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對論 陳選濱
當前,手機與電視的處境差距已然非常明顯,在移動互聯網的拉鋸下,一個登頂高峰,一個跌落谷底。
云泥之別的認知在用戶的心中或許早已篤定電視的終局。但是,隨著5G時代的來臨,AIoT的呼聲日漸高亢,兩者的處境再次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市場的表現令人玩味。
一方面,如同是手機的“盛極而衰”,炙手可熱的手機市場頻頻遇冷。據IDC數據統(tǒng)計,2018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下滑10.5%。
直至2019年,市場態(tài)勢也未見扭轉,第二季度國內手機市場銷量下跌6%,包括小米、vivo和OPPO在內的多個手機品牌出現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趨勢。
另一方面,盡管一直備受冷落的電視市場未見起色,依然處于銷量下滑的低估,但是近期卻涌入多個重量級玩家,包括華為、一加,甚至拼多多在內,強勢炒熱了市場,頗有觸底反彈的跡象。
市場遇冷,但行業(yè)的熱度卻絲毫不減,前仆后繼的新玩家涌入,讓電視再次回到了大眾視野的焦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再加上AI技術的發(fā)展,今天的電視與五年或十年后的電視是不同的,一加希望可以提前準備,參與到這個重大轉變?!闭缫患覥EO劉作虎所憂慮的,隨著5G和AI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科技公司對于電視的認知與展望也愈發(fā)清晰。
從小米的“手機+AIoT”戰(zhàn)略或榮耀的“手機+智慧屏”雙中心理論來看,行業(yè)對于智能家居的展望遠比其他的AIoT場景要深遠,智能電視作為承接入口被寄予厚望。
在當前的媒體宣傳中,AIoT的重要入口將從單一的手機終端升級為“手機+電視”的雙入口模式。
實際上,這幾乎是基于固定場景所延伸判斷的。放置在家居,確實是由電視來承接入口。但若是放置在車內座艙呢?很顯然,中控屏將成為最佳選擇。
此時,是否意味著AIoT的入口預判將變更為“手機+中控屏”?或是“手機+中控屏+電視”,湊上一個囊括小中大的全格局?
在現實生活中有N個場景,便意味著需要“N”個AIoT的入口。不管其以何種形態(tài)表現,手機、中控屏、電視等等,在共性上都最終聚焦于一個表現形態(tài)—屏幕。
有了這個聚焦點,再看看現在的手機廠商做電視或互聯網巨頭聯合車企做中控屏的行為,其實不外乎是對生活場景中各個屏幕的爭奪。
而在這些屏幕之中,當前數手機的表現最佳,從系統(tǒng)、存儲、功能、開放性和用戶習慣等方面來看,軟硬層次都領先于其他屏幕。
正是緣于手機的高維表現,其他的終端設備如電視、中控屏等的革新都在成為手機的“追隨者”,發(fā)展上愈發(fā)接近手機形態(tài),產品的邊界愈發(fā)模糊。
首先,大屏成為主流趨勢。TCL在推出智屏的預熱視頻有一句比較有意思的標語“你見過55英寸的手機嗎?”再結合此前先后推出的小米壁畫電視、榮耀智慧屏等新品來看,電視走的恰是手機近些年來不斷改進的方向,追求輕、薄、大屏的主流趨勢。
或許,也正是這個基調,如今的電視與手機在外觀上越來越接近。TCL的智屏豎立起來觀看,就基本上對上其宣傳標語,成為一臺“巨屏手機”。
這一點在中控屏上也有相似的表現,大屏的追求從未止步。榮威RX5 MAX的內飾亮點一體式中控屏采用的正是14.3英寸的豎式曲面大屏,在主流趨勢上與手機、電視的屏幕革新方向基本吻合,追求極致的屏幕表現。
當然,不管是手機還是中控屏,或是電視,都將定位為鏈接終端,成為AIoT的入口。在智能化不斷改善的趨勢下,語音、臉部識別等交互形式的增多,使傳統(tǒng)的操控按鍵逐漸從機身解放出來,最后呈現的形態(tài)必然是一塊極致表現圖影效果的屏幕。
其次,系統(tǒng)更開放,娛樂再升級。從中控屏到電視,榮威RX5 MAX內置斑馬智行系統(tǒng),實現車聯網的開放式體驗。榮耀智慧屏搭載鴻蒙系統(tǒng),開創(chuàng)手機與電視互動的新方式。
一些過去只能通過手機來達成的互聯網開放式功能,如今已經可以通過中控屏、電視等其他終端設備來實現。榮威RX5 MAX搭載的斑馬智行系統(tǒng)在完成3.0的升級之后,打通了蝦米、喜馬拉雅的車機賬號,并接入快手視頻,在車載娛樂方面不斷加以完善。
也就說,當你坐在榮威的車內,完全可以放下手機,通過14.3英寸的中控屏來聽歌聽電臺刷短視頻等,手機的娛樂價值在車內場景被中控屏追平或取代。
當然,可以想象,未來的開放格局會比現在要廣闊,電視、中控屏的系統(tǒng)在不斷地升級與完善,手機不會成為唯一,屏幕即平臺的想象或許不會太遠。
再次,千人千面,個人化成為趨勢。對于手機的認知,我們可以非常篤定地認為,這是一個私人設備,在用戶習慣與體驗上都有非常明顯的個人屬性。但是,對于中控屏或電視等其他設備,這樣的認知似乎就有些拿捏不準了。
一方面,對于車內場景或家居場景而言,其本身會屬于一個半公共場所,電視等設備并非一個人完全獨享,而是與家人或朋友存在共用關系。
另一方面,市場的表現發(fā)出了一個較為隱晦的信號,在智能化的推動下,個性化的體驗是可以實現的。
無屏電視、智慧屏的創(chuàng)新推動電視從客廳向臥室轉移,偏私人化的表現愈發(fā)突出。榮威RX5 MAX通過人臉識別能對車內座艙做出智能化的調整,如中控屏的專屬問候與提示,座位的前后遠近、方向盤的上下高低,基本上每個人的駕駛習慣都能在上車被識別的瞬間得以滿足。
如此一來,中控屏和電視等的表現似乎并非如同以往認知那么的平淡,更多智能化的表現和私人化的推動使其正在成為個人專屬。
從孩童時期的電視,再到如今的手機、中控屏等,我們的經歷與記憶隨著一塊塊屏幕的革新而發(fā)生改變。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屏幕給我們帶來的體驗與價值也在發(fā)生變化?;蛟S,多年以后,我們也無法判斷它們會以何種形態(tài)呈現于我們的眼前。正如劉作虎所說,今天的電視與五年或十年后是不同的。
不過,有一個點是可以篤定的,手機、中控屏和電視等屏幕的革新,最終所帶來的會是科技促進生活的便捷與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