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50000)劉秀娟
導致人體鼻出血的原因眾多,其中可能是鼻部損傷、鼻中隔偏曲、鼻部炎癥、鼻腔、鼻竇及鼻咽部腫瘤等鼻腔本身疾病引發(fā),也可能是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及急性發(fā)熱性傳染病等全身性疾病引發(fā)[1]。目前臨床上治療鼻出血的方法主要分為:填塞法、灼燒法和血管結扎法等,應根據(jù)患者的出血部位及情況選擇合適的止血方法,選擇對癥的治療方法[2]。知信性模式是一種臨床干預手段,通過給患者普及相關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知識,樹立堅定的信念,進而轉化到行動中去,減少和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本文旨在探討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宣教對減少鼻出血患者再次出血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0例鼻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55例)和對照組(55例)。觀察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48~55歲,平均(50.45±2.63)歲。對照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47~55歲,平均(50.12±2.32)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小于55歲;②患者均能通過手機或電腦等方式接收醫(yī)療信息;③患者均無聽說讀寫障礙;④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外傷導致的鼻出血;②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③鼻咽部腫瘤等原因導致反復多次出血者;④精神病或其他不能完成調(diào)查問卷者。
附表1 兩組再次及多次反復出血人數(shù)及出血率比較
附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單位:分)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由主治醫(yī)生對患者鼻出血情況進行簡單講解、對日常護理要點進行提綱挈領的說明。觀察組給予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宣教,主要方式為:通過學習醫(yī)院發(fā)放的鼻出血原因和預防手段的宣傳冊,使用手機、電腦等方式接收各移動醫(yī)療軟件中關于預防鼻出血的推送消息;觀察組患者參加醫(yī)院關于鼻出血的原因及日常護理操作的健康講座,1次/周,連續(xù)參加3個月,幫助患者樹立日常護理對預防和減少再次鼻出血可能的信念,促進其將信念轉化成預防再次鼻出血的健康行動。
1.3 觀察指標 干預3個月后,門診隨訪統(tǒng)計兩組患者1年內(nèi)再次鼻出血及多次出血的人數(shù),計算出血率;采用國際公認的自我護理能力測量量表測評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認知及自我概念)評分,總分越高說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強,知信行教育越有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提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后1年內(nèi)再次或多次反復出血人數(shù)及出血率比較 觀察組再次和多次出血人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自護責任感、自護技能、健康知識認知及自我概念評分及總分均高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不同原因引起的人體鼻出血部位也有較大差異,如高血壓導致的鼻出血,往往在鼻腔后端鼻咽靜脈叢處,局部出血多為鼻腔前端利特爾區(qū),白血病患者的出血部位一般是整個鼻腔內(nèi)彌漫性出血等。局部疾病導致的患者鼻出血通常為單側出血,且較為常見的出血部位在前端,而全身疾病導致的患者鼻出血多為雙側或兩孔交替出血,出血量大。
臨床上處理鼻出血的常見方法有壓迫法、燒灼法、冷凍法、鼻腔填塞法及動脈結扎等,需根據(jù)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患者自身的病情給予對癥的治療。日常生活中,鼻出血多為突發(fā)癥狀,來勢兇猛,加之出血部位的特殊性,導致患者緊急止血效果不佳,這些都增加了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通過對患者進行有關鼻出血知識的科普,幫助其掌握緊急治療鼻出血的措施,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有利于患者在出現(xiàn)鼻出血時沉著冷靜地應對,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強護理達到預防或減少再次或反復鼻出血。
知信行理論是由英國人柯斯特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來解釋個人知識和信念如何影響健康行為。它主要將人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chǎn)生信念及形成行為這三個連續(xù)的過程,簡稱知信行。其中,知是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信是樹立正確的信念、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行是形成相應的健康行動,這三個獨立的方面之間存在著明確的辨證關系,知識是導致行為發(fā)生變化的基礎,信念是導致行為發(fā)生改變的動力,所以當人獲取了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認真的思考,產(chǎn)生強烈的責任感,才能形成堅定的信念,進而主動采取行動來改變目前的狀態(tài)。該理論在諸多方面均有應用,安雪梅等[3]研究表明,知信行理論對加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積極意義。本文通過對鼻出血患者進行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宣教,來探討其對預防和減少患者再次或多次鼻出血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知信行理論健康宣教的患者再次鼻出血和多次反復鼻出血的人數(shù)明顯少于普通護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知信行理論健康宣教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護理意識,避免患者再次鼻出血或反復多次出血。給予知信行理論健康宣教的患者在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認知及自我概念等項目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知信行理論健康宣教可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的了解和認識,積極實踐健康有效的護理措施。彭桂嫦等[4]研究表明,運用知信行模式對鼻腔填塞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遵醫(yī)意識,提高護理安全和質(zhì)量,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基于知信行理論的健康宣教可有效減少鼻出血患者再次鼻出血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日常護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