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鵬
(浙江富春紫光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1)
某市跨河橋梁設計全長57.744 m,與河道斜交10°,采用空腹式拱橋設計。上部結構主拱圈為1×40 m懸鏈線無鉸拱橋,主拱計算跨徑按正投影40 m計算;腹拱圈為圓弧形拱,其中河岸兩側四個腹拱為三鉸拱,其余河中心側兩個腹拱為無鉸拱。下部結構采用 120 cm鉆孔灌注樁,鋼筋混凝土承臺,兩承臺間設有7道系梁,采用體外索預應力技術,在每道系梁內設有4束9s15.2預應力鋼絞線,以抵抗上部荷載產生的水平推力。
根據拱橋受力,進行體外索預應力鋼絞線的設計布置,并結合施工工藝進行受力分析計算,確定預應力張拉分兩期進行,以解決受力不平衡問題。兩期張拉時間為:主拱圈及立墻底座施工完成且強度達到100%后,張拉一期55%控制應力(張拉過程注意觀測支架變形);一期張拉完成后,拆除支架,然后張拉二期45%控制應力。具體工藝流程為:檢查驗收承臺結構及預應力孔道預埋符合設計→進行預應力鋼絞線制作→預應力鋼絞線安裝孔道內→安裝張拉設備→一期張拉→拆除支架→二期張拉→孔道灌漿→封錨混凝土施工。
為對稱均勻受力,減少張拉過程受力不平衡對結構的影響,經過受力分析,確定每期的施工張拉順序從中間開始往外側對稱均勻進行,即按照4號系梁→3號系梁→5號系梁→6號系梁→2號系梁→1號系梁→7號系梁的順序,進行張拉施工,見圖1。
圖1預應力布置示意圖
根據項目實際及確定的張拉工藝和施工順序,主要投入4套YCW250型張拉設備、壓漿機2臺、鋼卷尺6只;主要材料為9S15.2鋼絞線16.4T、YM15-9錨具56套、42.5強度的普通硅酸鹽水泥15 t。
為確保張拉施工的順利進行,在正式張拉施工前對作業(yè)條件逐一進行復核。在設備材料檢驗方面:施加預應力的設備已經過校驗并有記錄,并經過試車檢查,張拉機具與設備均正??煽?;承臺和系梁的同條件養(yǎng)護試塊經過抗壓試驗,強度均達到設計100%要求,其幾何尺寸、外觀質量、預留孔道及埋件應經檢查驗收合格;預應力鋼絞線有出廠質量證明書及復試報告,均符合設計要求及國家標準;預應力筋的錨具、夾具有出廠合格證,按規(guī)定進行驗收和組裝件的靜載試驗均符合設計及技術規(guī)程的要求;在第二期張拉前,灌漿用的水泥有出廠合格證書和復試報告單,強度滿足設計要求,灌漿用水泥漿的配合比以及封端混凝土的配合比已經試驗確定。
在現(xiàn)場條件及人員技術準備方面:張拉場地平整、通暢,張拉的兩端按照規(guī)定設置了安全防護措施;張拉施工人員已組織進行技術交底,并將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噸位與相應的壓力表指針讀數、計算伸長值寫在作業(yè)牌上,作業(yè)牌掛在明顯位置處,方便在作業(yè)時觀察掌握。
施工采用預埋波紋管方式設置鋼絞線孔道,在預埋施工時,重點控制波紋管定位支架形式和間距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及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防止振搗設備直接觸碰到波紋管導致波紋管損壞或移位。對結構混凝土本身澆筑質量檢查驗收的同時,尤其要認真檢查預應力鋼絞線的孔道安裝質量。波紋管尺寸與位置要求正確、平順暢通、無局部彎曲;端部的預埋鋼板垂直于孔道軸線,波紋管接頭處不得漏漿,灌漿孔和排氣孔位置準確。
鋼絞線安裝前,孔道(預埋波紋管)經清理后檢查符合要求,檢查方法可以用通孔器或壓氣、壓水等方法,并應檢查鋼絞線的規(guī)格、尺寸、型號、總長度是否符合要求。采用YCW250型千斤頂,其預留長度設定為不少于68 cm。為此,根據設計計算,其單根鋼絞線下料長度復核后為5875 cm(包括了兩端各75 cm的工作長度)。鋼絞線下料時需要進行切斷,宜采用切斷機或砂輪鋸,不得采用電弧切割,最好能當天下料,當天用完。所下料要及時按照順序編號,編號用膠帶貼于材料兩端,并套上穿束器。
安裝鋼絞線時,先把鋼絞線或穿束器的引線由一端穿入孔道,在另一端穿出,然后逐漸將鋼絞線拉出到另一端,注意要緩慢均勻拖拉。
錨具及張拉設備在安裝前,要先將端部預埋鐵板與錨具和墊板接觸的焊渣、毛刺、混凝土殘渣等應清除干凈。再套上工作錨板,在錨板錐孔內抹上一層薄薄的黃油,然后在錐孔內裝上工作夾片,千斤頂套上相應的限位板,進行定位安裝,最后裝上張拉千斤頂,并且與油泵相連接,注意千斤頂要和相應油壓表配套使用。其中在錨板錐孔內裝上工具錨夾片時,錐孔內表面和夾片表面涂上約1 mm厚的黃油潤滑劑,目的是使張拉完畢后夾片能自動松開。安裝錨具及張拉設備時,重點應使張拉力的作用線與孔道中心線在張拉過程中相互重合。
