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射陽縣人民醫(yī)院產房 江蘇 鹽城 224300)
產婦分娩的重要場所就是產房[1]。而分娩作為產婦必經的過程,通常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對助產服務帶來了很大的風險。新生兒窒息、產婦出血、產程過長一直都是婦產科常見的不良狀況[2]。而其中的產后出血是嚴重的分娩并發(fā)癥,它是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诖?,醫(yī)院采取護理風險管理,目的是降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提高護理質量,保障母嬰生命安全。因此,本文就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對于預防產房產后出血的作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我生產的86例產婦參與本次研究,將這些患者按照隨機均分為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年齡20~47歲,平均年齡(29.56±2.31)歲,初次生產25例、孕次≥2為18例;對照組中,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為(29.98±2.81)歲,初次生產23例、孕次≥2為20例,用分析軟件將他們兩組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具體包括以下內容:①提高助產士的急救應急能力;加強對助士的培訓和考核,組織人員分層進行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1次/3個月,為了在緊急情況下能為產婦迅速的建立靜脈通路進行強化訓練靜脈套管針刺技術訓練,并進行模擬演練。②對高危妊娠的評估;如多孕、有剖宮產經歷的、產后有出血史的、子宮肌瘤、疤痕子宮、妊娠高血壓等產婦于分娩前幾個月就開始,加強對她們的健康教育。醫(yī)院定期舉辦知識講座,對高危妊娠患者進行特殊對待,建立專案管理,并增加其產檢次數和提前住院進行分娩。③合理分工、加強風險處置;明確所有崗位的職責,在對產婦的搶救中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按照科主任下達的搶救醫(yī)囑,護理指揮由助產士長擔任。急救中的儀器和藥品由專門的人負責,儀器定期消毒和保養(yǎng),藥品及時清點、補充。
對比兩組產婦分娩過程出現的產程延長、新生兒窒息和產后出血的情況。以產后24內的出血量≥500ml或者產后2h陰道出血大于200ml作為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該量表中具有基礎護理、護理風險管理、服務態(tài)度這幾方面內容,每項內容分值20分,量表總分值60分。很滿意分值為≥40分,滿意分值為21~39分,不滿意分值為<20分。滿意率=(滿意+很滿意)/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35%高于對照組的81.40%,兩組比較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的不良狀況如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及產程延長等總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情況發(fā)生率對比[n(%)]
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產后大出血。在所有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產婦中,有4/5的發(fā)生在產后2h內。稍有疏忽或者延誤治療就會引發(fā)不安全事故發(fā)生[3]。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有效的規(guī)避風險。因此,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產后出血。
護理風險管理是為了提高助產士隊員防范風險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對助產士進行護理風險培訓,強化她們的風險意識,對她們進行建立靜脈通路強化訓練,是為了在產婦出現出血情況后,可以快速的建立靜脈通路,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提高產婦的生存率[4];通過對高危妊娠的評估,使醫(yī)院掌握高危產婦的具體情況,以便在出現意外后,可有效地、快速地采取針對性措施,對挽救產婦生命有重要作用;通過合理分工、加強風險處置,使護理人員能夠各司其職的做好工作,繁而有序的進行助產,出現緊急情況,藥品可迅速提供,避免了驚慌失措而導致的各種護理事故。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不良狀況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以保證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產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提高產婦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