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婦幼保健院(475000)段圣潔 徐夢霞
新生兒群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為產道感染、皮膚感染、羊水污染等原因導致細菌入侵,細菌分裂增殖則會形成大量毒素,進一步出現(xiàn)全身性細菌感染,臨床表現(xiàn)為新生兒膿毒癥[1]。對于新生兒來講,其免疫力較差,病情發(fā)展變化快,容易合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發(fā)生血液的抗纖溶與纖溶、抗凝血與凝血過程失衡的臨床綜合征,同時損傷新生兒的微血管體系,如果病情嚴重則可能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具有較高的臨床病死率,不但會對新生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同時還會對其家庭幸福造成嚴重影響[2]。所以選擇科學的方法來治療新生兒膿毒癥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就顯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觀察分析了低分子肝素應用于治療新生兒膿毒癥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的臨床效果,現(xiàn)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70例新生兒膿毒癥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均為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納入標準: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血培養(yǎng)結果或腦脊液培養(yǎng)結果為陽性,同時存在感染中毒的表現(xiàn),發(fā)生意識改變、心率增快、發(fā)熱等,持續(xù)時間>24小時,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白細胞上升;滿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相關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嚴重器官或臟器功能障礙;凝血障礙相關性出血傾向;過往存在肝素導致的血小板減少癥。通過隨機原則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人數(shù)分別為23例、12例;其出生體重為1.52~3.64kg,平均為(2.72±0.33)kg;年齡為0.5小時~25天,平均為(12.8±3.2)天。實驗組中,男女患兒人數(shù)分別為21例、14例;其出生體重為1.55~3.61kg,平均為(2.67±0.28)kg;年齡為0.5小時~26天,平均為(12.3±3.7)天。兩組患兒的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1 觀察分析臨床療效
附表1 觀察分析臨床療效
組別 例數(shù) DIC指標恢復正常時間 肝素使用時間 出血停止時間實驗組 35 3.6±0.4 2.8±0.6 1.5±0.4對照組 35 6.4±0.3 6.6±0.9 4.7±0.5 t 33.1300 20.7838 29.5660 P<0.05 <0.05 <0.05
附表2 觀察比較DIC指標變化情況
附表2 觀察比較DIC指標變化情況
注:*表示與實驗組治療后相比,P<0.05。
APTT(s)實驗組(n=35)組別 時間段 PLT(×109/L)Fbg(g/L)D-D(μg/L)FDP(μg/L)PT(s)治療前 6.16±0.81 119.74±12.31 381.24±33.83 28.84±6.63 22.94±5.32 50.23±7.91治療后 21.93±3.05 307.55±18.34 65.26±8.94 3.61±1.04 11.43±2.32 31.64±5.53對照組(n=35)治療前 6.36±0.93 120.04±10.87 376.93±29.54 27.51±5.45 21.61±4.86 50.04±6.06治療后 19.02±3.14*291.61±15.81* 74.11±9.21* 4.78±1.17*13.51±2.24*35.86±4.34*
1.2 方法 入院后全部患兒均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如提供熱量、保暖、營養(yǎng)支持,并對電解質和酸堿紊亂進行糾正,給予丙種球蛋白輸注,同時給予維生素補充,如果患兒病情需要則應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結合抽血檢查結果合理補充血漿、血小板等。對照組選擇普通肝素治療:給予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劑量為0.5mg/kg,每天2次。實驗組選擇低分子肝素治療: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劑量為6U/kg,每天4次;在患兒DIC指標和臨床癥狀改善后,則應停止注射。
1.3 臨床觀察指標 ①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具體標準包括出血加重情況、DIC指標恢復正常的時間、出血停止時間以及肝素使用時間。②對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的DIC指標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具體指標包括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纖維蛋白原定量(Fbg)、血小板計數(shù)(PLT)。③對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選擇SPSS21.0軟件來統(tǒng)計和分析本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選擇卡方檢驗計數(shù)資料,選擇t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分析臨床療效 對照組中,6例患兒出現(xiàn)出血加重,實驗組中無患兒出現(xiàn)出血加重;在出血加重例數(shù)方面,實驗組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在DIC指標恢復正常時間、肝素使用時間以及出血停止時間方面,實驗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1。
2.2 觀察比較DIC指標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各項DIC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的各項DIC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附表2。
2.3 觀察比較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均沒有發(fā)生不良反應。
現(xiàn)階段臨床中在對膿毒癥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進行治療時,主要為病因治療,并輔助給予血液成分和相應抗凝劑[4]。在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進行抗凝治療時,肝素是最常用的一種抗凝劑,能對凝血因子活性進行有效抑制,同時結合血管內皮,讓r-PA和纖溶性增強,并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5]。
現(xiàn)階段臨床中常用的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普通肝素的半衰期短,同時容易導致出血,進而對其臨床應用造成限制[6]。低分子肝素是經普通肝素裂解或者分裂所形成的低分子碎片,為AT-III依賴性凝血酶抑制劑,能經AT-III作用來實現(xiàn)治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效果;而且還能通過抑制TNF表達與組織因子來實現(xiàn)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效果[7]。低分子肝素能讓血液的凝血因子I減少,并讓凝血因子II時間延長,讓血小板黏附率降低,進而實現(xiàn)持續(xù)、快速的抗血栓效果[8]。低分子肝素具有較長的血漿半衰期和較高的生物利用度,能對出血傾向進行有效緩解,并對DIC指標進行糾正,也不會導致出血加重。低分子肝素不但能有效抑制動靜脈血栓形成,而且還能抑制體內外血栓形成。
總之,選擇低分子肝素治療新生兒膿毒癥并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兒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