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李曉霞
1909年9月,夏目漱石在時任“滿鐵”第二任總裁的同窗好友中村是公的邀請下來到了大連,開啟了他的滿鐵沿線之旅。在大連,他參觀了“滿鐵”“為大連市民”建設(shè)的先進建筑及設(shè)施,在旅順,參觀了的白玉山和二零三高地等,后經(jīng)奉天等滿鐵沿線取道朝鮮。回國后他把此次中國東北旅行經(jīng)歷寫成了游記《滿韓漫游》,這也是夏目漱石唯一一部中國游記。文章在《朝日新聞》上連載,期間受到當時時局的影響而中斷,連載的五十一回游記中大半篇幅描述的都是他在大連和旅順的見聞和感受。
日俄戰(zhàn)爭后,為了“經(jīng)營滿洲”,進一步對中國東北地區(qū)進行更有效的殖民統(tǒng)治和攫取更大的經(jīng)濟利益,日本政府于1906年11月26日在東京設(shè)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滿鐵”作為日本殖民政策的先鋒,將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大連作為推行“大陸政策”的橋頭堡,不僅將滿鐵總公司由日本東京遷到了大連,還確立了以大連為中心發(fā)展?jié)M鐵事業(yè)的“大連中心主義”政策。滿鐵在大連的發(fā)展,主要通過對大連港的控制,將大連港作為侵略的跳板,進一步對整個東北的經(jīng)濟、軍事進行雙重控制。
夏目漱石的此次“滿鐵之旅”并沒有正面描寫有名有姓的中國人,他所描寫的都是被稱作“苦力集團”的中國勞動者形象。乘坐“鐵嶺號”商船抵連之初,夏目漱石首先描述的就是“骯臟的、邋遢的”大連人——中國苦力?!稘M韓漫游》第四回進行了以下描述:
(前略)河岸上人頭攢動,大都是中國苦力,單個人顯得很臟,兩個人湊在一起仍然難看,如此多的人擠在一起更加不堪入目。(中略)船穩(wěn)穩(wěn)地停在了那群邋遢的苦力旁邊,船剛停穩(wěn),苦力集團就像炸開了的馬蜂窩一樣,立刻開始吵吵嚷嚷。(中略)多數(shù)馬車也是由苦力集團駕馭的,所以全都像苦力集團那樣骯臟不堪。
這一部分夏目漱石用了“臟、不堪、邋遢、吵吵嚷嚷”等字眼兒,以蔑視的姿態(tài)去描述他所看到的當時大連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梢钥闯?,在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下,當時的大連底層勞動者生活何等艱辛。之后夏目漱石又用諷刺的語氣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為何馬車滿身泥土的傳說。
據(jù)說當年日俄戰(zhàn)爭,俄國佬兒從大連撤退的時候,覺得交給日本人太可惜,于是,悄悄地掘了許多坑,把馬車埋了起來。清國佬兒嗅到了土腥味,一邊嗅一邊找,最終嗅到了埋藏地點。(中略)把整個大連按十字縱橫挖了一遍。(中略)那些滿身泥土的馬車令人不得不承認,這個傳說是素有傳說當中最巧妙的一個。(《滿韓漫游》第四回)
隨后他又描述了滿鐵來接他的馬車形象。
在那些馬車當中,有兩輛新穎豪華的馬車,即使是在東京的大街上也很難見到。馬車夫穿著氣派的制服,腳蹬錚亮的馬靴,手里攥著馬韁繩,操控者著膘肥體壯的哈爾濱高頭大馬,等候在那里。(《滿韓漫游》第四回)
在第四回的兩處描寫里,兩者形成鮮明反差,他把當時大連的底層勞動者的不堪和滿鐵機構(gòu)的“豪華”、當時清政府的無能慳吝和“滿鐵”的“威武氣派”進行強烈對比。從此時夏目漱石筆下流露出的對當時戰(zhàn)敗后中國的鄙夷、失望以及他以日本人的勝利者的姿態(tài)俯視中國的心理可以看出,彼時的大連處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中,時局動蕩、人民的尊嚴被踐踏。
但隨著夏目漱石的行程來到了滿鐵在大連建造的一處豆油工廠,夏目漱石對工廠苦力的描寫發(fā)生了轉(zhuǎn)折?!稘M韓漫游》第十七回進行了以下描述:
