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益超
雖是輔助的角色,但器座的選擇、制作絕不簡單,幾乎所有的器物制作工藝都可以在器座上找到。穩(wěn)固承載,是對器座最簡單直接,也是首要的要求。比如現(xiàn)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玉山子,重達5噸多,200多年來始終巍然聳立,承載它的銅鑄器座功不可沒。更有甚者——著名的元代玉雕“瀆山大玉海”,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同為獨山玉料的器座也依然在發(fā)揮著它的歷史使命??梢?,要想器物成為傳世名品,搭配一件結(jié)實耐用的器座是必不可少的。
結(jié)合材質(zhì)的特性,有的器座憑借簡單的設(shè)計構(gòu)造實現(xiàn)了最大限度的穩(wěn)固承托。如文房器中常見的插屏以薄透為佳,不論鑲嵌瓷板、名貴木料還是紫石材質(zhì),均看似弱不禁風(fēng)。欣賞插屏重在其畫工、雕工或天然石材紋理,故以素面或紋飾簡約的帶側(cè)槽屏座為多見,既襯托了插屏,又洋溢著濃厚的文人氣息。
觀賞太湖賞石,講究的是外形輪廓跌宕多姿,上下左右孔竅相通、天然成趣,令人聯(lián)想無窮。此時如能覓得一件案面厚實,且造型簡潔雅致、飽滿樸拙的石座,則更能突出奇石的瘦、露、透,一并置于庭園中,上巧下拙,別有情致。
對于壽山石和竹木牙角等雜項器而言,因其材質(zhì)特性易于雕琢刻畫,常做繁復(fù)工藝,有細若游絲處,極難保其周全。于是要配以素雅的錦布器座,既材質(zhì)輕便柔軟,可防日??呐觯殖浞殖型衅魑?,可使人傾心把玩。
除去賞玩,器座在生活中也被賦予了很多實用功能。很多看似簡單隨意的器座,所承器物一旦“落座”,立馬展現(xiàn)出非凡品位。比如精心培育的植物盆栽,花盆底可以墊上一塊泥陶磚為座。不僅可以更好地凸顯蘭花身姿的挺拔,頗具古意,泥陶磚吸水性強,又正好可以吸收澆花溢出的水分,不使桌面沾水損壞。又有,在簡約素雅的明式木器座上擺放“爐瓶三事”,屋內(nèi)香氣四溢,正可以攜友聞香品茶。還有,即便是略有殘缺的雕塑造像,若無法完全修復(fù),通過簡約支架和底座的合理搭配,依然可以在對比中讓人領(lǐng)略造像的精湛工藝,且更顯歲月滄桑的厚重感。
前人對于器座裝飾有著獨特的執(zhí)著和堅守。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曾展出其收藏的千年名品“北宋汝窯水仙盆”時,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乾隆時期為它所定制的紫檀描金底座。水仙盆造型和釉色極佳,配以紫檀描金底座,色深沉映襯雨過天晴之釉色,底座又細致描金,微泛金光,對應(yīng)器型,以繁襯簡卻不奪其榮光,高妙者作也。有意思的是,對于此盆,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時曾傳旨:“將貓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內(nèi)安抽屜。”因此可以看到,該座蘊含玄機,有可打開的匣屜,里頭收納了一冊乾隆臨摹宋代四大書法家作品的《御筆書畫合璧》。
再以被稱為“緩慢的藝術(shù)”雕漆為例,一件完整的作品出爐,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在器物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的可達一二百層,至相當(dāng)厚度,待半干時描上畫稿然后雕刻。面對如此一件來之不易的漆器佳作,恐怕也只有同樣難得的漆器座可以與之匹配。工匠在漆器座上也雕刻傳統(tǒng)紋樣,如以山水、花卉為題材,飾以回紋、水紋等錦紋,不僅紋飾繁縟、細膩,還具有耐酸、耐堿、耐溫的顯著實用特性,器座一體,工藝盡顯,所以才能歷代珍視。
廣泛使用的木器座因穩(wěn)定耐用,常被用于和玉器、銅器等各類珍貴器皿搭配。木材便于雕琢,黃花梨、紫檀等名貴木料,掏、雕、刨、鏟、鏇、斗、挖等工藝手法能得以盡情施展。根據(jù)所承托器物的形狀,可以隨形雕刻山石樹木、流水花草、花枝果品,更可以雕刻體現(xiàn)一路連科、吉祥如意、福至眼前等中國傳統(tǒng)吉祥題材。這些題材的雕琢使用,既使得器座造型豐富生動,又在為器物提供支撐的同時,增添了一份獨特意境。
還有另一類特殊的器座,即佛像底座。從研究資料來看,中國早期佛像多采用四足方座,后來在此基礎(chǔ)上有了束腰式,并加進一些圖案裝飾,這其中便有蓮瓣紋。而大家熟悉的佛像坐于仰蓮之上的表現(xiàn)手法,始自唐代。佛像的器座制作還需考慮佛教故事等情節(jié)和象征意義的建構(gòu),如蓮花座,既是器座,也是佛像的重要組成部件,且蓮花座材質(zhì)豐富多彩。一件工美、質(zhì)精的蓮花座,或金銀、或陶瓷、或木料制作而成,承托的不單是一件佛像本身,更是一種虔誠的寄托。
俗話說“因器配座”。器座與主體器物的和諧搭配,要憑借工匠對器物內(nèi)涵和風(fēng)格的總體判斷、進退有度的微妙拿捏,才能讓文雅與實用的相得益彰。如果承托較重的器皿,器座往往需要預(yù)留凹槽,并與器足準(zhǔn)確對位,不失整體的穩(wěn)重大方:如果承托的是淺色器具,則器座以深色為好??梢?,器座的選材選用、工藝投入都并非獨立,必須與其搭配的器物相協(xié)調(diào),襯其美、補其弱,才能詮釋出和諧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