本工程采用的低松弛鋼絞線標準強度fpk=1860 MPa,Ep=1.95×105MPa,采用兩端張拉方法,張拉控制應力δ=0.7×fpk=1302 MPa,每束鋼絞線的張拉控制力為1640.52 kN。按照確定的兩期張拉工藝進行施工。具體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程序為:0→初應力→σcon(持荷2 min錨固),其中σcon為預應力鋼絞線的張拉控制應力。兩期張拉具體控制應力和伸長值經過計算復核。張拉采用“雙控模式”,即控制“張拉應力和伸長值”。張拉應力控制在設計值的±5%內,伸長值偏差大于±6%內。如出現(xiàn)伸長值超過允許值,應停止張拉,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再進行。
鋼絞線張拉具體控制如下:
(1)第一期張拉:0→初應力→單根鋼絞線σcon=902.286 kN(持荷 2 min錨固),伸長值為14.54 cm。第一期張拉后僅為臨時錨固。
(2)第二期張拉:0→單根鋼絞線σ=902.286kN→單根鋼絞線σcon=1640.52 kN(持荷2 min錨固),伸長值為11.86 cm(一、二期累計為26.4 cm)。
該體外索預應力鋼絞線長度大于25 m,故采用兩端張拉工藝,操作要點為:
預拉:將鋼絞線拉出一小段長度后,檢查每根鋼絞線是否達到長度一致,如有不一致時,應退下楔塊進行調整,然后再用力打緊楔塊。
張拉及頂壓:預拉調整以后方可按規(guī)定張拉程序張拉。張拉完畢,測出鋼絲伸長值,若與規(guī)定符合,就可進行頂壓錨塞。頂壓錨塞時必須關閉大缸油路,給小缸進油,使小缸活塞猛頂錨塞。
校核:將千斤頂裝入未張拉的一端進行張拉,張拉到控制應力后,猛頂錨塞。當兩端都張拉頂壓完畢后,應測量鋼絲滑入錨栓中的內縮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大于規(guī)定數值,必須再張拉,補回損失。
張拉施工中,對于鋼絲斷絲和滑脫的數量要嚴格控制,嚴禁超過構件同一截面鋼絲總數的3%,且一束鋼絲只允許一根。如超過上述規(guī)定,必須重新張拉,這時應把鋼絲拉到原來的張拉噸位,拉松錨塞,用一根鋼釬插入墊板槽口內,卡住錨塞,然后大缸回油,錨塞被拉出,取出整個錨栓。分別檢查錨環(huán)是否被抽成凹槽,錨塞的細齒是否被抽平,若有這類情況,要調換錨具,重新張拉,如果錨環(huán)、錨塞仍然完好無損,則只要在頂壓時加大壓力頂緊錨塞。
孔道灌漿是后張法預應力工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待二期預應力鋼絞線張拉完后應盡早進行孔道灌漿,以減少預應為損失。灌漿前,對孔道采用壓水方式清洗干凈,并檢查灌漿孔是否與預應力鋼絞線孔道連通,否則,應事先處理。
灌漿順序自南端向北端(即北端灌漿孔作為排氣孔),灌漿應緩慢、均勻進行,不得中斷。當從北端排氣孔冒出濃漿后,再堵死排氣孔,然后壓漿至0.6 MPa,并穩(wěn)定兩分鐘,即可堵塞灌漿孔,再關閉控制閥。每條孔道應一次灌成,中途不應停頓,否則將已壓的水泥漿沖洗干凈,從頭開始灌漿。
水泥漿采用42.5強度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根據設計強度C40要求,經過試配確定為0.43,其3 h后泌水率1.8%,24 h后泌水全部被漿吸回。為減少水泥漿收縮,施工時摻入了0.08%的脫脂鋁粉,與水泥漿均勻混合,調度控制在14~18 s之間。水泥漿自拌制至壓入孔道的延續(xù)時間,視氣溫情況而定,一般在30 min范圍內。在灌漿前和灌漿過程應經常攪動攪拌桶內的水泥漿,以防止水泥漿沉淀泌水、過快地降低流動度。注意灌漿過程中要及時制作試塊(每個臺班應留取不小于3組70.7 mm×70.7 mm×70.7 mm的立方體試件,并留置2組同條件養(yǎng)護試件),以驗證強度和為后續(xù)施工提供強度依據。
封錨前,先用切割機割除外露鋼絞線,其剩余長度保證不小于30 mm,并對封錨混凝土與老混凝土的交接面進行鑿毛處理和沖洗干凈,然后安裝鋼筋網、模板及加固,采用商品混凝土澆筑封端混凝土。由于施工期氣溫較高,故采用表面掛草袋灑水的方法對混凝土進行養(yǎng)護。
常見原因有:在張拉時錨具錐孔與夾片之間夾有雜物,鋼絞線上有油污、錨墊板喇叭口內有混凝土和其它雜物;錨具的錨固效率系數小于規(guī)范要求值,鋼絞線受力性能不符合設計要求,由于初應力小使鋼絞線受力不均而引起鋼絞線收縮變形,切割錨頭鋼絞線時留得太短或未采取降溫措施;長束張拉因伸長量大而油頂行程小,多次張拉錨固,引起鋼束變形,活著塞片、錨具的硬度不夠。
常見原因有:鋼束在孔道內部彎曲,張拉時部分受力大于鋼絞線的破壞力;鋼絞線本身質量有問題;油頂重復多次使用,導致張拉力不準確。
以體外索預應力技術用來抵抗拱橋上部荷載產生的水平推力,在橋梁工程中應用不多。采用該技術時,需要根據結構受力及施工特點,預先合理分布預應力鋼絞線和分析確定工藝流程、施工張拉順序,對于鋼絞線和錨具材料質量、預留孔道和鋼絞線安裝、張拉應力和伸長值、孔道灌漿密實度和強度等要做重點控制,以確保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