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基于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經(jīng)驗,以及對《道德經(jīng)》的濃厚興趣,整理分析《道德經(jīng)》的語言現(xiàn)象。其中,對老子《道德經(jīng)》字詞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與“大家”及同道中人共同探討。
關(guān)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古今字;虛詞;成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I0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9)07-0124-03
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絕對的優(yōu)勢,老子的《道德經(jīng)》也不例外。這本書中,字詞的運用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古今字和通假字大行其道,常用虛詞“之”“而”“以”等幾乎俯拾皆是。本篇僅選擇使用頻率較高的較具代表性的一些字詞與大家共享。
一、古今字、通假字
古今字、通假字的使用在《道德經(jīng)》中最為普遍,據(jù)筆者比較全面的統(tǒng)計,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全文八十一章,至少使用了約80個古今字和通假字,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占比幾乎各占一半,其中使用頻次較多的就有:“上”通“尚”(簡寫為:上—尚,以下各字同);有—又;知—智;見—現(xiàn);正—政;畜—蓄;大—太 ; 壓—壓;?!?諍—爭;蚤—早;葆—保等十多個。
(一)古今字
一個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先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知—智(智慧、聰明、明智)
此例在道德經(jīng)中使用得特別多。
如: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此句出自第三十三章,簡寫為(33),以下各例同此。民之難治也 ,以其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賊也 ﹔不以知治邦,邦之德也。(65)知者不博,博者不知。(67)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27)
見—現(xiàn)(出現(xiàn)、顯現(xiàn)、表現(xiàn))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3)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22)見素抱樸。(19)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74)若此其不欲見賢也。(79)
畜—蓄(蓄養(yǎng))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10)道生之而德畜之。(51)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61)
大—太(過分、最、極)
眾人熙熙,若鄉(xiāng)于大牢。(20)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29)
?!。ㄉ伲?/p>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24)大音希聲。(40)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3)知我者希,則我貴矣。(72)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76)
(二)通假字
通假字在最初使用的時候,是“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于近之而已?!保ㄠ嵭Z),所以是借用一個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現(xiàn)象,借用的原則是借字與被借字讀音要相同或相近。
諍—爭(競爭、爭奪)
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66)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70)
蚤—早(早晚)、蚤—爪(手爪)
夫唯嗇,是以蚤服。(59)(通“早”)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30)(通“早”)虎無所措其蚤。(50)(通“爪”)
葆—保(保全)、葆—寶(珍寶)
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9)(通“?!保┪液阌腥?,持而寶之。(69)(通“寶”) 禍莫大于無敵,無敵近亡吾葆矣。(71)(通“寶”)
父—甫(開始)
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42)其名不去,以順眾父。(21)
上—尚(崇尚、尊重)
不上賢,使民不爭。(3)是以吉事上左 ,兇事上右。(31)
二、虛詞的應(yīng)用
虛詞在《道德經(jīng)》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之”“而”和“以”。
(一)之
做賓語的代詞“之”比比皆是,相當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的“之”也不鮮見。這里談?wù)劇爸钡钠渌梅ā?/p>
1.用于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這種用法的“之”在《道德經(jīng)》中比較常見。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13)(第一個“之”)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12)(第2—3—4個“之”)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川谷之與江海也。(32)(兩個“之”)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34)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42)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43)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為天下渾心。(49)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54)民之從事也。恒于其成事而敗之。(64)(前一個“之”)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65)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66)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66)(前一個“之”)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3)天之所惡,孰知其故。(75)人之饑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百姓之不治也,……。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77)(此句中所有的“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也。(80)(兩個“之”)。
2.“之”的其他用法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15)是用在時間詞的后面,無實在意義的;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62)分別是后置定語和前置賓語的標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46)是指示代詞“這”“這種”。
(二)而
“而”作為連詞,連接的語言單位不同。有的是連接詞與詞,有的是連接兩個分句。不管連接的語言單位是大是小,歸結(jié)起來,大都表示并列、順承和轉(zhuǎn)折等關(guān)系。
天之道,不戰(zhàn)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75)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敢進寸而退尺。(71)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72)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69)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猒也。(66)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55)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42)死而不忘(亡)者壽也。(33)道恒無名, 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32)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32)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10)道沖,而用之又弗虛也。(4)以上句中的“而”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駪駟馬,不若坐而進此(62)若民恒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76)故去彼而取此。(74)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也。(9)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樸。(37)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30)物壯而老,謂之不道,不道蚤已。(30)故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42)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38)我恒有三葆,持而寶之。(69)以上是表示順承關(guān)系。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51) 猒食而貨財有余。(53)這兩句是表示并列關(guān)系。
