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血液病研究所(457000)孟德濤
1.1 基礎資料 將在本醫(yī)院接受食物不耐受檢測的30例患者收入試驗組,抽取病例時間是2016年4月~2018年7月,男女之比是12∶18,年齡最低10歲,最高79歲,其年齡均值為(36.52±4.12)歲;將同期不存在過敏史的3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女之比是11∶19,年齡最低11歲,最高78歲,其年齡均值為(36.51±4.10)歲。對比并且分析對照組與試驗組受檢者基礎資料,P>0.05。兩組都簽字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集兩組受檢者2毫升靜脈血,予以離心處理后分離得到血清,予以1∶100稀釋處理,采取酶聯(lián)免疫法對血清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予以測定,相關操作依據(jù)食物不耐受測定試劑盒對應說明書。
1.3 結果判斷 將標準孔濃度作為橫坐標,所對應的吸光度作為縱坐標,制作標準曲線。按照測定值小于50U/ml、50U/ml到100U/ml、100U/ml到200U/ml、大于200U/ml將結果分別分為0、+1、+2、+3,即陰性、輕度不耐受、中度不耐受、高度不耐受。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分析,計數(shù)資料表示成例數(shù)(n)或率(%)形式,開展X2檢驗,P<0.05時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血清中14種食物(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螃蟹、雞蛋、蘑菇、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小麥)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檢出結果與對照組數(shù)值對比明顯更高,P<0.05,體現(xiàn)指標分析的統(tǒng)計學意義。見附表。
附表 兩組血清中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檢出結果觀察和比較(例)
現(xiàn)今,食物不耐受發(fā)病原理尚未獲得統(tǒng)一意義,認可比較廣泛的原理為德國Fooke提及的食物不耐受發(fā)病原理,食物進入人體消化道之后,一般通過消化到氨基酸、甘油以及單糖,然而人體由于缺乏對一些食物對應分解酶而不能將其完全消化,只能消化為多肽或是其他分子而進入人體腸道,且在腸道被識別為外來物質,進而引發(fā)機體免疫反應,出現(xiàn)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食物不耐受的實質是IgG所介導的一種慢性免疫損害,食物不耐受所涉及的食物種類比較多,且其發(fā)病相對隱匿,患者的發(fā)病時間比較遲緩,大多患者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和明確自身食物不耐受情況,會出現(xiàn)各系統(tǒng)相關慢性癥狀,對其病因和臨床診斷也難以明確,而且,不同患者對同一食物的不耐受情況會表現(xiàn)出差異性的癥狀[1][2][3]。
本文數(shù)據(jù)展示,患者的試驗組血清中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檢出結果比健康體檢者高,患者的雞蛋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情況最高,然后是螃蟹、蝦、牛奶,健康體檢者的雞蛋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情況也最高,然后是螃蟹、蝦、牛奶。提示以上四種食物是主要的不耐受食物。還有部分患者沒有檢出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可能是因為患者的癥狀和食物不耐受情況不存在相關性,或是患者的不耐受食物不屬于以上14種食物。食物不耐受的血清抗體測定結果與患者病史并不一定完全吻合,血清中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出陽性表明患者體內有異常免疫反應情況,需要禁忌進食對應食物,血清中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檢出陰性也不可排除其存在食物不耐受情況。食物的不耐受與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存在關系,比如環(huán)境污染、食物的烹飪方式、食品添加劑等均與食物不耐受存在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患有疾病患者血清中14種食物不耐受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情況高于健康者,需要明確其不耐受食物,有助于臨床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