意思,而當監(jiān)護人、代理人侵害被代理動物時,動物本身也無法行使救濟權。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強行賦予動物民事法律主體的地位就勉為其難。事實上,在整個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等民法體系中,不需要行為能力、意思表示就能適用的法律行為大概只有侵權、部分繼承、受贈等條文規(guī)定。
瑞士動物保護協會曾發(fā)起一項設立“動物律師”的提案,出發(fā)點在于有關虐待動物的訴訟通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判罰,而且訴訟中被告可以由律師幫其辯護,受害動物卻有口難言。該提案最終只得到30%的支持而沒能通過。瑞士聯邦主席對此表示,瑞士擁有世界上最嚴格的動物保護法,但并不意味著必須要有“動物律師”,這跟交通安全是一樣的,“我們希望不再發(fā)生交通事故,但增加律師起不到任何作用,我們要做的是加強宣傳教育和預防措施?!雹?/p>
所以,法人組織之所以可以通過法律擬制成為民事主體,不單是因為它由自然人組成,更是因為它有一個表意機關作為民事行為能力的體現。動物或許可以享有權利能力但是沒有行為能力,無法對自己的權利提出要求,無法開始任何法律程序,甚至無法理解自己有什么樣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⑧,即便成為民事主體也是人的“傀儡”,而這種“傀儡”與當下作為民法客體并無實質上的差異。
另一方面,民事主體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不僅享有權利,也要履行相應的義務。動物雖然可以享受人的部分權利,但絕不可能完全履行人才能履行的義務。基于權利義務一致性的法律原理,也不可能使動物成為只享有權利而不負有義務的民事主體。如果動物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就喪失了平等民事主體的前提,也就不是民法調整的范圍。
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fā)展,科學家嘗試將人的基因與動物的基因相融合,制造出新的“動物”。在美國,已經有學者開始探討這些新生“動物”的憲法人格和憲法處境。暫且不談道德上和倫理上的爭議,未來技術上的突破或許可以使動物具備法律上的資格能力,但就目前民法理論而言,不解決動物能否行使民事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問題,動物就無法成為民事主體。
事實上,主張主客二分法的學者基于同樣的考慮不認為動物能夠成為法律的主體,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動物無法律人格說(與動物完全法律人格說、動物有限法律人格說相對應)是目前民法學界的主流觀點。持該學說的學者認為,目前人類遵循的道德和法律不可能允許動物作為主體,若要從保護和防止虐待動物的角度進行衡平與協調,也只能將動物作為特殊的物來規(guī)定,這恐怕正是《德國民法典》第90a條的立法本意。
《德國民法典》第90a條立法時受到了1988年《奧地利民法典》第285a條的影響,該條寫道:“動物不是財產;它通過特別法予以保護。只有不存在不同的規(guī)定時,適用于財產的法律規(guī)定才適用于動物?!薄皠游锊皇秦敭a”這句話并沒有使動物直接脫離物的范疇。一些環(huán)境法學者、動物保護者等認為《德國民法典》“動物非為物”的表述,使動物上升到法律主體地位,這完全是對法律條文望文生義的曲解。評價、研究一個法律條文,應結合整部法典全文、法律部門乃至法律體系綜合分析。主客二分法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的真正含義和目的是意圖說明,動物在私法的范圍內是個活物,應該得到符合法律特殊規(guī)定的對待,而不是上升到法律主體地位,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從法典條文看,《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90a條的同時,在法典第903條關于所有人權限的條款中又加上了“動物所有權人在行使其權利時,應注意有關保護動物的特別規(guī)定”。這說明動物并沒有脫離民法客體中物的范疇,立法者在法律條文中將動物描述為非物,不過是順應動物保護的呼聲潮流,將動物作為特殊的物對待,予以特殊的保護;⑨
第二,從民法典的整個體例架構看,“人”、“法人”與“物、動物”分列兩章,形成的是民事主體和客體的邏輯體系;
第三,從德國法律體系看,德國刑法規(guī)定,盜竊和毀損動物的情形,仍然適用盜竊和損毀的處罰決定,可以像沒收財產那樣沒收動物。⑩
《德國民法典》作為大陸法系民法典的領軍者,對于動物民法地位的修改影響深遠。盡管沒有把動物提升到民法主體地位,但在立法上把動物當作民法特殊客體,在民法中加入動物保護的條款同樣是一種進步。
“動物非物”,不代表動物不是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通常被理解為物、行為和其他利益,《德國民法典》第90a條把客體進一步細化為物、動物、行為和其他利益。事實上,動物在大多數國家民法典中的法律地位是民法客體,有些國家甚至直接把動物列為財產。動物作為財產的淵源來自古羅馬法,在《查士丁尼法》中的物的分類中,除了河川港口、戲院、競技場、城門,還有一項是野獸鳥魚,該法規(guī)定一旦被人捕獲即屬于捕獲者所有。
我國民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動物屬于財產,但通過憲法第9條“礦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和物權法第49條“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等法律條文,不難推斷出動物的法律地位等同于物、財產,而在司法實踐中把動物作為動產進行裁判已經是一種常態(tài)。
可見,在英、美、德、法、日以及我國或明確或隱含都把動物作為民事客體對待,在動物保護方面走得相對領先的國家如奧地利,雖把動物剝離出財產的范疇,卻也沒有上升到民事主體地位的高度。
我國《民法總則》沒有采納上述三個大陸法系民法典關于動物之為特殊物的規(guī)定,但是也能發(fā)現相關動物保護的原則蘊含于一些法律條文之內。例如,《民法總則》第8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說:“人對動物殘忍,會鈍化對動物的苦痛懷惻隱情感,進而再與他人來往時弱化以至泯滅可以施為很大幫助的本性。”在現代崇尚文明的社會文化中,虐待動物、利用動物從事違反道德倫理的行為,通過其他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和社會公俗等,已經被認定是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一旦參與到民事活動中會被認定為無效民事法律行為;此外,《民法總則》第9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該條強調了保護動物在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的綠色價值。不過,以這種方式提倡動物保護的價值理念未免顯得有些空蕩,而生搬硬套《德國民法典》、《奧地利民法典》等有關動物非物、動物非財產條文,在學理上難免又要有一番爭論,延宕我國動物保護事業(yè)的展開。
