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鳴浩
摘? 要? “鳴遠四方壺”表面呈暗紅色,古樸醇厚、富有光澤;壺身為方形,端正大方、儀態(tài)典雅,有一種寬闊包容的氣度;壺嘴線條優(yōu)美,自然向上伸展,姿態(tài)昂揚;壺把手為耳狀大圓環(huán),大氣圓潤,充滿藝術美;壺蓋四周為方形,中間微微隆起,上有圓珠壺鈕;壺底部有小小壺腳,憨態(tài)可掬;壺身有字篆刻于其上,排列得當,既有現(xiàn)代美術的風格又充滿文化氣息?!傍Q遠四方壺”由簡單的線條和造型制成,將深刻的內涵寓于其中,體現(xiàn)出其本身的藝術美與氣韻。
關鍵詞? 紫砂壺;藝術美;氣韻;文人
日本明治時期的實業(yè)商人奧玄寶曾在所著的《茗壺圖錄》中有這樣的一段評價:“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俗如衲子?!眾W玄寶所說的這一相貌多樣的物件實際上來自于中國,它就是我們所熟知并且喜愛的紫砂壺,它的魅力甚至使奧玄寶這樣的外國人也不遺余力地收藏乃至為其著書立說,足見紫砂壺藝術的感染力與活力。
紫砂壺誕生于明朝正德年間,因其誕生地點為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故也稱“宜興紫砂”。紫砂壺的原材料來自于潛藏于礦石深處的紫砂泥,經過手工藝人制成造型并燒制方可成型,一件精致漂亮的紫砂壺的成型所需工藝極為復雜,因此紫砂壺也是一種極為珍貴的藝術品與收藏品。紫砂壺的誕生不僅為愛茶之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使本就芳香的茶葉遇到了“知己”,二者相互搭配,茶香壺香,沁人心脾。同時大批的“文化人”也開始注意到紫砂壺身上獨特的氣質。紫砂壺藝術包容性極強,它能與書法、詩文、繪畫、篆刻等藝術形式相結合,從而將文人騷客心中所想或人生志向表現(xiàn)出來,一些文人甚至親自“操刀上陣”在紫砂壺上留下自己的詩文畫作等,這就使紫砂壺不單單是一件容器,而是一件充滿文化氣息的藝術品。
此件“鳴遠四方壺”(見圖1)在蘊含紫砂壺技藝與文化氣息的基礎上,又增添了現(xiàn)代美術的觀念,古與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此得到了融合?!傍Q遠四方壺”整體呈暗紅色,表面細膩光滑,富于光澤;壺身仿造古代鼎的形狀而制成,方方正正、儀態(tài)端莊,下有小小壺腳裝飾,又顯可愛;壺嘴線條優(yōu)美,自然曲折向上伸展,姿態(tài)昂揚;壺把手為耳狀大圓環(huán),光滑圓潤,線條柔和,似絲綢般輕盈靈動;壺蓋四周為方形,與壺身完美契合,中間微微隆起,上有圓珠壺鈕一粒。整體看上去,此壺古樸簡約,樣態(tài)自然溫潤,有一種謙謙君子的風范與氣度。
提起“鳴遠四方壺”,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紫砂壺制作大師,他就是清代的壺藝高手陳鳴遠。陳鳴遠出生于紫砂世家,經他手制成的紫砂壺精妙絕倫,且在造型上也有創(chuàng)新。然而他最大的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名則以刻章、刻名并用,款式典雅,極富盛唐風格,這一開創(chuàng)也使他的作品馳名中外,同時也為紫砂壺陶藝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詩文篆刻無疑增加了紫砂壺的藝術情趣,使紫砂壺兼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真正走進了藝術品的領域。此把紫砂壺壺身篆刻有“坐飲香茶愛此山”,其排列充滿現(xiàn)代感,字的分布極為均勻,有一種和諧之感,短短五字卻宛如一首詩,體現(xiàn)出手工藝人的智慧。下有“溪石”二字與印章篆刻,與上方五字搭配,極具盛唐風韻,“坐飲香茶愛此山”體現(xiàn)的是一種怡然自得的人生態(tài)度,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現(xiàn)代美術觀念頻頻挑戰(zhàn)刷新人們的審美觀念,各類獵奇的藝術品層出不窮。然而“鳴遠四方壺”僅以簡單線條的組合便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完美融合,那種包容的心態(tài)和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完美地還原了中國歷來所推崇的君子風范。
古樸醇厚的紫砂壺從幾千年的古代漫步至多姿多彩的今天,從濕潤細膩的丁蜀鎮(zhèn)漫步至全國各地乃至世界。濃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積淀使得紫砂壺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它與茶文化一起成為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后人依然樂此不疲地沿著前輩的道路行走并不斷創(chuàng)新,正是歷朝歷代紫砂壺大師和文人的努力,才能使紫砂壺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充滿活力。
通過分析“鳴遠四方”這一精美的紫砂壺,我們通過它的外形感受到了它那古樸而又充滿活力的美,也感受到了它那非同一般的氣韻。更重要的是我們理解了紫砂壺背后更為深遠的文化內涵,理解了手工藝人們那執(zhí)著的工匠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紫砂壺以其珍貴的價值或許代表著財富,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一種人生態(tài)度與看待世間萬物的眼光。紫砂壺來自于自然,又將我們帶回自然,它身上所包含的哲學或許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