(三)以
“以”有時用為介詞,有時用為連詞。介詞的“以”在省略句里多有提及,在此不贅述。介詞 “以”與指示代詞“是”和“所”組成的“是以”“所以”在《道德經(jīng)》中也比較常見,尤以“是以”為最。
人之饑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且圆恢??!且暂p死。(77)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3)夫唯不猒,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74)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7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38)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3)是以君子終日行。(26)是以圣人猷(猶)難之,故終于無難。(63)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64)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34)夫唯嗇,是以蚤服。(59)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43)以上都是“是以”句,可譯為“因此”。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66)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62)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13)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7)以上都是“所以”句,可譯為“……的原因”。
連詞的“以”有的表示原因,有的表示結(jié)果;有的表示順承,有的表示假設(shè)等。
以順眾父。(21)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62)不出于戶,以知天下。(47)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39)我獨頑以鄙。(20)以上句中的“以”,表示順承。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65)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65)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66)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之諍。(66)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34)不以其無私與?(7)
以上句子中的“以”表示原因。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32)
此句的“以”表示結(jié)果。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61)
此句的“以”表示假設(shè)。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61)
此句的“以”表示目的。
(四)莫
“莫”是否定性的無定指代詞,除了表示否定的意義外,還能和代詞結(jié)合構(gòu)成賓語前置句。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46)禍莫大于無敵。(71)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72)前兩句是單純的否定句,第三句是表示否定的賓語前置句。
(五)者
“者”除了表示判斷的語氣外,還是一個特殊的指事代詞,它常用在謂詞性成分的后面,使前面的成分名詞化,表示“……的人(事)”;有時還和另一個特殊的代詞“所”結(jié)合,構(gòu)成“所——者”的形式,作用和單獨的“者”相當。
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75)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76)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71)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49)
以上各句的“者”是指事代詞。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66)此句是“所以——者”的結(jié)構(gòu)形式。
三、 出于《道德經(jīng)》中的成語
研讀《道德經(jīng)》,你會發(fā)現(xiàn),此書中的文字,雖然通篇語句短小,但結(jié)構(gòu)凝練,很多成語蘊含其中,或者直接以成語的形式出現(xiàn)。它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依然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實踐中,并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來看,有的成語是并列關(guān)系的,如:
輕諾寡信(63):夫輕諾寡信,多易必多難。
根深蒂固(59):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出生入死(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和光同塵(4/56):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xiàn),是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安居樂業(yè)(67):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
絕圣棄智(1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德。(是讓人們放棄世俗倡導(dǎo)的仁義,回復(fù)到人的本性中來。)
天長地久(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得寸進尺(71):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p>
聽而不聞,視而不見(35):道之出口,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小國寡民(6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的成語是偏正關(guān)系,如:
以德報怨(63):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有的成語是主謂關(guān)系的,如:
福禍相依(58):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虛懷若谷(15):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大器晚成(40):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知足不殆(知足不辱)(4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智若愚(4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上善若水(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慎終如始(64):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寵辱若驚(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道法自然(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的成語是假設(shè)關(guān)系,如:
自知之明(33):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
多藏厚亡(44):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會引起眾人的怨恨,結(jié)果會損失更大。)
多言數(shù)窮(5):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比喻話說多了就會影響、限制自己的行動。)
有的成語是條件關(guān)系,如:
知足常樂(46):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佳兵不祥(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有的成語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如:
功成不居(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知雄守雌(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比喻與人無爭,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雖死猶生(3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被褐懷玉(72):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欲益反損(42):故物或益,欲益反損。
從感情色彩來看,有的成語是褒義的,如:出生入死、和光同塵、安居樂業(yè)、天長地久、以德報怨、虛懷若谷、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知足不辱、上善若水、慎終如始、功成不居、自知之明、功成身退、知足常樂,以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的成語是貶義的,如:輕諾寡信、得寸進尺、多藏厚亡、余食贅行、欲益反損。
有的成語在文中是無所謂褒貶的,是中性的,如:根深蒂固、福禍相依、不得已而為之、大音希聲、淡而無味(35)(“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笔钦f道樸素自然。)
參考文獻:
[1]吳銘.老子[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