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第五人民醫(yī)院(215500)陳國娟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進行門急診輸液的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60例。觀察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20~74歲,平均(42.23±9.56)歲。對照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21~78歲,平均(42.78±9.59)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參加。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藥物管理,經(jīng)當班護士遵醫(yī)囑按照輸液流程進行輸液。觀察組采取失效模式與效應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門急診用藥安全管理組,進行失效模式與效應模式培訓,并熟悉急診用藥流程。②小組成員在輸液流程上進行分析討論,制定新的輸液流程為:醫(yī)生行接診完善病歷及處方-繳費-藥房拿藥-輸液室護士接受病歷進行查對-輸液卡、巡視卡打印-配藥-核對患者-輸液-巡視、更換藥物-拔針行健康指導。③共同討論門急診輸液室用藥流程中的高危因素,并列出每個流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失效模式,然后找出相應的失效原因及失效影響,計算RPN值。④針對現(xiàn)存的和潛在的失效原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由年資長的護士收藥,嚴格核對醫(yī)囑及藥物,若醫(yī)囑及藥物存在錯誤及時聯(lián)系醫(yī)生及藥房;建立輸液登記簿,對患者用藥信息進行登記并合理保存;嚴格執(zhí)行加藥制度,高危藥物執(zhí)行雙人簽名;遵循無菌原則及查對制度;強化護理人員的核對意識,輸液前,攜病歷到患者面前,進行反問式及雙核對等,從而確保用藥安全。更改為輸液前、中、后使用兩種身份識別(姓名+年齡)方式,雙向核查并進行復述確認等。
附表 兩組失效模式RPN指標對比(±s,分)
附表 兩組失效模式RPN指標對比(±s,分)
組別 醫(yī)囑錯誤 發(fā)藥錯誤 藥液配置錯誤 患者身份核實錯誤對照組(n=60) 124.18±32.54 152.65±20.41 128.24±45.46 128.97±16.13觀察組(n=60) 38.27±15.02 49.05±17.10 32.74±10.35 25.14±14.38 t 18.568 30.138 15.866 37.218 P 0.000 0.000 0.000 0.000
1.3 評價指標 ①干預3個月后,采用風險順序數(shù)(RPN)[1]計算兩組失效模式RPN指標,計算公式為(RPN=S×O×D),其中S為失效模式的潛在后果嚴重程度、O為失效模式的可能頻度、D為過程控制方法對檢出失效模式及其原因的探測度,各采用1~10分計分,以各項定性評估中間值6分為界值,即RPN界值為216分,高于界值則定位風險點。②干預后,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調查問卷的克倫巴赫系數(shù)(Cronbach’α)為0.828,采用百分制,≥9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失效模式RPN指標 觀察組失效模式RPN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2.2 護理滿意度 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8.33%(P<0.05)。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能夠在醫(yī)療程序中進行有效評估,識別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管理與改進,從而提高用藥安全性[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失效模式RPN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應用于門急診輸液室用藥管理中能夠改善用藥流程,促進用藥安全,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通過成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小組,對成員進行培訓,提高用藥安全觀念,列出輸液中存在的失效因素,進行原因分析,量化失效模式危險得分,根據(jù)得分制定改進措施,并制定嚴格的輸液流程;對藥房藥物放置進行管理,加強核對,減少藥物拿取錯誤;輸液室內加強警告及核對標志,接受藥物時,將藥物與醫(yī)囑進行雙核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溝通,確認無誤后執(zhí)行,通過嚴格執(zhí)行查對及配藥制度,以正確的藥物劑量、濃度及方式使用,達到安全用藥目的,避免護理差錯的發(fā)生,從而提高門急診輸液室的整體護理服務質量。
總之,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應用于門急診輸液室用藥管理中能夠改善用藥流程,促進用藥安全,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