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摯妍
小時候去親戚家里做客,姨媽做了一道她的拿手好菜——陳皮鴨,可我這人既不喜歡甜食,也不吃任何家禽的皮。但是,當姨媽問我喜不喜歡的時候,我非常懂事地回答“喜歡”。
于是,從此以后,只要我去姨媽家,她一準兒給我做那道菜,我也只能硬著頭皮盡量多吃。
現在回過頭想想,有些事情假如你不喜歡,可以在一開始就明確表達出來,只要講究方式即可。如果我在姨媽一開始就給我吃這道菜的時候,告訴她:“您的手藝非常好,連我這種不喜歡甜食、也不吃鴨皮的人都能吃。”她既不會傷心,也不會以后每次都給我做這道菜,這樣豈不是更好?
但是,為什么我當時不肯表明自己的不喜歡呢?因為我們不想傷害別人。于是我們寧愿說謊,也不肯說自己不喜歡或不滿意。其實,不喜歡與不滿意不是不能說,關鍵在于你怎么說。
因此,我們在表達不喜歡時需要把握一點:控制你的情緒,找出自己不喜歡、不滿意的真正原因,盡量客觀地表達出來。
為什么要控制情緒呢?因為“不喜歡”原本就是一種負面情緒,跟它伴隨而來的,還有生氣、委屈、抱怨等情緒。于是,當我們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時,難免會有給人臉色的可能,這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你要做的是傳達信息而不是發(fā)泄情緒。這時候,我通常會告訴自己:“雖然我不喜歡,但他已經盡力了?,F在我要做的,是告訴他下一次怎樣才能讓我滿意?!?/p>
然后找出你真正感到不喜歡的地方。比如,舍友到處亂丟臟襪子,你特別生氣,于是沖他大喊:“你這人怎么這么沒教養(yǎng)?臟死了!”你是真的認為他沒教養(yǎng)嗎?未必,可是你講出來的話聽起來就是這樣,極有可能引發(fā)一場爭吵。
現在讓我們換一種調侃的說法:“你的襪子這樣亂丟,是為了代替蚊香熏蚊子嗎?”你可以想象一下效果,肯定不會讓他生氣。
接下來是“盡量客觀地表達”,這一點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因為“喜歡”和“滿意”跟“正確”和“合理”不一樣,它們原本就是主觀判斷標準。但是,主觀的喜好也可以用客觀的方式表達。
比如,“你買的這件襯衣顏色太難看了”就不夠客觀,客觀的說法是“每個人都有偏好,我不喜歡這個顏色”。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運用上面講述的建議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了。比如,你參加學生會活動,你對會長當眾分配的工作不滿意,但當著大家的面還是答應了,現在你要去找他談談自己的不滿,希望能夠重新調整安排。
這時候,我會在確認心情和情緒都很平靜以后敲開門,這樣說:“會長,我想跟您談談剛才的任務分配。希望您多提意見,這樣能幫我成長和提高,我會非常感激?!?/p>
我相信你這樣講出來,一定比自己心中暗自郁悶、委屈要好。
(余娟摘自《講述》)(責編 拾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