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金屬>說唱>流行,所有的流派都瞧不起朋克,而朋克瞧不起以上所有。如果說鄙視鏈的本質是智商歧視,那么,音樂品位和智力有關系嗎?2003年,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ason Rentfrow和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教授Sam Gosling提出,大多數(shù)人的音樂偏好分為四類:反思和復雜;樂觀和"/>
竇東徽
竇東徽
這個燥熱的漫漫長夏,我是靠一檔評選搖滾樂隊的綜藝節(jié)目撐過來的。節(jié)目讓搖滾樂也嗅到了春天的味道,就像他們唱的“輪也該輪到他們了”。
節(jié)目創(chuàng)造了很多話題,其中多次提到了音樂的鄙視鏈問題,大致是古典>爵士>金屬>說唱>流行,所有的流派都瞧不起朋克,而朋克瞧不起以上所有。如果說鄙視鏈的本質是智商歧視,那么,音樂品位和智力有關系嗎?
2003年,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ason Rentfrow和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教授Sam Gosling提出,大多數(shù)人的音樂偏好分為四類:反思和復雜;樂觀和傳統(tǒng);充滿活力和節(jié)奏感;強烈和叛逆。通過向得克薩斯大學的數(shù)千名學生詢問他們喜歡什么音樂,得出結論:外向的人傾向于尋找充滿低沉貝斯音色的歌曲,而喜歡聽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人則更具創(chuàng)造力和擁有更高的智商。
愛丁堡赫里奧特瓦特大學一項更大的研究要求3.6萬人對100多種音樂風格進行評分,并討論他們性格的各個方面。在這里,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往往誠實,但缺乏創(chuàng)造力;說唱歌迷有很高的自尊心;聽重金屬音樂的人溫和但缺乏自信;獨立音樂迷更加內向,工作卻不太努力;而那些爵士樂和古典音樂愛好者更聰明和充滿自信。
美國一位名叫維吉爾·格里菲斯的軟件開發(fā)者開發(fā)了一款叫做維基掃描器的軟件,主要功能是跟蹤維基百科的編輯情況,但在2009年,他還對一個人最喜歡的音樂和他們智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最為“臭名昭著”的探索。
他根據(jù)美國各大學的SAT(入學考試)成績,在Facebook上繪制了“音樂品位和智力之間的關系圖”。
以這種“不科學”的方式,他發(fā)現(xiàn)了一些結果,大致來說:Lil Wayne的歌迷在SAT中得分最低,碧昂斯和福音音樂粉絲也比較墊底,而貝多芬一騎絕塵,收音機頭和鮑勃·迪倫的聽眾的得分也比較高。
從結果上來看,好像大部分與搖滾有關的類型及爵士樂歌迷都比流行樂愛好者“聰明”一點,但流行樂迷也別太傷心,還有鄉(xiāng)村音樂作伴。以綠日為代表的朋克大部分處于中間的舒適區(qū)。說唱歌迷估計會很不爽,尤其是Jay-Z和Beyonce夫婦,但考慮到二人的吸金能力,粉絲也不用太計較。
當然,上述結果所表現(xiàn)出的相關可能存在“第三變量”的問題,最主要的可能是社會經濟地位。比如,說唱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和受眾以黑人為主,而黑人群體的經濟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總體上是低于白人的;聽貝多芬的大多數(shù)是有錢階層或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蛟S可以這么說,你的出身決定了你更有可能接觸的音樂類型,進而塑造了偏好。
除了“莫扎特效應”(即胎教音樂能夠提高孩子出生后的智力)被證明是偽科學和對相關研究成果的錯誤解讀之外,還是有研究證明了后天的音樂訓練對兒童智力的積極促進作用。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舍倫貝格的一項研究表明,音樂課不僅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演奏音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智商。
舍倫貝格的研究小組在一年的時間里研究了140名一年級學生,其中一部分為他們設置了免費的鍵盤或聲樂課程,而另一些則是戲劇課程或根本沒有課程??偟膩碚f,每個小組的智商都有所提高(類似霍桑效應)。因此,對所有的小組來說,他們的智商從測試前到測試后上升了約4個百分點。但是對于音樂組的孩子們來說,卻上升了約7個百分點。
舍倫貝格懷疑音樂和學校作業(yè)實際上可以培養(yǎng)出類似的學習技能,但音樂更能激勵孩子們,這可能與音樂誘發(fā)的積極情緒有關。
重新說回搖滾樂,作為成年人,聽音樂多數(shù)是一種放松方式,而以躁、燥、噪聞名的搖滾甚至連放松感官的功能都不具備。那為什么還要聽搖滾?海龜先生的主唱李紅旗說了一段話,“當有一天你早晨起來照鏡子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很懦弱、很虛偽、很油膩的時候,就應該要再開始看點兒童話了,搖滾樂就是成年人的童話,教會我們誠實和勇氣,無論是身體上的痛苦還是工作中的不幸,都一定要保守自己最純真的心,靈魂的自由是第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