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蘭蘭
纖秀優(yōu)雅的金色紋路。
金繕起源日本室町時代。
在江南大學,我們見到了“中國金繕第一人”鄧彬。他的工作室質(zhì)樸古雅,幾棵松枝插于墻角的玉壺春瓶,吐露著文人畫的氣韻。稍顯凌亂的桌案上是他正在修繕及剛修補完成的器物,旁邊就是毛筆、銼刀、砂紙、金膠漆等金繕工具。
不同于一般手工藝人,鄧彬?qū)ψ约旱亩ㄎ皇莻鹘y(tǒng)工藝研習者。十幾年前,他第一次見到金繕瓷器的圖片,便被纖秀優(yōu)雅的金色紋路深深吸引,由此踏上了自學之旅,而他最初的老師,正是一本明代漆工專著《髹飾錄》。
3內(nèi)胎填補缺損,再以漆灰固定。4完全干燥后用漆灰反復填補塑形。5打磨平滑均勻,用生漆髹涂兩三遍,確保漆底堅固光滑。6最后一步才是上金工序。
金繕起源日本室町時代,其本質(zhì)是以漆藝修復瓷器等物品,選用黏性較好的天然大漆粘合器物,并在破碎之處貼金裝飾。
在修復瓷器這件事上,中國有平民化的鋦瓷工藝,日本則發(fā)展出貴族化的金繕。鄧彬說,兩者差異源于兩國審美文化的不同,“工藝有三個層次,第一滿足實用,第二做到極致,第三工藝背后有哲學”。中國崇尚完美,上流社會不重視殘缺美,所以只產(chǎn)生了民間基于實用的修復工藝,并未發(fā)展出屬于文人貴族的高度藝術(shù)審美性質(zhì)的修復技藝。日本則因多災的地理環(huán)境、資源的不足,更加上公家、武家的二元制度、禪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侘寂”的美學體系,即對枯寂中所蘊含生命力的贊賞。體現(xiàn)在金繕上,即尊重殘缺,以金修復?!耙再F重的金子修復殘缺”,鄧彬認為,“金繕的背后,正是對殘缺的崇拜”。金代表一種姿態(tài),一種態(tài)度,金繕的初衷是正視殘缺,坦然面對不完美。甚至每一次對器物的修補,都是對匠人所知所能的考驗,是一場抵達渾然天成意境的修行。
上金包括髹涂金膠漆和貼金
鄧彬把自己定位為傳統(tǒng)工藝的研習者。
金繕流程看似簡單,實際上完成一件作品卻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修復一件破碎器物,首先要以生漆和面粉調(diào)制成麥膠漆,黏合碎片。這個方法是日本獨創(chuàng),相較于生漆,麥膠漆牢度更高,且干燥更快。若器物有缺損則須以夏布或薄木片做成內(nèi)胎填補,再以生漆和瓦灰調(diào)成漆灰固定,完全干燥后還須用漆灰反復填補缺損處,直到塑形完成。接著打磨平滑均勻,用生漆髹涂兩三遍,確保漆底堅固光滑,此時方能開始上金工序。
修復一件宋代瓷器,要做好平衡把控
金繕是基于殘缺的二次創(chuàng)作
修復部分不能掩蓋器物本身的氣質(zhì)
上金包括髹涂金膠漆和貼金。髹涂金膠漆需要技巧,髹涂厚度要均勻,且要防止灰塵黏著,這樣貼金才能勻凈無瑕疵。髹涂完成后要放入蔭房干燥,漆的干燥需要極其嚴格的溫濕度,一般溫度為22℃,濕度80度左右。貼金的最佳時機在金膠漆將干未干之際,只有20分鐘左右,貼合過早金面會黯淡,貼合過晚則黏合不牢,如何把控這個時機是極需要經(jīng)驗和耐心的。鄧彬的做法是往漆面上哈一口氣,如果漆面形成一層霧狀,隨后霧狀消失,此時即為最佳上金時機。
衡量一件金繕作品的好壞,如同衡量一幅書畫作品
每一件器物的裂痕都是全新的創(chuàng)作。
“不計較,不勉強。”
金繕之鋦,鋦出貴靜氣。
在鄧彬看來,金繕是基于殘缺的二次創(chuàng)作,而尊重殘缺,就要學會克制。比如修復一件宋代瓷器,器物本身的氣質(zhì)是內(nèi)斂含蓄的,而黃金本身則比較顯眼,這時就要做好平衡把控,修復部分不能掩蓋器物本身的氣質(zhì)。在低調(diào)的同時,要保證金繕的品質(zhì)。“有限制才有深度”他說。在限制之內(nèi)做出好的作品,這就考驗金繕師的技藝和審美素養(yǎng)了。衡量一件金繕作品的好壞,如同衡量一幅書畫作品。線條的純凈飽滿度,邊緣方直曲折的呼應協(xié)調(diào),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感,都需要花很多心思設(shè)計安排。山水畫的評價標準“氣韻生動”,在這里同樣適用。
但是,任何修復從終極上而言,它都會有遺憾。每一件器物的裂痕都不一樣,這意味著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創(chuàng)作,無法預料,盡可能地用最恰當?shù)乃伎及阉{(diào)整到最佳即可。學者顧隨認為中國詩詞精神是“不計較,不勉強”,金繕也是如此。
惜物,惜福。金繕之鋦,鋦出貴靜氣,鋦出涅槃重生,鋦出生命的另一種豐盈。
鋦出涅槃重生,鋦出生命的另一種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