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興華
(福州市建筑設計院 福建福州 350011)
新榕金水灣二期I地塊9#樓,位于寧德市蕉城區(qū)金涵鄉(xiāng)上蘭村,總建筑面積28 407m2,總建筑高度98.30m。其中:地上33層,地下1層。地下一層層高4.35m,為車庫及設備用房,地上一層為社區(qū)配套用房及設備用房,層高4.7m,2~33層為住宅,二層及以上層高2.95m。標準層建筑平面尺寸59.8m×18.5m,并以中間軸對稱布置,如圖1所示。
該工程結構安全等級二級,結構重要性系數(shù)1.0,設計使用年限50年,抗震設防烈度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設計地震分組第二組,場地類別Ⅱ類,由抗震規(guī)范[1]知,該項目框架抗震等級三級,剪力墻抗震等級三級。50年一遇基本風壓0.75kN/m2,地面粗糙度類別B類,由于該建筑高度超過60m,所以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shù)取1.1[2],且風荷載應參與地震組合。經試算,該工程地下一層與地上一層的剪切剛度比,X方向1.44,Y方向1.19,不滿足高規(guī)[2]5.3.7條要求,故結構嵌固端位于基礎頂。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甲類,該項目采用樁筏基礎。
圖1 標準層建筑平面圖注:本圖僅取對稱結構的一半表示
框架-剪力墻結構中剪力墻的布置原則:“均勻、對稱、分散、周邊”,即:剪力墻應均勻對稱布置在建筑物周邊、樓電梯間、平面形狀變化及恒載較大的部位,且墻長不宜超過8m,但也不宜小于8倍墻厚(短肢剪力墻)。住宅建筑由于通風采光原因,X向剪力墻布置較少,可能不滿足X方向剛度和承載力的要求,為此,該工程在Y向長墻兩端盡可能布置X向翼墻和端柱。采取上述措施后,經試算,X向剛度和承載力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該工程根據建筑功能要求進行結構豎向構件的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標準層結構平面圖注:本圖僅取對稱結構的一半表示
抗震設計時,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兩層和墻體總高度1/10二者的較大值,該樓室內地下室頂板覆土厚度800mm,底部兩層高度:4.7m+2.95m=7.65m<1/10(98.3m+0.8m)=9.91m<4.7m+2.95m+2.95m=10.6m;由于該工程嵌固端位于基礎頂,所以底部加強部位還需延伸至基礎面?;耍摴こ碳袅Φ撞考訌姴课粸榈叵乱粚又恋厣先龑?,約束邊緣構件層為地下一層至地上四層。根據規(guī)范要求,高層建筑豎向構件截面應上小下大,連續(xù)均勻變化,防止強度和剛度突變,且應滿足規(guī)范軸壓比要求,福建省住宅項目還應滿足文獻[3]要求。經試算,該項目各層剪力墻截面大小如表1所示。
表1 各樓層剪力墻厚度表
該項目屬于常規(guī)住宅項目,樓面恒載輸入建筑裝修荷載,樓板自重由程序自動計算,屋面恒載根據建筑屋面做法確定。樓屋面活載根據建筑房間使用功能由荷載規(guī)范[4]確定,當建筑隔墻不在梁位下而在板中時,板恒載應加上每延米隔墻自重的1/3作為附加荷載。對于地下室頂板,除應輸入恒活載外,在消防車可能出現(xiàn)的板面應輸入消防車荷載,當雙向板跨度不小于6m×6m時取20.0kN/m2。該樓地下室位于非人防區(qū),無人防荷載。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宜采用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強鋼筋。該工程建筑高度較高,為了縮小底部樓層框架柱和剪力墻的截面尺寸,增加建筑使用面積,從而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底部樓層宜使用較高強度等級的混凝土。該項目所取用的混凝土強度如表2所示。需注意的是,豎向構件混凝土強度變化的樓層與截面尺寸變化的樓層應錯開,即盡量避免豎向構件混凝土強度和截面尺寸同時減少,防止形成承載力突變的樓層。
表2 材料強度表
高層建筑結構應具有足夠的剛度,避免產生過大的位移而影響結構的承載力、穩(wěn)定性和使用要求。高層建筑的剛度,一般采用在風荷載或地震作用下結構樓層的位移角來衡量。經試算,該項目位移角由Y方向的風荷載控制,且初算結果未達到規(guī)范框剪結構1/800要求。該項目高層建筑高寬比98.3/18.5=5.3,相對較大,所以Y向剛度偏弱,抗震設防烈度6度,地震作用相對較小,而基本風壓達到0.75kN/m2,風荷載相對較大,所以,該項目Y方向風荷載下樓層位移角最大是合理的。
查看YJK(1.8.2版)后處理位移輸出文件,可找到位移角最大的樓層號和節(jié)點號,結果顯示,位移角最大位置在結構右下角節(jié)點處,如圖3所示。因為結構剛度中心和質量中心不重合,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結構有扭轉效應,所以邊角部樓層位移角最大。