苦力溫順、健壯、有力、勤快,你就是從旁邊參觀都會覺得心情舒暢。(中略)他們就像沒有舌頭的人一樣,從早到晚默默地背著那沉重的大豆麻袋從一樓到三樓爬上爬下循環(huán)往復,他們的沉默和有規(guī)則的運動、他們的忍耐和元氣簡直就像命運的影子一樣。站在旁邊觀察他們,不知不覺地就會產(chǎn)生奇異的想法。(中略)從朦朧的蒸汽當中可以看見紫銅一樣的肉色因為汗水泛著油光而越發(fā)勇猛。當我注視著這個苦力赤裸的身軀時,不由得聯(lián)想起了“楚漢軍談”。古時候,讓韓信從胯下鉆過去的好漢必定是這樣一些人。他們的上身強壯魁梧、青筋暴露,那雙大腳上穿著用生牛皮縫制的皮鞋。(中略)出門的時候,我贊嘆說:那些苦力活兒干的漂亮,而且,非常肅靜。
根據(jù)這些描寫,夏目漱石筆下開始描寫的大連底層勞動者的形象在此處有了顛覆性的改變,他覺得苦力們“溫順、健壯”,但同時也很“勇猛”,苦力們的“忍耐、肅靜”是源于他們的命運。在這里,夏目漱石用他文人的優(yōu)越姿態(tài)描寫了當時大連勞動者的溫順,但同時也暗示了當時大連底層勞動者具有“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的氣勢”。夏目漱石此時流露出了對日本海外殖民政策的深深憂慮,對于日本壓榨中國勞動人民,他給出了日本當局者一個警示——中國人民的隱忍終將會爆發(fā),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最終會失敗。
漱石應邀抵連后,最初的四天,他在總裁好友的安排下參觀了滿鐵在大連市內(nèi)的精美建筑和各類經(jīng)營設(shè)施,其中對電氣公園、電車、中央實驗所、川崎造船所、電氣化工廠和大豆加工廠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文中多次提及大連美麗的景色、充滿洋風的建筑以及比日本本土還要先進的各項設(shè)施。
“初秋的大連,無數(shù)的星星在深色的夜空中閃爍,這是在內(nèi)地看不到的。”(《滿韓漫游》第六回)
“大連的太陽的確比日本的太陽耀眼,空氣清澈……”(《滿韓漫游》第八回)
這些對于大連自然風景的描寫體現(xiàn)了夏目漱石對于中國之美的向往,這也是他自幼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在大連找到的思想寄托。通過夏目漱石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彼時的大連,雖歷經(jīng)戰(zhàn)火的洗禮,卻依舊保持著她秀美的本質(zhì)。
此外,他對于滿鐵在大連的各類建筑及經(jīng)營設(shè)施也進行了含蓄的宣傳。日本本土還沒有的令人嘆為觀止的電氣公園、采用最新式鋪軌方法的電車、使用大豆制造出的新工藝的肥皂、相當于日本本土價格一半的貴重的絲織品、能駛?cè)肴嵶笥业拇拇ㄆ樵齑约皳碛袞|方第一煙囪的電氣化工廠。夏目漱石多次強調(diào)這些設(shè)施都是日本本土沒有的先進建筑設(shè)施,并對這些新鮮事物感到驚嘆并贊揚。此外,在對電氣公園進行描寫時還特意提及“是為大連市民提供的休閑場所”。在對這些所謂的先進設(shè)施進行贊嘆時,雖然夏目漱石沒有正面評價滿鐵在大連發(fā)展的殖民地政策事業(yè),但是通過他對戰(zhàn)爭在大連留下的廢墟以及看起來欣欣向榮的滿鐵事業(yè)對比描寫可以看出,他并沒有拒絕“滿鐵”請他來游覽參觀的最終目的,間接地充當了“滿鐵”的宣傳員。這些看似客觀的游記描寫,實則是向日本國內(nèi)民眾宣傳了“滿鐵”在大連的所謂功績,是為日本的殖民政策披上一層美麗的外衣,美化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為。
借夏目漱石之筆,我們了解到了“滿鐵”時期,日本在大連為了推行殖民政策而建造的各項建筑及設(shè)施,其中如造船廠等很多建筑及設(shè)施至今仍保留了下來。另外,由于“滿鐵”的大力宣傳,滿洲也成為了日本人冒險的精神樂園,很多日本人來連旅行甚至定居。
夏目漱石作為日本明治時期的文學巨匠,在他的唯一一部中國游記中,以大連為切入點對當時滿鐵在中國東北的殖民地政策進行了描寫,作品中透露出了夏目漱石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同時也暴露了他作為文人的局限性。此外,他對大連自然風光、建筑特色以及工業(yè)發(fā)展等的描寫也為滿鐵時期大連人文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