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歡歡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公元前334年,這時候的羅馬還不過是西方世界文化落后的一個蕞爾小國,但羅馬人也開始邁出自己征服世界的步伐。
在四百年時間里,帝國的版圖一步步擴大,整個希臘世界,小亞細亞、埃及、西亞,北非、西班牙、高盧甚至遙遠的不列顛,都成為羅馬世界的一部分,整個地中海和黑海,都變成了羅馬的內海。
在時間跨度超過兩千多年的古羅馬時代,經(jīng)歷了王政時代-共和國時代-帝國時代-帝國沒落時期。除了不朽的凱撒、奧古斯都、圖拉真、戴克里先等這些伴隨羅馬成長壯大的傳奇人物,我們也驚奇于在帝國沒落之后耶穌和他創(chuàng)立的基督教,從最初宗教的旁門左支,在300年的時間里席卷了整個帝國。公元395年,帝國分裂為以君士坦丁為中心的拜占庭東羅馬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1]。
在首都羅馬,曾經(jīng)建造起無數(shù)豪華壯麗的公共建筑。其中,廣場建筑群稱得上羅馬帝國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類型之一。
公元前5年左右,耶穌誕生于伯利恒的一家客棧馬廄里;大約30歲的時候,接受了洗禮,并將基督教教義廣泛傳播;公元30年,耶穌被猶大出賣,釘上了十字架。他在世時,思想還只在一部分猶太人中傳播,當他被釘上十字架之后,傳播更為廣泛。從耶路撒冷、小亞細亞、希臘一直到羅馬。公元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分崩離析之際,成為羅馬世界的國教[2],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一千年來,一直秉承以人為本的西方社會,在社會動蕩、人民迷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轉而以東方猶太人的上帝為中心?;浇探ㄖ蔀槲鞣缴鐣ㄒ恢匾墓步ㄖ愋汀?/p>
在卡庇多林山和帕拉丁山之間修建的羅馬廣場,是羅馬城中公共建筑匯集的場所。神廟、巴西利卡云集,成為城市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筑是兩座巴西利卡,艾米莉亞巴西利卡和尤利婭巴西利卡,一北一南,勾畫出了這座廣場的輪廓。
巴西利卡,是西方建筑史上常用的術語。它是一種作為法庭、交易所的長方形大廳性建筑類型[4],內部被柱廊劃分成中廳和側廊,這個空間主要供人們聊天、聚會,甚至小攤販在里邊做生意,這樣一個大廳,被稱之為巴西利卡。
西方人從古希臘時代,就特別喜歡在公共場所聚集閑聊,通常是在露天的城市廣場,但當遇到下雨或者天氣不好,他們就會轉移到廣場周邊的柱廊里進行。所以,希臘廣場的周圍通常都設有柱廊,這個柱廊是一個非常寬闊的場地,可以容納很多人在其中交談。
這種傳統(tǒng)被羅馬人繼承過來,并加以改進,他們設計了一種更加寬闊的建筑空間,不是用來開大會,就是供一般人無事閑聊。這時的巴西利卡,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大廳,跨度幾乎達到20多米,屋頂通常都是用木頭做的桁架頂,大廳的兩側通常還會有一兩道柱廊,柱廊設兩層,可以做不同用途,這種建筑類型,就是羅馬時期的巴西利卡。
圖拉真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五賢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是羅馬帝國時期最繁盛的時代。公元107年,建筑師阿波羅多努斯設計了這座圖拉真廣場。這座廣場是一個嚴格軸線對稱、多層縱深布局的龐大建筑群。廣場長120m、寬90m,中央豎立著圖拉真的鍍金青銅騎馬像,兩邊是寬闊的柱廊,廣場正面,是羅馬帝國建造過的最大的一座巴西利卡,長170m,寬60m,內部有四列柱子,把空間分成了五個區(qū)域,中央部分的跨度達到25m,頂部是木制桁架結構,內部可以看到高聳的中廳與側廊之間形成的高差全部用于窗,內部光線非常充足。