圖3 樓層最大位移角位置圖注:本圖僅取對稱結構的一半表示
為增大結構剛度,可以采取調整豎向構件平面布置、增大豎向構件截面尺寸及調整梁高等措施。該項目因建筑使用功能限制,豎向構件平面布置已較為合理優(yōu)化,可調整范圍較小。如增大剪力墻厚度,因該項目樓層高度較高,由軸壓比控制的剪力墻厚度已較大,如再增加剪力墻厚度,會占用建筑使用面積及增加造價。因此,該項目增加一些對建筑使用功能無影響剪力墻連梁的梁高較為合理。對結構平面圖分析,增加以下梁高對建筑使用功能無影響,且對結構剛度貢獻較大,這些部位位于建筑戶型分戶墻位置及樓梯間外墻處,如圖4所示。
圖4 增加梁高的梁位置圖注:本圖僅取對稱結構的一半表示
經試算,圖4中標準層梁1和梁2梁高由原來600mm高增加到1500mm,梁3和梁4梁高由原來600mm高增加到1000mm,樓層最大位移角由原來1/662減少至1/837,梁高調整后模型位移角小于1/800滿足規(guī)范要求,保證了結構具有足夠的剛度。
該工程X向基本周期為3.59(s),Y向基本周期為2.71(s),第一扭轉周期為2.66(s),第一扭轉周期與第一平動周期之比為0.74,滿足規(guī)范A類高層建筑不大于0.9的要求,說明該工程扭轉剛度較大,但兩個方向基本周期都大于5Tg=5×0.4=2.0(s)。根據結構抗震規(guī)范,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位于位移控制段,地震影響系數(shù)較小,計算出的地震力相應較小,可能不滿足規(guī)范最小地震剪力要求,如圖5所示。
(a)初算模型Y向風載部分樓層位移角
(a)梁高調整后模型Y向風載部分樓層位移角圖5 梁高調整前后模型部分樓層Y向風載位移角注:表中 Floor為層號; Tower為塔號;JmaxD為最大層間位移對應的節(jié)點號;Max-Dy為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Max-Dy/h 為Y方向的最大層間位移角
查看YJK模型后處理計算結果,該項目X向樓層剪重比如圖6所示,由圖6中可知,該工程底部幾層X向樓層剪重比略小于規(guī)范最小剪重比0.80%的要求,最大相差(0.008-0.00752)/0.008=6%,相差百分比不大,可以不調整結構選型及總體布置,通過適當放大各樓層地震剪力方法來滿足規(guī)范最小剪重比要求。需注意的是,不能僅調整不滿足最小剪重比的底部樓層,而是結構所有樓層的地震剪力均需調整。該項目各樓層的地震調整系數(shù)如圖7所示,由圖7中可知,X向調整系數(shù)為1.029~1.052。
圖6 各樓層X向剪重比
圖7 各樓層地震剪力調整系數(shù)
圖8 短連梁平面位置
該工程出現(xiàn)了跨高比較小的短連梁,如圖8所示。初算模型中,此處連梁截面為250mm×600mm,計算結果顯示,梁的抗剪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梁的一端截面剪力為V1=892kN(由風荷載工況控制)。
由高規(guī)可知,三級抗震等級的連梁梁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為:
(1)
其中,ηvb為剪力增大系數(shù);
ln為連梁的凈跨;
VGb為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按簡支梁計算的梁端截面剪力設計值。
由式(1)可知,梁端剪力設計值與梁端彎矩設計值成正比。由結構力學原理可知,兩端固支的梁兩端彎矩與梁的線剛度i=EI/l成正比,所以梁端剪力設計值與梁的線剛度成正比,要減少連梁端部剪力則應減少連梁的剛度。連梁剛度I=bh3/12;要減少連梁剛度,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連梁梁高,同時截面尺寸不能削弱太多,因為截面抗剪強度與截面尺寸乘積bh0成正比。綜之,在減少梁高的同時應增加梁的寬度,以使截面不削弱。
假定將上述連梁截面尺寸改為400mm×400mm,比較修改前后連梁剛度:I前=0.25×0.63/12=4.5×10-3(m4),I后=0.4×0.43/12=2.1×10-3(m4),由此可知連梁剛度減少了一半以上。連梁截面抗剪指標(bh)前=0.25×0.6=0.15(m2),(bh)后=0.4×0.4=0.16(m2)略有增加。由此可知,跨高比較小的連梁,采用寬扁梁可以有效解決連梁抗剪超限的問題。
查看連梁修改后模型計算結果,此處連梁相同端的剪力為V1=734kN,與修改前的剪力892kN減少了158kN,與上述理論分析的結果一致,顯示連梁與抗剪未超限。
本文簡要介紹了某A類高層住宅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大致設計過程,同時詳細論述了在設計中出現(xiàn)結構Y方向剛度不足、底部樓層地震剪力偏小、短連梁抗剪超限等問題,并對這些設計難點相應采取增加Y方向分戶墻連梁高度、最小剪重比調整及采用寬扁連梁等措施進行處理,從而使結構滿足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的規(guī)范要求,希望對類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