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寧
(寶山區(qū)高境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5)
亞急性咳嗽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或咯少量白色粘液痰,發(fā)病時間持續(xù)3~8周。X線胸片攝片未見異?!,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亞急性咳嗽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依次是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1]。門診大多數(shù)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后血常規(guī)及影像學檢查正常后,咳嗽癥狀仍不能改善,甚至轉為慢性咳嗽,筆者運用過敏煎和升降散在臨床上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入選標準
西醫(yī)符合《咳嗽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版)》亞急性咳嗽的診斷標準⑴。臨床主要癥狀為咳嗽,病程超過3周但不超過7周(為保證觀察結束時仍符合亞急性咳嗽,將7~8周的亞急性咳嗽患者不納入)。胸部X線顯示無明顯陽性體征。中醫(yī)符合《咳嗽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1版)》[2]。臨床上無明顯常見外感癥狀,而尚無明顯臟腑虧虛之象,咳嗽頻發(fā),遇刺激物尤甚之癥,多為邪氣留戀,肺氣上逆證。主要癥狀:刺激性干咳,遇刺激氣味加重。次要癥狀:咽干、咽癢、胸悶、氣短、咳少量白色粘痰。
1.2 排除標準
①哺乳期、妊娠期以及長期吸煙者。②近一月內(nèi)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者。③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器質性疾病者。④有實驗藥物過敏史的患者。⑤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中心門診診治的亞急性咳嗽患者120例,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中,男性有29例,女性有31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6.95±4.18)歲;治療組中,男性有30例,女性有30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7.98±4.83)歲。兩組患者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復方甘草口服溶液(上海美優(yōu)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28,180ml/瓶)10ml/次,一日三次。7天為1個療程。觀察組:采用過敏煎聯(lián)合升降散加味治療。基礎處方:銀柴胡9g,防風9g,烏梅9g,五味子6g,蟬蛻6g,僵蠶9g,片姜黃9g,制大黃6g,甘草6g??诟裳试镎?,加麥冬9g,百合9克;汗出乏力者,加黃芪15g,白術12g;鼻涕較多者,加白芷9g(后下),辛夷3g;伴喉間喘息者,加熟麻黃6g,地龍9g;咳甚影響睡眠者,加全蝎3g,研粉分兩次中藥沖服;噯氣泛酸者,加黃連3g,吳茱萸1g,改烏梅3g;納呆苔膩者,加蒼術12g,雞內(nèi)金9g。每日1劑,統(tǒng)一由醫(yī)藥公司煎藥機煎取兩袋共300ml,早晚分服。兩組患者治療療程均為7天。
1.5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對日間咳嗽、夜間咳嗽進行評分以評價咳嗽癥狀。(1)日間咳嗽:0分為沒有咳嗽,1分為偶爾咳嗽1~2次,2分為偶爾咳嗽大于2次,3分為頻繁咳嗽但可正常日常生活,4分為頻繁咳嗽且影響日常生活,5分為頻繁咳嗽且不能進行日?;顒?;(2)夜間咳嗽:0分為沒有咳嗽,1分為晨起或入睡時偶爾咳嗽,2分為因咳嗽而致早起或驚醒1次,3分為因咳嗽而多次入睡驚醒,4分為夜間長時間持續(xù)咳嗽而影響睡眠,5分為極頻繁咳嗽導致不能入睡。
1.6 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3]。治愈:癥狀消失。顯效:咳嗽明顯減輕,癥狀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5%。有效咳嗽有所減輕,癥狀總積分減少35%~74%。無效:咳嗽無改善或不明顯。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效果更佳,治愈率及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效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咳嗽癥狀較前均有明顯好轉,治療組咳嗽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前后咳嗽評分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咳嗽評分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咳嗽評分對比(±s)
*P<0.05
n治療前日間治療前夜間治療后日間治療后夜間治療組603.22±0.953.28±0.901.22±1.07*1.25±1.04*對照組603.20±0.953.28±1.001.65±1.061.67±1.07
過敏煎是老中醫(yī)祝諶予收集的經(jīng)驗方,由銀柴胡、烏梅、五味子、防風、甘草五味藥組成。銀柴胡能清熱涼血,防風為風家之圣藥,能祛除身體上下內(nèi)外一切之風。烏梅、五味子味酸,能斂肺生津。全方有散有收,有補有泄,有升有降,共奏益陰清肺,祛風止咳的功效。目前無論從臨床經(jīng)驗總結還是現(xiàn)代藥理研究,都證實了過敏煎可以抑制支氣管的氣道炎癥,具有明確的抗炎癥、抗過敏作用。升降散最早源于明朝龔廷賢的《萬病回春》,最后經(jīng)清代溫病名家楊栗山收錄于《傷寒瘟疫條辨》。升降散主治“三焦火郁,氣機失暢”,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有抗炎癥、抗病毒作用?,F(xiàn)多用于氣機失調的病證。僵蠶能祛風解痙,化痰散結,蟬蛻能疏散風熱,宣肺定痙。兩藥入氣分,升陽中之陽,片姜黃破氣行血,大黃涼血通腑,兩藥入血分,降陰中之陰[4]。兩方相合,有宣有斂,緊扣肺主氣司呼吸的要旨,邪除而正安,氣機調暢而咳嗽自平。
亞急性咳嗽屆于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之中,咳嗽持續(xù)時間為3~8周。胸片顯示無異常。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次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征和咳嗽變異性哮喘等。目前認為主要與氣道炎性反應、氣道反應性增高、咳嗽反射敏感度異常升高等有關[5]。亞急性咳嗽歸屬于中醫(yī)“咳嗽”的“風咳”、“久咳”、“頑咳”。風為百病之長,《素問﹒太陰陽明論》說“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風邪陽邪,故多從口鼻皮毛侵襲而入,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肺主氣,司呼吸,故風邪犯病,首先犯肺,導致肺臟的宣發(fā)肅降失?!,F(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過早使用抗生素和止咳鎮(zhèn)咳藥物,致使“閉門留寇”,風邪留戀,肺氣上逆而作咳。在本次觀察中有些亞急性咳嗽的患者,遷延日久,反復不愈,時作時休,符合中醫(yī)半表半里之證。在臨床時可以考慮銀柴胡改柴胡、加黃芩、半夏的小柴胡意。“五臟六腑皆令人咳”,患者咳久咳甚,加之年老體衰,久病傷腎,可伴見腰酸肢冷,小便失控之癥,可考慮予麻黃附子細辛湯意。在本次對比中沒有進一步對療效欠佳的患者歸入慢性咳嗽繼續(xù)觀察分析總結的具體中醫(yī)證型類型和占比。且限制了辯證論治靈活加減藥物以取得更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