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加峰
今年年初筆者曾在日本某拍賣網(wǎng)站競得一枚章牌。此章原先我只在昭和三年(1928年)版的《造幣局制貨幣章牌類圖錄》上看到過黑白圖片,此后再沒見過實物或照片。據(jù)圖錄記載,其為大阪市南區(qū)制產(chǎn)物品評會賞牌,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池田隆雄作。賞牌,即獎牌。為推進殖產(chǎn)興業(yè),明治大正乃至昭和早期,各種制產(chǎn)品博覽會、品評會層出不窮,相應(yīng)的賞牌也被大量鑄造。這些賞牌所獎賞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尺寸、材質(zhì)也各異,鑄造單位當然也不盡相同,工藝水平更是參差不齊。
因為有圖錄資料,筆者才知道這是池田隆雄的作品,章牌上面沒有關(guān)于作者的一點標記。玩日本章牌多年,筆者也收藏有池田隆雄的其他作品,所以對他有些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明治時期的很多章牌,雕刻師通常不用油土雕刻圖案,也不用縮刻機,而是手雕鋼模,稱之為“種印雕刻”。不同于使用縮刻機的“原型”,這枚章當然也是作者手雕鋼模的作品。
此枚章牌正面圖案非常漂亮,高臺之上一人立于臺前,二人跪侍左右,所著所戴盡是唐人衣冠。近處青松蒼翠,遠處炊煙不絕。又有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白帆點點、歸雁翔集,真如一幅意境雋永的山水畫。圖案細節(jié)處可見作者雕刻功力和用心之處,例如屋頂垂脊和高臺屋檐處表現(xiàn)出竹的質(zhì)地感,高臺垂簾下部的鉤子和繩結(jié),以及屋頂上茅草的殘破處。
章牌背面文字為“仁德天皇一千五百年紀念牌明治三十二年大阪”,中間圖案代表日本皇室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鏡,內(nèi)有篆體字“百姓貧之則朕貧也,百姓富之則朕富也”。章牌帶原盒,盒子有古舊之感,盒上有題簽,應(yīng)為“壹等賞牌”四字,現(xiàn)僅存不足二字,但可認定原盒無疑。
既然是“大阪市南區(qū)制產(chǎn)物品評會賞牌”,為何章牌正背面都沒有一點關(guān)于這個主題的文字呢?
仁德帝當年以大阪為都,輕徭薄賦、廣施仁政,被稱為“圣帝”,與大阪頗有淵源。時值仁德帝1500年祭,大阪市南區(qū)制產(chǎn)物品評會以此為主題設(shè)計鑄造賞牌,也就不難理解了。加上大阪就是造幣局所在地,近水樓臺先得月,大阪當?shù)氐臋C構(gòu)組織想要制作章牌也是多有便利。
查資料知道背面的“百姓貧之則朕貧也,百姓富之則朕富也”是仁德帝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而正面圖案又有什么典故呢?高臺之上的正是仁德帝,炊煙代表民生嗎?這是看到正面圖案后腦子里產(chǎn)生的疑問。幾經(jīng)查找,終于在《日本書紀》里面找到了這個故事,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四年,春二月己未朔甲子六,詔群臣日:“朕登高臺以遠望之,煙氣不起于域中。以為百姓既貧而家無炊者。朕聞:“古圣王之世,人人誦詠德之音,家家有康哉歌。”今朕臨億兆于茲三年。頌音不聆,炊煙轉(zhuǎn)疏。即知五谷不登,百姓窮乏也。邦畿之內(nèi)尚有不給者,況乎畿外諸國耶!
三月己丑朔己酉廿一,詔日:“自今以后,至于三載,悉除課役,息百姓之苦?!笔侨帐贾?,黼衣掛履不弊盡不更為也。溫飯暖羹不酸餒不易也。削心約志,以從事乎無為。是以宮垣崩而不造,茅茨壞以不葺。風雨入隙而沾衣被,星辰漏壞而露床蓐。是后,風雨順時,五谷豐穰。三稔之間,百姓富寬,頌德既滿,炊煙亦繁。
原來屋頂茅草的殘破,正是為了表現(xiàn)“宮垣崩而不造,茅茨壞以不葺”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