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涵
【摘要】聯(lián)想與想象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可以打破古典詩歌與學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中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聯(lián)想;想象;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案例背景
羅杰斯認為,教育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具有吸引力、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學習。教師不應把大量的課堂時間浪費在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應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鼓勵學生利用課堂學習資源自主學習,自由探索。
古典詩歌時代久遠,學生在閱讀時由于缺乏相似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在理解詩歌含義時有較大的難度。加之古典詩歌兼具意象多解性、情感含蓄性及語言跳躍性等詩歌的特點,因此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不小的障礙。
聯(lián)想與想象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自由地在詩歌世界中遨游,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
二、案例分析
《竹里館》是部編本七年級下冊的一首課外古詩詞,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全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是詩人生活態(tài)度以及“詩中有畫”的絕佳表述。因此圍繞此詩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重點字詞,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悟詩人的情感。
2.通過文字還原詩歌描繪的畫面,品味詩中之畫。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看王維詩歌的畫作猜相應的詩句。我利用網(wǎng)絡選擇了四句分別選自《使至塞上》《鳥鳴澗》《山居秋暝》《竹里館》中詩句的畫作。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也對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受。而且在看圖猜詩句的過程中,學生也不自覺地利用了想象與聯(lián)想力。
在解讀“詩中畫”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找出詩句景物的特點。學生能夠結合“幽篁”聯(lián)想到“竹林茂密幽深”,結合“明月”聯(lián)想到“月亮皎潔”。緊接著,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這種情景下,如果你就是王維,你在想什么?請你以第一人稱為王維補白?!?/p>
學生回答道:“在這幽靜的竹林里,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名利羈絆,只有一琴、一月與我為伴,聽竹林瀟瀟,賞月華如練,享天人合一?!睆膶W生的回答可見,利用聯(lián)想景物的特點還原情景后,學生能夠利用移情想象詩人在這樣的情景下內(nèi)心的感受,進而理解了詩人的情感。
為了進一步感受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我設計了發(fā)揮想象,用文字還原《竹里館》的詩中之畫的學習活動。首先我出示一個例子讓學生參考: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示例】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山色澄清和明凈,給人以煥然一新之感;明月漸漸升起,夜晚翩然而至,清爽的空氣讓人不禁感嘆已是初秋時節(jié)。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清澈澄明。
學生習作展示如下:
幽深的竹林挺拔茂盛,隱隱聽到裊裊琴音和遼遠的嘯聲,透過竹林的縫隙,一個白色的身影浮現(xiàn)在眼前。是王維。他身穿素色衣衫,正在撫琴長嘯。林間月華如水,柔軟輕盈的月光籠罩著這片竹林,陪伴著詩人。天地之間,唯有一人、一琴、一月相知相伴。
“詩中有畫”不只是《竹里館》的特點,也體現(xiàn)在王維的其他詩歌中。因此我利用體現(xiàn)王維三個人生典型階段的詩作,讓學生結合詩句展開聯(lián)想,嘗試理解詩人在不同處境下的“詩中畫”。
于是我出示了《使至塞上》《竹里館》《鳥鳴澗》三首詩及其背景,讓學生小組合作,將詩歌的背景材料與詩歌連線,并說說你的理由。
背景如下:
A.“唐開元八年至開元二十一年將近十五年間的王維原來在吳越漫游。”王維游歷江南之時,正是安定統(tǒng)一的盛唐時期。他曾在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寫下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
B.開元二十五年春,唐軍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C.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p>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學生連線后談到下列理由:
生1:“《鳥鳴澗》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huán)境,以靜寫動既顯得富有生機又顯示了春澗的幽靜。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所以應該選A?!?/p>
生2:“《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zhàn)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所以應該選B。”
生3:“《竹里館》在這幽靜的竹林里,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名利羈絆,享受隱居生活,愜意自然,選C。”
王維自幼聰穎過人,15歲便以其詩、書、畫、樂的才華而名滿京城,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他懷抱著滿腔熱情想要入世濟民,但卻命運弄人,王維空有一身才華,卻在仕途上屢屢受挫。他看到盛唐的安定繁盛,不禁贊嘆;他也為自己懷才不遇而憤,但是盛唐的氣象讓他博大,孤煙亦直,落日亦圓。盛世的衰敗,家庭的變故,給他帶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也徘徊惆悵過,但在自然天地的孕育中,他尋到了超脫塵俗,消解怨憤的方法,與天地交融,與物我相忘,忘世的禪意帶給了他“詩佛”的盛名,也留給我們超脫名利羈絆的心靈藥方。
三、案例反思
這節(jié)課我以王維的一首《竹里館》為主,利用聯(lián)想、想象的方法品味其“詩中有畫”的風格。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也對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受。而且在看圖猜詩句的過程中,學生不自覺地利用了想象與聯(lián)想力。
意象是解讀詩歌非常重要的抓手。在品讀意象的同時,讓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詞聯(lián)想景物的特點,讓學生從詩人的用字措辭品讀詩歌的情感。
為了進一步感受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我設計了發(fā)揮想象,用文字還原《竹里館》的詩中之畫的學習活動。從學生的習作中可以看出,利用聯(lián)想景物的特點還原情景后,學生能夠利用移情想象詩人在這樣的情景下內(nèi)心的感受,并且生動描繪畫面的同時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以提升。
結合王維三個人生典型階段的詩作,學生利用詩句展開聯(lián)想,嘗試理解詩人在不同處境下的“詩中畫”?!耙磺芯罢Z皆情語”,詩中畫始終飽含著作者的情思,在詩中的意象中我們可以讀出詩人的情感。聯(lián)想、想象是我們曲徑通幽地讀懂詩歌的好方法,也讓我們在詩畫交融的理想世界中將這份詩情留存心間,讓自己的生活也充滿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