羅馬在基督教時代,發(fā)展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浇烫秒m然是宗教建筑,但與傳統(tǒng)的羅馬神廟不一樣,它是一種專門建造以提供給基督徒們舉行聚會、禮拜和祈禱等活動的場所,而不是上帝的住所。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到底該把這個建筑建成什么樣子,沒有人會憑空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建筑形式,一定都是在歷史上已有的各種形式當中去尋找靈感,他們首先考察的對象是神廟,但隨之就放棄了,因為這和基督教最討厭的異教符號聯(lián)系緊密;除了神廟,第二種可以借鑒的對象就是巴西利卡,前面提到,巴西利卡是羅馬人聊天、集會的場所,和宗教沒有太大關系。所以,他們就選擇了這種形式,把它稍加改造,就變成了基督徒們公開集會和活動的場所[3]。
以羅馬城中臺伯河畔的圣彼得大教堂為例。這是一座五廊身的大型巴西利卡,四列柱子把空間縱向分為五個部分,中廳長110m,高30m,兩側開側窗為內部采光,中廳木桁架結構,是傳統(tǒng)的巴西利卡結構。這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平面圖,它的使用方式與前面的巴西利卡不一樣。
圖拉真廣場的巴西利卡,正面入口都設在廣場長邊的方向上,人是從它長的一邊走進去的,而圣彼得教堂的入口是在短邊的方向,教堂前的廣場也位于短邊方向;圖拉真巴西利卡的兩端有兩個半圓形空間,通常作為法官判案的場所,這個半圓形空間也被基督教繼承過來,把它當作放置圣壇的空間,半圓形的背景很容易把空間的注意力集中在位于圓心的圣壇上;神父站在這里面向大廳布道,做禮拜活動時,經(jīng)常會用到一些道具,這些道具平常要有地方收藏,所以在祭壇的兩邊又建造了兩個橫向的房間,稱之為橫廳。
很快,基督徒們就發(fā)現(xiàn),當把這張圖豎過來,兩個橫廳與中廳以及圣壇三者的關系,就形成一個十字。信徒們深信,當他們在這樣一個具有象征性的建筑里面做禮拜的時候,似乎就親身感受到耶穌對他們的熱愛,所以,這種形式就深受基督教會和教徒們的喜愛,隨即發(fā)展成為西歐巴西利卡最主要的型制,我們稱之為”拉丁十字”巴西利卡教堂。
墻外圣保羅大教堂同樣位于臺伯河畔。基督教時期和羅馬時期的巴西利卡,還不僅僅是方向變化那么簡單。羅馬巴西利卡由于寬邊面對廣場,人從它寬的一邊走進去,你所看到的情景是一個左右完全對稱的空間,看看平面也許就能感受得到。
當基督徒把這座教堂豎過來之后,從短邊走進去,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你從短邊進去之后,你所看到的空間深度要比你從長邊進去多出一倍,于是就會產(chǎn)生一種新的感覺,叫做透視。
原本兩邊的墻面、柱列在平面上應該是相互平行的,永遠都不會相交。當你進去里面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本在平面圖上相互平行的那些線不再是平行了,所有線的延長線全部都會指向正前方圣壇前神父所站的這個點。好像這個空間里每一根線條都在告訴你,往前走,往前看,走到神父那里去,去聽聽他在講什么。置身于這樣的空間里,你會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接受神父代表上帝所做的賜福。
這樣的感受,就是透視帶給空間的感受,看平面圖或者站到空間之外,是無法體會的,這樣的一種空間感受,是完全為人設計的。人、基督徒是這個空間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才是基督教拉丁十字巴西利卡教堂與羅馬巴西利卡最大的差別。
今天,我們做設計,都是在電腦旁或圖紙上,你畫出來什么樣子,就會認為它看上去是什么樣子。但是,建筑設計與平面設計最大的不同在于,建筑不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它要建起來的,最終呈現(xiàn)的是一個立體的空間,這個空間到底給人什么樣的感受,那要走進去空間里邊才知道。當然,有時候走進去的感覺可能會和在平面圖上看到的一樣,但也有的時候就可能會很不一樣。這可以算得上是建筑設計的一種樂趣了,就像魔術師一樣,通過變化一下空間的方向,就可以帶來很大的感受和差異,這是值得建筑學的老師和學生好好體會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史論,向史而新。也正是學習史論知識帶給我們的建筑設計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