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陽
摘要:本文從語言學的角度,運用語篇分析的理論對格非小說《相遇》進行單位、結構和系統(tǒng)的分析。用語言學的方法解讀小說文本,對語篇內容進行更加細致的描寫分析,更有利于對語篇主旨的把握。
關鍵詞:語篇;單位;結構;系統(tǒng)
一、單位分析
(一)題目分析
對“相”“遇”二字單獨進行分析:
“相”字有兩種讀音:“xiāng”和“xiàng”
相(xiāng):①會意。②互相。③接在動詞之前,表示一方對另一方做的動作、接續(xù)、接替的關系。④親自去看。⑤輔佐輔助。
相(xiàng):①察看。出自《易經(jīng)》。②泛指事物的外貌。③人的外表容貌。④物理、化學性質相同且成分相同的均勻物質聚集態(tài)叫相。⑤官名。⑥幫助主人接待來客的人。⑦佛教術語。又譯為“示相”,指能表現(xiàn)于外,由心識觀察描寫的各種特征。相是對于物質的性質、本體來說的,即指諸法之形象狀態(tài)。
“遇”即“不期而逢”
①碰到,不期而會。②對待,相待。③機會。
對“相遇”詞的分析
“相遇”一詞既可用作名詞,又可用作動詞。
基本概念: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兩個或幾個人相互同時看見對方。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也曾下過一個定義:公共場合人們之間持續(xù)性的相互注意。
在文本中我們認為“相遇”是指:1.英國一直覬覦著西藏;2.各宗教之間一直相互注意;3.各個人物之間的相遇;4.兩個國家之間的相遇;5.不同民族的相遇。
“相遇”可以帶來兩種結果:即沖突和融合(互相吸收)。
(二)主要人物分析
榮赫鵬:英國入侵西藏遠征軍的統(tǒng)領。歷史上英國侵略西藏的上校真名。我們認為采用真實的侵略者姓名是起到提醒讀者銘記歷史的作用。其性格特點是自負、魯莽、不計后果。代表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代表現(xiàn)代文明。
約翰·紐曼:英格蘭基督教傳教士。在歷史上確有一位叫做約翰·亨利·紐曼的英國基督教牛津運動的領袖,后來改信了天主教,體現(xiàn)出宗教上的轉變。但是我們并不確定作者取名是否與其相關。其性格特點是有耐心、謙卑、一絲不茍。代表西方基督教,也是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代表。
扎什倫布寺大住持:西藏寺廟的大住持,精通漢語、英語??审w現(xiàn)出文化之間的融合和互相吸收。其性格特點是彬彬有禮、外表寬厚。主要代表藏傳佛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代表。
何文欽:清朝駐藏官員、欽差大臣。梳長辮,舉止優(yōu)雅,衣著華麗。他主要代表家鄉(xiāng),代表傳統(tǒng)文明。
“文”:①文化之義。②代表儒家。③《說文解字》中,錯畫,交錯而畫之及成文。引申為交錯融合之義。
“欽”:①入侵之義。②代表欽差。③打呵欠的樣子,凡氣不足而后欠欽者,倦而張口貌也??梢隇樗鳛轳v藏官員沒有能力之義。
拉薩代本:經(jīng)清代朝廷認證的西藏官職名。其性格特點是執(zhí)著自信、愛國心切。具有民族特性,代表藏族。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代表。
康巴人:藏民群體,生活在藏東地區(qū)。其性格特點是彪悍好斗,崇拜戰(zhàn)神。代表藏民,也是傳統(tǒng)文明的代表。
二、結構分析
在結構分析中,主要根據(jù)對立互補關系進行人物結構分析。
首先從大體上分成四種對立關系:
(一)外來者和原住民(西藏)之間的對立
外來者:榮赫鵬、約翰·紐曼、何文欽。
同時三個外來者又是互補關系:
原住民:扎什倫布寺大住持、拉薩代本、康巴人。三個原住民也是互補關系:
(二)不同國家之間(中英)、東西方文化之間、現(xiàn)代文明和傳統(tǒng)文明之間、政治(侵略與被侵略)、先進和落后的對立
代表英國(西方文化、現(xiàn)代文明、侵略者、先進):榮赫鵬、約翰·紐曼。兩者形成互補關系:
榮赫鵬 ?約翰·紐曼
代表中國(東方文化、傳統(tǒng)文明、被侵略者、落后):何文欽、扎什倫布寺大住持、拉薩代本、康巴人。
四者形成互補關系:
(三)民族之間的對立
民族之間的對立是漢族和藏族之間的對立。漢族:何文欽
藏族:扎什倫布寺大住持、拉薩代本、康巴人。
代表藏族的三者之間又形成了互補關系:
(四)宗教之間的對立
宗教之間的對立是文中主要出現(xiàn)的三個宗教:基督教、儒教、佛教之間的對立?;浇檀恚杭s翰·紐曼。儒教代表:何文欽。佛教代表:扎什倫布寺大住持。
他們三者之間的對立關系:
對每個人物之間的對立結構進行詳細分析:
1.榮赫 ?鵬 ? ? ? 約翰·紐曼
二者是資本主義和基督教之間的對立,同屬西方。資本主義渴望戰(zhàn)爭和侵略,但基督教的教義中向往和平,所以傳教士約翰·紐曼讓住持綁架榮赫鵬阻止戰(zhàn)爭發(fā)生,體現(xiàn)出資本主義和基督教之間的對立關系。但資本主義又直接制約著基督教,之前在藏區(qū)傳播基督教是為打探消息,為資本主義進行侵略戰(zhàn)爭服務。所以二者同屬西方勢力,也體現(xiàn)出了二者之間的互補關系。所以榮赫鵬和約翰·紐曼之間是對立互補關系。
