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冬琦 陽文志
北海是廣西第一盞電燈亮起的城市,至今有電歷史達110年。走在北海老城區(qū)街頭,我們依然可以看見四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形狀各異的“古董”電線桿。盡管已經“退休”,但這些電桿是北海電網發(fā)展變遷的標志,也見證了廣西電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
今年91歲高齡的廣西北海供電局退休老干部鄭瑞輝,18歲進入北海電力公司工作。他還記得,那時電力公司發(fā)的鉗子上沒有絕緣層,電工們只能自己剪下自行車輪胎,纏在鉗子的把上充當絕緣層。外出檢修時完全靠雙腳跋涉,下雨天沒有雨鞋穿,他和工友又只能剪下車輪胎,縫成鞋子外出檢修時穿。這樣一雙簡陋的鞋子被他們戲稱為“海陸空”。
“上班時沒有一點人身安全保障,下班后還常常被資本家當做奴仆使喚,稍有不慎就被當時的老板痛打狠批。”回想起往事,鄭瑞輝還十分感慨。直至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做主,他和其他電力工人一樣,社會地位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遍布在北海老城區(qū)街頭的形狀各異的古董電線桿 陽文志/攝
幾十年來,鄭瑞輝在電力行業(yè)里待過很多個崗位,其中感情最深的還是遍布在北海老城區(qū)街頭的每一根形狀各異的老電線桿。
在鄭瑞輝記憶里,從上世紀40年代到解放初期,電桿也隨著電力工業(yè)的發(fā)展幾經更迭。上世紀40年代,由于資源匱乏,為了節(jié)省原材料,電線桿由四方形變成了三角形,桿管大部分采用木質結構或水泥結構。隨著北海電力發(fā)展,至上世紀50年代初,為了方便電力工人上下檢修,北海當?shù)仉娏緦3贪凑辗▏膱D紙,生產出了通花電線桿?!斑@樣當電力工人上桿檢修時,只需要踩著電線桿中間留出來的空間便可以自由上下。”鄭老娓娓道來。那時,從村里進城的毛驢車、騾馬車越來越多,由于水泥電桿相對穩(wěn)固,車把式最喜歡把驢、騾、馬“齊刷刷”地拴在電線桿上。
解放初期,盡管依靠著木質、水泥電桿搭建起了供電“通道”,廣西電力發(fā)展?jié)u漸有了起色,但由于木質、水泥結構的電桿存在“先天不足”,越來越不能滿足電網發(fā)展要求。到了上世紀70年代,隨著電網建設發(fā)展,電桿作為電網“骨架”,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達到節(jié)約材料、增強耐用性以及確保高壓輸電安全性的目的,中空外圓的環(huán)形水泥電桿得到更普遍的運用,代替了解放前人工制造的方形、三角形等電桿。
1974年,廣西首次使用預應力水泥桿建設的輸電線路——西津至合浦110千伏輸電線路正式建成。由于預應力水泥桿具有強度大、抗裂性能好、節(jié)約材料、造價低等突出特點,從最初使用在35千伏以下線路上,到上世紀70年代大面積推廣使用在220千伏和110千伏輸電線路上。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廣西經濟快速發(fā)展,廣西電網也不斷煥發(fā)活力,愈加“枝繁葉茂”,特別是隨著電網建設不斷向農村地區(qū)延伸,受當?shù)氐刭|條件的限制,出于安全運行的考慮,支撐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等高電壓等級輸電線路的預應力水泥桿漸漸被鐵塔、鋼管塔代替,“電桿家族”又多了新成員。
特別是經歷了2008年那場突如其來的雨雪冰凍災害和2014年超強臺風“威馬遜”的襲擊,廣西電網公司更加注重電網防災抗災能力的提升,持續(xù)開展防冰防風加固改造,將原來普通電桿換成了高強度的混凝土電桿或角鋼塔,并對電桿進行基礎再加固和安裝防風拉線,同時對強度不夠、出現(xiàn)裂縫、無法打拉線的舊電桿,更換為直徑更大、強度更高的螺紋鋼電桿,還在部分線路合理增添加強型桿塔,為電桿穿上了“防風衣”“抗寒鎧甲”,進一步提高電網防災抗災水平,全力保障電網安全可靠穩(wěn)定運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用電需求。
70年白駒過隙,廣西電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壯鄉(xiāng)人民也從“用上電”向“用好電”邁進。夜幕降臨,那萬家亮起的燈火,不僅是光明、是溫暖,更是電網人砥礪奮進的堅實步履和“南網情深”的真摯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