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五官醫(yī)院(454000)楊浩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54000)楊桂強
河南省焦作煤業(yè)(集團)有限責(zé)任公司中央醫(yī)院(454000)王國有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接收的60例擬診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為例,開展臨床對比研究,分別予以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測與角膜組織刮片檢測方式,對比其圖像特點,男32例,女28例,年齡18~68歲,平均(42.5±4.5)歲;共有患眼60眼,均為單眼,病程4~50d,平均病程(11.5±3.5)d;視力:光感0~0.4,病變范圍為2mm至全角膜,同時其角膜炎深度為1/5~2/3,角膜深度,其中60例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植物外傷,現(xiàn)已通過植物性角膜外傷診斷,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分別給予不同檢測方式,檢測前,刮取角膜潰瘍組織,將其接種于培養(yǎng)基中,以試管中培養(yǎng),確保環(huán)境為25℃,放置于溫箱中,孵育5~18d,確定其菌絲與孢子可直接觀測。具體檢測方法如下。
1.2.1 角膜組織刮片檢測方式 給予檢測前準備,確保無菌化標(biāo)準,選擇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進行麻醉,選擇開瞼器打開眼瞼,并利用一次性手術(shù)圓刀刮取潰瘍,持續(xù)期浸潤致密部位,盡量減少對角膜方向施加壓力,將壞死組織選取,并涂抹于載玻片上,將其鋪開,滴KOH液,1~2滴(10ml/L),隨后覆蓋玻片,于顯微鏡下觀察其孢子及菌絲情況[1]。
1.2.2 共同焦激光顯微鏡檢測方式 儀器選擇HRI-Ⅱ型共焦激光角膜顯微鏡,同時選擇4g/L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進行局部麻醉,選擇開瞼器打開眼瞼,將患者下頜、前額以托架進行固定,隨后在共焦顯微鏡表面涂抹眼部凝膠,調(diào)整微距,指導(dǎo)患者注視集中于前方固定點,選定角膜病灶的情緒圖像,記錄保存,隨后自角膜上皮細胞層進行掃描,以順序逐層掃描,并記錄實時圖像信息[2]。
1.3 觀察指標(biāo) 觀察不同檢測方式的檢查結(jié)果,其中包括直徑、排列、角膜壞死組織細節(jié)等情況,通過對比兩種檢測方式的結(jié)果進行綜合分析,對比其臨床檢出率與不同菌絲密度、熒光含量及炎性細胞密度。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由SPSS20.0數(shù)據(jù)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與百分比進行數(shù)據(jù)描述,t檢驗計量資料,x2檢驗計數(shù)資料。
2.1 不同檢測方式的檢查結(jié)果 經(jīng)研究分析可見,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測方式中,檢測出黑暗背景下真菌菌絲結(jié)構(gòu)為強烈反光線型,其直徑為2~4um,且呈現(xiàn)出長短不一的情況,其排列無規(guī)律,交錯雜亂,部分菌絲有分節(jié)。角膜組織刮片檢測方式中,其部分菌絲可見其呈現(xiàn)為溶解狀,孢子清晰且呈橢圓形,無分解,具有折光反應(yīng)。
2.2 不同檢測方式檢出結(jié)果分析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共計60眼,通過激光顯微鏡檢出陽性52眼,陰性8眼,綜合檢出率為86.7%。通過角膜組織刮片檢測發(fā)現(xiàn),其陽性確診45眼,陰性15眼,檢出率為75.0%。組間對比,x2=6.697,P=0.004,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測方式的檢出率顯著高于角膜組織刮片檢測方式,P<0.05,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3 不同密度、熒光含量、直徑、長度及炎性細胞密度情況對比 通過臨床研究分析可見,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測方式與角膜組織刮片對比均有明顯差異,P<0.05,詳見附表1、附表2。
附表1 不同密度、熒光含量、直徑、長度情況對比()
附表1 不同密度、熒光含量、直徑、長度情況對比()
菌絲類型 密度(n/mm2) 熒光含量 直徑(um) 長度(um)樹枝狀 2542.54±135.52 566.54±68.54 - 376.58±87.55線狀 1954.24±155.54 354.27±84.36 3.67±1.05 264.65±84.64段狀 1654.52±203.14 265.67±84.45 4.08±1.65 46.57±84.25真菌孢子 1001.75±186.65 184.67±84.14 16.35±1.32 -t 9.654 10.654 44.681 20.650 P 0.001 0.001 0.001 0.001
附表2 不同炎性細胞密度對比()
附表2 不同炎性細胞密度對比()
菌絲類型 炎性細胞密度(n/mm2)樹枝狀 38.65±9.67線狀 48.65±8.26段狀 70.67±8.15真菌孢子 108.67±12.67 t 13.648 P 0.001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mycotic keratitis)或角膜真菌病(keratomycosis)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同時又較難診斷,誤診率較高,通常因治療不當(dāng)而造成患者失明。該癥病情頑固,病程冗長,且近年以來其發(fā)病率仍在不斷上升,因此,采取一項有效的診斷措施,再完善早期控制效果,是降低病情惡化,避免失明的有效途徑。
經(jīng)臨床研究得知,大部分角膜炎均是由外部感染所致,由于角膜受損,細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從而誘發(fā)炎癥反應(yīng),因此,單純用眼過度不會引起角膜炎;同時,角膜炎通常會出現(xiàn)疼痛、畏光、流淚等嚴重刺激癥狀,不但存在睫狀充血,同時伴隨有虹膜充血,嚴重患者的球結(jié)膜甚至眼瞼都會發(fā)生水腫[3]。臨床上又將角膜炎分為潰瘍性角膜炎、非潰瘍性角膜炎兩類;由內(nèi)因,外因不同因素影響,其疾病表現(xiàn)也存在一定差異,因角膜外傷,細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引起炎癥;同時,患眼有異物感,刺痛甚至燒灼感;球結(jié)膜表面混合性充血,伴有畏光、迎風(fēng)流淚、視力障礙及分泌物增加等癥狀。角膜炎的危害最主要的是會使視力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尤以炎癥侵犯瞳孔區(qū)域者更為嚴重。其次角膜炎的危害是潰瘍愈合后形成的角膜瘢痕不但阻礙光線進入眼內(nèi),并能使角膜表面彎曲度和屈光折射力發(fā)生改變,使物體不能在視網(wǎng)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物像,因而視力降低。視力的受累程度完全取決于瘢痕所在的位置,如果位于角膜正中,縱然瘢痕很小但影響視力卻很大。另外,因虹膜血管的炎癥性攣縮,可引起紅眼、流淚、眼瞼痙攣等,嚴重者角膜混濁,根據(jù)上述分析,細菌或真菌引起的化膿性角膜炎,將導(dǎo)致不同性狀嚴重多膿性分泌物;但病毒性角膜炎分泌物并不多,只造成單純性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若病變位于瞳孔區(qū),則視力下降更明顯。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查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其臨床檢測效果,所耗時間較短,相較于角膜刮片檢測方式,其具有無創(chuàng)性優(yōu)勢,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病理組織的辨別能力相對較高,更加容易被臨床接受[4]。
綜上所述,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查與角膜組織刮片檢查方式應(yīng)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診斷中各有優(yōu)勢,相較之下激光共焦顯微鏡檢測方式具有無創(chuàng)性、所耗時間低、診斷率高等優(yōu)勢,具有更加理想的臨床應(yīng)用前景,綜合兩種檢測方式的優(yōu)勢進行聯(lián)合診斷,是提升臨床檢測率的有效途徑,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