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琴 周宇杰 何信富 (浙江省諸暨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311800)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水稻生產(chǎn)上的主要害蟲之一。近年來,受單雙季水稻混載、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種植、秸稈禁焚及暖冬氣候等多因素影響,二化螟的防治難度逐年上升。目前,我國對二化螟的防治還是以化學防治為主,但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二化螟種群相繼對殺蟲單(雙)、三唑磷、氟蟲腈及毒死蜱等藥劑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1-6],同時,2017年據(jù)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監(jiān)測,在諸暨市水稻生產(chǎn)上,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酰胺具有中等抗性。因此,亟需篩選出適合諸暨市防治二化螟的有效藥劑。鑒于此,筆者于2018年選擇5%氯蟲苯甲酰胺WG等4種藥劑進行了防治抗性二化螟的效果比較試驗?,F(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藥劑為5%氯蟲苯甲酰胺WG(稼酷,深圳諾普信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10%四氯蟲酰胺SC(9080,中化農(nóng)化有限公司)、20%甲維·甲蟲肼SC(神殲,江蘇輝豐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5%丁蟲腈EC(紅銳,大連瑞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試驗設在諸暨市陶朱街道聯(lián)合村一農(nóng)戶承包田內(nèi)進行,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砂性土,肥力中等。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早39”,播種時間為2018年3月17日,機插時間為4月17日。田間燈下二化螟蛾量消長情況見圖1,田間藥前調(diào)查叢變色率為26%,株變色率為3.74%,田間二化螟以1齡幼蟲為主。
圖1 田間燈下一代螟蟲蛾量消長情況
試驗共設5個處理,見表1,不設重復,隨機排列,每處理區(qū)面積123 m2。第1次施藥時間為2018年5月27日,采用濛花MH-D16-3A均勻噴霧,7 d后(6月3日)進行第2次施藥,空白對照噴等量清水。采用二次稀釋法配置藥液,每667 m2兌水30 kg,混勻后對準稻株均勻噴霧,同時田間保持3~5 cm水層5 d。
表1 各處理藥劑名稱及施用量
每次用藥后7 d調(diào)查殘蟲量,每處理查5個點,每點查10叢稻株,共查50叢,剝查記錄活蟲數(shù),計算殘蟲防效;危害定型后(第2次用藥后14 d),每小區(qū)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查50叢稻株,調(diào)查枯心數(shù),計算枯心率,計算保苗效果。
計算公式:殺蟲防效(%)=[(對照區(qū)藥后活蟲數(shù)-處理區(qū)藥后活蟲數(shù))÷對照區(qū)藥后活蟲數(shù)]×100;枯心率(%)=(調(diào)查枯心株數(shù)÷調(diào)查總株數(shù))×100;保苗效果(%)=[(對照區(qū)枯心率-處理區(qū)枯心率)÷對照區(qū)枯心率]×100。
施藥后7 d、15 d、30 d,觀察水稻長勢,若有藥害發(fā)生,詳細記錄藥害癥狀(生長抑制、褪綠、畸形發(fā)生)和發(fā)生時間,并在每次調(diào)查藥效時,觀察并記錄藥害變化情況和完全恢復時間,按目測法,分5級確定藥害程度。
安全性分級標準:1級,水稻生長正常,無任何受害癥狀;2級,水稻輕微受害,藥害少于10%;3級,水稻中等受害,以后能恢復,不影響產(chǎn)量;4級,水稻受害較重,難以恢復,造成減產(chǎn);5級,水稻受害嚴重,不能恢復,造成明顯減產(chǎn)或絕產(chǎn)。
第1次施藥當天(5月27日)多云,溫度為22~25 ℃;第2次施藥當天(6月3日)陰天,溫度為19~26 ℃。
據(jù)施藥后7 d、15 d、30 d觀察,各處理區(qū)水稻均未出現(xiàn)畸形、黃化等藥害癥狀,說明4種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條件下均對水稻生長安全。
由表2可知,第1次用藥后7 d,以處理(4)對二化螟的殺蟲防效最高,達78.18%,處理(1)和處理(2)的防效次之,分別為67.27%和60.00%,處理(4)與處理(1)、處理(2)間的防效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對二化螟的殺蟲防效最差,僅為5.45%,極顯著低于處理(1)、處理(2)、處理(4)。以上結果說明,5%丁蟲腈EC、5%氯蟲苯甲酰胺WG、10%四氯蟲酰胺SC對二化螟的速效性較佳。
由表2可知,第2次用藥后7 d,以處理(1)和處理(2)對二化螟的殺蟲防效最高,分別為98.93%和98.58%,處理(3)的防效次之,為92.88%,處理(4)的防效最低,為89.32%,但4種藥劑處理間的防效差異不顯著。第2次用藥后14 d,仍以處理(1)和處理(2)對二化螟的殺蟲防效最高,分別為98.92%和97.94%,處理(3)的防效次之,為80.59%,且極顯著低于處理(1)和處理(2),處理(4)對二化螟的殺蟲防效最差,僅為65.88%,極顯著低于處理(1)、處理(2)和處理(3);保苗效果以處理(2)最好,達97.54%,處理(1)和處理(3)次之,分別為94.37%和92.96%,3個處理間的保苗效果差異不顯著,處理(4)的保苗效果最差,僅為33.8%,極顯著低于處理(1)、處理(2)、處理(3)。
表2 各處理對二化螟的防效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5%氯蟲苯甲酰胺WG、10%四氯蟲酰胺SC和20%甲維·甲蟲肼SC在一代二化螟卵孵盛期施用2次,能有效防治二化螟。因此,諸暨市在水稻生產(chǎn)上防治中等抗性二化螟時,可在二化螟低齡幼蟲期,每667 m2施用5%氯蟲苯甲酰胺WG 60 mL或10%四氯蟲酰胺SC 50 mL或20%甲維·甲蟲肼SC 50 mL進行噴霧防治。
雖然諸暨市二化螟對氯蟲苯甲酰胺已產(chǎn)生中等抗性,但本試驗結果表明,采用5%氯蟲苯甲酰胺WG間隔7 d連續(xù)用藥2次,依舊能獲得較好的防效,第2次用藥后14 d的殺蟲效果為98.92%,保苗效果為94.37%。因此,在諸暨市仍可推薦5%氯蟲苯甲酰胺WG作為防治二化螟的有效藥劑繼續(xù)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