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憲法草案公布的消息傳到了上甘嶺地區(qū),警惕地守衛(wèi)在這一帶英雄陣地上的志愿軍指揮員、戰(zhàn)斗員們,就像傳捷報一樣地立刻把這件大喜事傳開了。戰(zhàn)士們紛紛發(fā)表感想,慶祝憲法草案的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誕生于1954年,因其誕生年號,也被稱為“五四憲法”。從1954年1月9日起草工作正式運轉,到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通過,“五四憲法”誕生用時255天。
西湖稿——憲法草案初稿
1952年11月,中央決定著手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這兩件大事與“通過國家建設計劃”一起,被列為1953年的三項偉大任務。為解除大家對制定憲法的顧慮,毛澤東說:困難總是會有的,但是比起我們已經做過的幾件事,如抗美援朝、土地革命、鎮(zhèn)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恢復經濟,困難都要少一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的幾天里,由19個代表(每省一個人)就搞出了“臨時憲法”。周恩來也說:“起草憲法雖然有困難,但是是可以解決的。憲法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只是規(guī)定現(xiàn)在要做的事情,我們將要制定的憲法是現(xiàn)階段的憲法?!?/p>
1953年12月24日,毛澤東帶著憲法起草小組成員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乘坐專列,奔赴杭州。12月26日,正值毛澤東60歲壽誕,但這個重要生日,他卻是在旅途中度過的。他對隨行人員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12月27日夜,毛澤東一行抵達杭州。
1954年1月9日,憲法起草工作正式運轉。當時毛澤東一行下榻于西湖邊的劉莊一號樓。毛澤東習慣夜間工作,也喜歡以爬山方式鍛煉身體。通常,他在中午12點左右起床,吃點東西后就去附近爬山。利用這段時間,起草小組成員進行準備工作,或修改文稿。下午3點,毛澤東便帶領起草小組成員,驅車來到北山路的辦公地點開始工作,“往往一干就是一個通宵”。與此同時,劉少奇和其他在京中央領導也在為憲法誕生緊鑼密鼓地工作。流程是:杭州起草出一個稿本,立即派人送往北京,由北京方面安排討論,再將討論后的修改意見反饋杭州。杭州方面修改完善后,再送北京討論。京杭兩地互動,留下了多份珍貴的電函檔案,而電函的落款時間,竟然大多是在深夜甚至凌晨。
經過40天的努力,2月17日,憲法草案初稿(即“一讀稿”)終于完成。而后杭州、北京修修改改,起草小組歷時兩個月在西子湖畔完成的憲法草案初稿,被稱為“西湖稿”,前后共修改了七八次。毛澤東不僅親自撰寫了部分條款,還參加了每章、每節(jié)、每條的討論,對各部分內容都反復進行了研究和論證,留下了不少珍貴批語。
北京稿——憲法草案修正稿
5月27日至6月8日,劉少奇連續(xù)主持召開了五次憲法起草委員會全體會議,對憲法草案初稿逐章逐節(jié)進行討論。6月11日下午,憲法起草委員會舉行第七次全體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憲法草案修正稿,準備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并公布。同時,憲法起草委員會還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提交了《關于憲法起草工作經過的報告》,詳細匯報了被稱為“北京稿”的討論、修改過程。這些意見,被梳理、匯編成25本《憲法草案初稿討論意見匯輯》,供憲法起草委員會參考。
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召開,對憲法草案修正稿進行審查。會議由毛澤東主持,46位中央領導出席,包括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在京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及各方面代表在內的200余名代表列席。李濟深、宋慶齡、張瀾、黃炎培等21位代表先后發(fā)言,一致表示擁護和贊同憲法草案。
毛澤東在總結講話中開門見山地說:“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p>
“五四憲法”獲得全票通過
6月16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公布,稱為“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大事件”。社論在文末充滿激情地寫道:“讓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對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熱烈地準備迎接中國人民的第一個憲法的誕生吧!”當時,“賣報的人在街上一出現(xiàn),上工的工人、買菜的家庭主婦、腋下挾著書包的學生,大都停下來爭買報紙”。
新華社平壤電:“在橫貫朝鮮半島非軍事區(qū)北緣的陣地上和各海防陣地上,中國人民志愿軍各部隊中都傳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公布了的喜訊。許多有收音機的機關、部隊,每天都注意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關于憲法草案的廣播。許多部隊的政治部門也把憲法草案全文印發(fā)到各連隊?!薄爱攽椃ú莅腹嫉南鞯搅松细蕩X地區(qū),警惕地守衛(wèi)在這一帶英雄陣地上的志愿軍指揮員、戰(zhàn)斗員們,就像傳捷報一樣地立刻把這件大喜事傳開了。戰(zhàn)士們紛紛發(fā)表感想,慶祝憲法草案的公布?!?/p>
這場全民大討論很快遍及全國城鄉(xiāng)。為了深入宣傳討論,各地相繼成立了憲法草案討論委員會,制訂了宣傳和討論具體計劃,培訓了成千上萬名宣傳員和報告員。憲法草案還被翻譯成蒙、藏、維吾爾、哈薩克和朝鮮五種少數民族文字,方便少數民族群眾學習討論。那一年,我國不少地方遭遇特大洪災,很多地方是在防洪堤壩上組織群眾進行討論的。洪水沖壞了公路、鐵路,討論意見便用油紙包裹好,通過飛機空運到北京。
據統(tǒng)計,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提出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118萬多條。
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隆重舉行。9月16至18日,代表們對憲法草案進行了為期3天的充分討論。休會兩天后,9月20日下午3時,會議再次召開。此次會議上,大會執(zhí)行主席周恩來根據表決結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已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1954年9月20日通過?!比珗龇序v了,代表們激動地起立鼓掌祝賀,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
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并發(fā)表社論表示:“為了實現(xiàn)偉大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我國人民應該正確地掌握和充分地運用憲法這個有力的武器,努力遵守和維護憲法,如同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和幸福前途一樣?!?/p>
(水云間薦自《檔案春秋》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