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霜
基層專業(yè)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是對人民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培育、輔導,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領頭羊和組織者,是活躍、豐富尋常百姓文化生活的生力軍。群眾文化工作能夠深刻影響老百姓的美育觀和娛樂觀,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提升人的精神氣質的特殊使命。
人是社會歷史發(fā)展根本動力、重要資源。人的綜合素質表現(xiàn)在社會日常生活層面,體現(xiàn)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微末節(jié)上。人類的文明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她會自然而然通過人們日常行為流露。人的不良生活習性是日積月累養(yǎng)成的,而品格優(yōu)良的生活品行,除了自身的修養(yǎng)還需優(yōu)秀文化的引導和生存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特別講究群體文化的文明樣式。在群體的交往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形成相互攀比、互相監(jiān)督、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心態(tài)。
在全國上下脫貧摘帽、扶貧攻堅的進程中,文化扶貧是一部重頭戲。尤其是在貧困村的脫貧攻堅時期,工作的重點是放在“兩不愁三保障”的關鍵點上。一旦貧困群眾在解決了溫飽之后,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村民們會出現(xiàn)懈怠的情緒,止步于吃穿不愁的日子。有些自然資源較好的村子的村民,會覺得有吃有穿了,可以過安穩(wěn)的日子,整天閑著沒事可干,無所事事(因為土地都流轉出去了),暴露出小富即安的思想。但實際上,他們還沒有達到小富即安的生活水平,僅僅是解決吃穿不愁,居住環(huán)境也應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這一點,是農村脫貧致富的村民較為普遍的心態(tài)。就我們扶貧的幾個村而言,村民們在脫貧摘帽之后,在觀念形態(tài)上有一個停滯期。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群眾還沒有享受到公共文化給他們帶來的福利。眼下雖然村民居住在較為集中的村莊,都已安裝了條件不等的體育設施,有了規(guī)模不一的文化廣場。但大多數(shù)是個體的村民健身、活動身子骨的鍛煉場所,缺乏群體文娛活動,尤其是黑夜降臨以后,村民們仍像以前一樣,各家各戶都窩在自己家里。通過大量的調研和走訪,我們選擇了人口較為集中的行政村,因地、因人開展廣場舞培訓。
雖然,廣場舞引起的各種糾葛時有耳聞。但是,廣場舞對于舞者的意義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廣場舞在城市被人們普遍接受,但要在農村開展廣場舞培訓、推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留守農村跳廣場舞的人群受限,而且各自然村之間的相隔距離不等,加之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要開展廣場舞可謂步履維艱。因此,我們一家一戶去走訪登記,動員適應跳廣場舞的個體參加培訓,并允諾參加者不收取任何費用,包括后續(xù)參加廣場舞比賽的服裝以及相關的費用等,都由培訓單位資助。教舞并不是難題,最難的是有的舞者受家庭觀念的影響,要么是不敢參加廣場舞的學習,有的屈從于外界的壓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此,我們在一邊培訓舞者的同時,還要做舞者家屬的思想工作。強調廣場舞不僅有利于舞者的身體健康,更主要的是可以培育舞者的身心,增強舞者的自信,有利于舞者人格力量的成長。使他們漸漸地遠離羞澀,不敢參與公共活動等心理暗示。在培訓過程中,我有意注重、強化培養(yǎng)舞者的集體主義意識,強調廣場舞的團結協(xié)作、相互幫助、相互提高的集體精神,以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這不僅體現(xiàn)在舞者與舞者之間、舞隊與舞隊之間,更重要的是要把這種團結協(xié)作精神發(fā)揮到脫貧摘帽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貧困家庭、貧困個體。他們對集體主義精神認可以后,他們會把這種精神力量在無形中傳導至脫貧攻堅的日常生活中。如某個村的脫貧攻堅過程中出現(xiàn)的某些工作難點,有的人故意跟村干部、扶貧工作隊較勁,或者沒有滿足個人的愿望而跟土地流轉的老板叫板等;在某些家庭風波的調解過程中,都能見到舞者的身影。在整個幫扶過程中,實質上也包含著精神扶貧,扶貧要扶志,扶貧先扶人的理念就滲透著文化持貧的含義。而文化扶貧不僅僅是建圖書室、廣播電視站等,還有主動式的人對人的互動式的扶助。我的理解是,文化扶貧是扶與被扶者之間有更多的精神交流,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而身為專業(yè)的基層文化人,以大眾化的廣場舞作為文化扶貧的抓手,是一個卓有成效的選擇。
譬如有的家里有紅喜事,廣場舞為他們助興,那些原來不同意自己的妻子、女兒、或者嫂嫂去跳舞的人,在分享了廣場舞帶來的喜悅后,打消了對廣場舞的偏見。各種非議也就不攻自破。雖然在這只是一個點,但是我們從中看到了廣場舞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影響。這不單是我個人的體會,也是在其他貧困村文化扶貧的同仁們總結的一條寶貴經驗。從最初的一家一戶、一個個動員村民來參加廣場舞,免培訓輔導費,幫助舞者排除心理障礙,到有意識地培育他們從對他人的欣賞,到自我欣賞、對自我美的陶醉,是一個飛躍的過程。舞者的群體比較穩(wěn)定了以后。我們趁熱打鐵舉辦形式多樣的廣場舞比賽,激勵舞者自立自強、相互關愛,引導他們在自己脫貧之后盡力幫助比他們更困難的困難戶,這種暗示和引導,潛意識上使他們在跳廣場舞的過程中增添了一種自尊自愛的尊嚴,又多了一份榮譽感、參與感和競技感。我們通過舉辦鄉(xiāng)村廣場舞大賽、貧困村脫貧舞友誼賽、貧困戶與貧困戶廣場舞聯(lián)誼賽和廣場舞觀摩賽等多種形式的賽事活動,培養(yǎng)舞者脫貧奔小康的生活信心。
與此同時,我們還根據(jù)廣場舞的音樂,在舞蹈中編排有現(xiàn)代農村勞作的特點、符合當下生活氣息的動作,使他們在跳舞過程中,看到自己優(yōu)美的身姿、舞者氣質的改變,樹立精神上的自信,感受身心的愉悅。他們看了視頻后,也不得不承認自己身上散發(fā)出來的自信和堅毅,整個人的精氣神,較跳廣場舞之前有根本性的改變。實際上,文化扶貧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文化扶貧也不是一種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扶貧是從精神上幫助一個(家)人脫掉以往的精神暮氣,對他的人格魅力進行培養(yǎng),使他們在享受溫飽生活后的自信心得到增強,這種物質與精神的幫扶是相鋪相承、相得益彰的。
文化扶貧是對人的氣質精神的提升,關鍵是要在文化扶貧的項目中以文化服務品牌為抓手,找準文化扶貧的手段,能從人的內心出發(fā),調整和提升人的精神氣象。使貧困地區(qū)的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以后,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同時,精神面貌也有一個根本性的提升。一但他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所迸發(fā)出來脫貧動力是發(fā)自內心的:我要脫貧。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扶貧,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人是相互補充的。文化扶貧主體是人,是從人內心出發(fā),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貧困人群的意志、毅力、智力、潛力得到充分的張揚,這樣才可能在扶貧政策的影響下,由不自覺地脫貧,到自覺地追求“我要脫貧,我要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我要摘掉貧困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決勝小康脫貧攻堅的戰(zhàn)役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豐富的水平,我們更應該用心、用情,努力為農村群眾創(chuàng)造更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讓他們在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通過提升文化生活,發(fā)展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素養(yǎng)的新居民。身為基層文化工化工作者,我們依然任重道遠,將作出不懈的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