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
粗茶淡飯,曾經是貧窮的象征,而現在,卻成了人們向往的生活。為什么呢?
因為現在的人們大魚大肉慣了,所以想回到粗茶淡飯的時代。其實,真正的粗茶淡飯并不是低配生活,而是要減少心底的欲望?,F在,好多人的生活里,欲望多了,希望少了。所以,從古至今,一個人會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不是真本領,真正的本領應該是會過粗茶淡飯的生活。而且,倘若把粗茶淡飯的生活過出意思來,那就是最大的本領了。
一個人,能夠粗茶淡飯,而且能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云,一般都能過出人生的精彩。而且,追求粗茶淡飯,并非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量,而是在這個欲望不斷擴張的世界里學會辨別、取舍及放棄。
所以,見到趙之謙的這副對聯時,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掃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飯足平安?!睊叩?,焚香,粗茶,淡飯,這簡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遠榮利,安貧素,在自己的世界里緩慢地過日子,這樣的日子,才是自己的。
后來,讀黃庭堅的詩集,他在《四休導士詩序》里對粗茶淡飯有這樣的理解:“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可是,這在古代也許容易辦到,但在這樣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每個人都被時光的洪流裹挾著前行,要保持一份獨立是有多么的難呢。每個人似乎都在盡可能地高配著自己的生活。
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有一套別有見地的“小桌子理論”:他寫作的時候,只需要一張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學生桌模樣。一盞臺燈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擺放著稿紙或者電腦,再無其他。
可是,我們的身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