或許《俄羅斯民法典》的某些規(guī)定值得借鑒。該法典第137條規(guī)定:“對動物適用關于財產的一般規(guī)則,但以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件未有不同規(guī)定為限。在行使權利時,不允許以違背人道原則的態(tài)度虐待動物”,這樣既回避了動物在民法本質屬性的爭議,又提升了動物的物格,使其與一般、無生命、虛擬的物格相區(qū)分,將動物保護的精神具體落實到特殊法律規(guī)定和一般法律原則,并限制了權利主體對動物的支配。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提升動物民事客體的法律物格,還有一種更為超前的動物民法理念。動物特殊物格始終沒有擺脫動物的法律客體地位,這就意味著動物還是要受到權利主體的支配,無論是《德國民法典》還是《奧地利民法典》本身都未解決動物權利的核心問題。于是誕生了一種打破傳統民法主客體二元制的理念,把動物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動物不再是權利客體,脫離物的范疇,形成主體、動物、客體的三元格局。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提升動物的法律地位、把保護動物和防止虐待動物法律化已經是大勢所趨,但即便是順應發(fā)展潮流的事情也不能操之過急。我國一些倫理學者和動物保護人士基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急于把動物推向法律主體的主張有些過于激進,反而招來不少冷嘲熱諷,甚至在動物保護的進程中起到反作用。即使動物保護水平發(fā)達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等,也還需要足夠的理論和實踐準備在立法上完成動物法律地位的質的變化。
以上敘述了動物不能成為法律主體的理由,無法享有法律權利,也無法獨立承擔法律義務,但是動物保護法律化也不能僅依賴動物法律主體化,還可以通過把動物福利納入到法律制度中來保障動物的利益。
動物的福利涉及人文精神、風俗習慣、生態(tài)倫理、環(huán)境保護、公共衛(wèi)生、宗教信仰、國際貿易和公共道德領域。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制定了動物福利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認識到動物福利和人類利益之間密切關。從衛(wèi)生角度講,保障動物福利可以防范SARS、動物流感等疫病發(fā)生;從經濟角度講,提高動物福利有利于動物制品的貿易;從人文角度講,提倡動物福利有助于弘揚民族倫理精神,提高民眾道德素養(yǎng);從國際形象講,追求動物福利可以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成為現代人類文明的旗幟。申言之,保護動物福利就是在保護人類利益。
動物福利在我國是一個新生概念,推進動物福利立法,是我國推進動物保護法律化中的重要一步,這一步可以從新民法典先行跨出。把動物保護的原則寫進憲法,目前看是不現實的,我國人民對憲法還體現最傳統的認知基礎上,即認為憲法是公民即政治人的權利的保障書,而動物作為權利主體與公民作為權利主體不能相提并論。然而,在憲法以下的法律和法規(guī)中中,專門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律體系正在完善之中,而刑法和行政法在動物保護領域的預防、懲治、規(guī)制功能也正在逐步展開。
相較其他法律法規(guī)而言,民法調整范圍覆蓋人們日常生活,使動物保護法律化進入人們的生活視野,調整手段也較為靈活。因此,在新民法典中可以先確立動物保護原則,規(guī)定動物在民法客體中享有特殊物格,以此為前提下,再結合我國文化、生態(tài)、衛(wèi)生等客觀情況,加強動物福利的民事立法,把動物能夠享有的人道主義福利及其相應的違法責任納入到民法法律制度中。同時,針對動物利益被侵權不能救濟的情況,完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擴大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及其受案范圍,使更多的社會成員有資格出任動物被侵害案件的原告并提起訴訟,從立法和司法等法治各個方面加強,形成完備的動物福利法治體系。
綜上所述,動物在民法典的處境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盡管在《民法總則》建議稿中有關提升動物物格的條款沒有被采納,但是相關條款已經進入到立法者的視野,無論其能否在新民法典物權分編中出現,我國民法中涉及動物保護的條款的都值得期待。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商務印書館,第328&P1144頁.
②常紀文.動物有權利還是僅有福利——主客二分法與主客一體化法的爭論與溝通[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8(6).
③楊立新,朱呈義.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論動物之法律物格[J].法學研究,2004(5).
④[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冊)[M].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133.
⑤李永軍.民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32.
⑥譚奇.動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析動物應有法律地位[J].法制博覽,2012(3).
⑦王雪.瑞士“動物律師”案未通過動物保護主義者失望[EB/OL].搜狐新聞,2010-3-8.
⑧曹菡艾.動物廢物——動物法在西方[M].法律出版社,2007:161.
⑨陳本寒,周平.動物法律地位之探討——兼析我國民事立法對動物的應有定位[J].中國法學,2002(6).
⑩杜景林,盧諶.德國民法典評注[M].法律出版社,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