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孝紅
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幼兒贏得玩伴,獲得快樂,并且使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發(fā)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流技能。其次,分享行為還可以幫助幼兒為今后與他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做些心理準備。
現(xiàn)象1:然然來到幼兒園,發(fā)現(xiàn)他喜歡的玩具被想想拿著在玩,急得拉住奶奶的手不讓走,奶奶急忙把玩具簍搬過來放到他的面前。
現(xiàn)象2:區(qū)域活動時,林林剛拿起一本故事書在翻閱,燦燦跑過來把書搶走:“這是我的?!?/p>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有家人的精心呵護和百般疼愛,在生活上他們什么都不缺,可是卻越來越自私。他們樂于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即使有主動分享的幼兒,也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謙讓”,“小朋友要互相幫助”,“不給小朋友吃東西是小氣的孩子”等觀念下進行的。這雖然不是大問題,但長此以往,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將變成一個不愿與他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的人。因此,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教育幼兒學會“分享”,讓他們心中有他人,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滲透大班幼兒的分享意識呢?
一、通過榜樣的示范滲透幼兒的分享意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應及時為幼兒樹立分享方面的榜樣,借助榜樣示范給幼兒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苯處熀图议L必須從自身做起,做好帶頭示范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染幼兒。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愛護每一位孩子,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孩子。作為家長更應該有助人為樂的精神,關心社會,關愛家庭,特別是孝敬長輩。在幼兒園里,老師之間,老師與幼兒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事無巨細都要有意識地做到“共享”;在家里吃點心、水果時,家長要先拿給長輩,最后才拿給孩子。有好吃的食物,也要放到長輩的面前,讓他們先享用。一旦發(fā)現(xiàn)有分享行為的小朋友,要及時地給予表揚、肯定,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從而產生分享意識。
二、利用文學作品滲透幼兒的分享意識
幼兒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關于分享方面的經典童話故事:《金色的房子》《小刺猬的那根豇豆》《小海豹米尼達》《積木先生一家》等等,這些故事足以引導和幫助孩子們正確理解分享的真正內涵,讓他們從一些感人的細節(jié)入手,認識到什么是分享,怎樣與別人分享,使他們懂得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進而使分享轉化為他們內在的、自發(fā)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改變孩子們普遍存在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比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小動物們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時,她又重新得到了朋友。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幼兒先是感受到了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緒變化,故事的表演進一步使幼兒認識到,任何好吃、 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只有懂得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幼兒感受到了作品中角色的情感,產生共鳴,在下次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對文學作品中的角色的情感的記憶,從而產生分享的觀念,發(fā)生分享的行為,體驗分享的美好意義。
三、開展親子活動滲透幼兒的分享意識
班級開展豐富多樣的親子活動,可以幫助家長建立主人翁意識,激發(fā)家長積極合作的態(tài)度;讓家長走近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促進親子關系的健康發(fā)展,更能幫助幼兒樹立分享的意識。比如,我班開展的《中秋團圓夜》《悠悠重陽節(jié) ?濃濃祖孫情》《再遇清明節(jié)》等親子活動,在與家長、同伴、老師共同品嘗甜甜的月餅、粘粘的重陽糕、香香的楊柳攤餅的過程中,幼兒先是介紹自己帶來的食品名稱、食品形狀以及食品味道,接著相互交換各自的食品,你分給我一只,我分給你一塊,跟家長也是“你一口、我一口”,這時沒有了爭奪,沒有了哄搶,更沒有“你的、我的”之說,高興之情洋溢在臉上,幼兒和家長都充分體驗到了分享帶來的快樂。
四、交換玩具和故事書滲透幼兒的分享意識
讓大班幼兒理解“關心身邊的人”并不是很困難的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讓幼兒明白“分享”互贏則比較復雜。比如玩玩具,孩子們經常因此引發(fā)激烈的矛盾。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幼兒很難放棄爭奪權。為此,我特意安排“交換玩具”,讓每位小朋友從家中帶一個最心愛的玩具到幼兒園來和大家一起玩。剛開始,有些幼兒還不愿把喜歡的玩具帶來。這時我就組織小朋友坐在一起,讓每位小朋友說說自己的玩具,包括玩具的名稱、玩具的外形以及玩具的玩法,并請帶玩具的幼兒到前面來交換玩。“帶來一件玩具就可以玩幾十件玩具,還得到了獨自玩玩具所得不到的快樂”,后來孩子們都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帶來與大家共享了。同樣,我們還動員小朋友把自己喜歡的故事書、零食帶到幼兒園。一個玩具、一本圖書、一袋零食就可以讓孩子有共同話題,消除彼此間的矛盾,充分體驗分享的快樂。
分享意識的滲透和培養(yǎng)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xù)過程,需要經過長期引導和教育。我們將繼續(xù)探索和嘗試,不斷增強幼兒的分享意識,從而使幼兒的分享行為逐步由被動分享、誘發(fā)分享上升到自發(fā)分享、自覺分享,最終形成穩(wěn)定的分享品質,為其一生良好社會性的發(fā)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