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兒童醫(yī)院(450000)史利歡 陳靜 謝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方式(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均分為研究組45例、對照組45例。研究組中男∶女=27∶18,年齡2~14歲、平均(8.16±0.35)歲;對照組中男∶女=28∶17,年齡3~14歲、平均(8.17±0.34)歲。研究組、對照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一般資料各項對比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化療方案,柔紅霉素(或8~12mg/m2伊達比星)于1、8、15、22d靜脈滴注,每日給藥45mg/m2;長春新堿1.4~2.0mg/m2靜脈注射,給藥時間同柔紅霉素;潑尼松每日口服45~60mg/m2,需于1~28d連續(xù)給藥。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左旋門冬酰胺酶,該藥物經(jīng)皮試陰性后靜脈滴注,每次給藥6000U/m2,根據(jù)患兒實際情況確定開始給藥時間,一般為化療開始后7~15d,隔日給藥1次、連續(xù)給藥7次。
1.2.2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治療前、治療期間(左旋門冬酰胺酶用藥4次)、治療后(停藥3d)凝血功能相關(guān)指標變化情況,具體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bg)、凝血酶時間(TT)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不同時間APTT、PT、TT、Fbg等指標檢測值屬于計量資料,經(jīng)表示、t檢驗,以SPSS.19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若P<0.05則提示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均順利完成相應(yīng)用藥方案,經(jīng)分析可知兩組治療前APTT、PT、TT、Fbg等指標檢測值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期間研究組APTT、PT、TT顯著延長,F(xiàn)bg則顯著下降(P<0.05),對照組上述指標則無明顯變化(P>0.05);用藥結(jié)束后研究組APTT、PT、TT對照組對比(P>0.05),F(xiàn)bg則較用藥期間有所上升但與對照組對比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
附表 兩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不同時間點APTT、PT、TT、Fbg等指標檢測值對比()
附表 兩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不同時間點APTT、PT、TT、Fbg等指標檢測值對比()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治療前與之對比P<0.05;¥治療期間與之對比P<0.05;#治療后與之對比P<0.05。
項目 時間 研究組(n=45) 對照組(n=45)APTT(s)治療前 31.05±4.21¥ 30.98±4.20治療期間 46.03±5.57*★# 31.09±4.23治療后 31.08±4.23¥ 31.07±4.20 PT(s)治療前 11.57±0.68¥ 11.58±0.70治療期間 13.03±0.77*★# 11.59±0.69治療后 11.60±0.68¥ 11.58±0.69 Fbg(g/L)治療前 3.33±0.69¥# 3.32±0.70治療期間 1.09±0.41*★# 3.31±0.68治療后 2.71±0.32*★¥ 3.30±0.70治療前 16.77±3.75¥ 16.75±3.74治療期間 21.03±2.98*★# 16.78±3.75治療后 16.72±3.76¥ 16.79±3.71 TT(s)
將左旋門冬酰胺酶應(yīng)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過程中有利于改善患兒疾病相關(guān)癥狀,對提高其治療后無病生存率具有積極意義。但有研究指出,左旋門冬酰胺酶應(yīng)用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過程中將顯著增加胰腺炎發(fā)生幾率,凝血功能、肝功能異常幾率較高。本文通過分組研究后證實,加用左旋門冬酰胺酶的研究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治療期間凝血功能變化幅度較大,而僅予以常規(guī)化療方案的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凝血功能相關(guān)指標并無明顯變化,此結(jié)論與唐勇[1]等人研究結(jié)果相符。分析原因為,左旋門冬酰胺酶影響機體凝血功能障礙可能與其干擾蛋白質(zhì)合成、降低凝血因子生成量并最終導致凝血障礙密切相關(guān)。因此提示在應(yīng)用左旋門冬酰胺酶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過程中應(yīng)密切關(guān)注其凝血指標變化情況,出現(xiàn)異常需積極予以對癥干預(yù)(如冷沉淀),從而保障臨床用藥有效性、安全性[2]。
綜上所述,左旋門冬酰胺酶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對其機體凝血功能造成較大影響,應(yīng)引起相關(guān)醫(yī)護人員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