2.榮赫鵬 ?何文欽
二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同儒家的對立,也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對立。在政治上二者不相容。何文欽想找榮赫鵬談判,但是榮赫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這也體現(xiàn)出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對清政府的蔑視。
3.榮赫 ?鵬 ? ? ? 扎什倫布寺大住持
二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對藏傳佛教的對立。住持為了阻止英軍入侵拉薩,派人綁架刺殺榮赫鵬,體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對立。但在宗教問題上,榮赫鵬對藏傳佛教,對住持并不排斥,而且很感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互補。
4.榮赫 ?鵬 ? ? ? 拉薩代本
二者也是資本主義和儒家的對立,東西方文明和政治上的對立。拉薩代本體現(xiàn)民族性特點,勇敢無畏,堅持讓英軍撤離。但榮赫鵬提出“一切由英國統(tǒng)治”。體現(xiàn)出了二者的對立。
5.榮赫鵬 ?康巴人
二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和藏民的對立,即資本主義和中國的對立,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對立,更加體現(xiàn)出先進與落后的對立??蛋腿宋淦鞯土?、不懂戰(zhàn)術,對榮赫鵬的突襲失敗;而榮赫鵬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現(xiàn)代武器先進。二者存在著明顯的對立。
6.約翰·紐曼 ?何文欽
二者主要是基督教和儒教之間的對立,也是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的對立。約翰·紐曼一直對何文欽有極大的興趣,總是勸他加入基督教。這也代表基督教對東方文明的儒教抱有極大興趣;而何文欽對約翰·紐曼所代表的基督教并不反感,所以他們之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補性。
7.約翰·紐曼 ?扎什倫布寺大住持
二者是基督教和藏傳佛教的對立。住持與約翰·紐曼都互相質疑“佛陀”和“上帝”的存在。住持說“不認為基督教有什么缺陷”,并說耶穌是佛祖的弟子,也就是在說基督教是在佛教的基礎上建立的,這同時體現(xiàn)出了他們的對立和互補。
8.扎什倫布寺大住 ?持 ? ? ? 何文欽
二者是藏傳佛教與儒教之間的對立。整個語篇在總體大背景下所講述的是儒家與佛教的“相遇”。
9.扎什倫布寺大住 ?持 ? ? ? 拉薩代本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佛教與儒教的對立。拉薩代本是在西藏地區(qū)的清政府官員,具有儒家的特點,但同時拉薩代本又屬于藏族,大住持也是藏族。所以二者是對立互補的。
10.扎什倫布寺大住 ?持 ? ? ? 康巴人
二者是藏傳佛教和藏民的對立。康巴人崇尚戰(zhàn)神,不信佛,存在著信仰上的對立。但是他們互相合作,綁架榮赫鵬,擊敗英軍。他們之間也是對立互補關系。
11.何文欽 ?拉薩代本
二者是儒家和藏民代表的對立,也是漢族和藏族的對立。他們同屬清朝官員,都受清政府的管制,互相合作,在文本中拉薩代本是想要保護何文欽的。二者對立互補。
12.何文 ?欽 ? ? ? 康巴人
二者是漢族和藏族之間的對立??蛋腿藶榱藗鬟f消息殺了何文欽。但是他們都屬于中國,目的都是抵抗英軍入侵。所以也是對立互補關系。
三、系統(tǒng)分析
在系統(tǒng)分析中,主要進行人物系統(tǒng)的分析。將文本中所有人物關系進行梳理,構成了語篇人物系統(tǒng)。如圖1:
從整個人物系統(tǒng)上,我們可以看出,基本上每個人物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關系??芩煽偠?、布雷瑟頓、榮赫鵬和約翰·紐曼四人同屬西方資本主義,在系統(tǒng)中也形成了一個小的矩陣。約翰·紐曼同時又受制于資本主義。拉薩代本、住持、康巴人和何文欽四人都是中國人,與資本主義相對抗;何文欽是漢族,其余三者都是藏族。何文欽和拉薩代本同屬儒教,住持是佛教代表,康巴人是普通藏民。在以上系統(tǒng)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四個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儒教四個宗教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在結構中已經(jīng)提及到基督教和儒教、佛教之間的關系,在此不加以贅述。文本中對伊斯蘭教的提及有兩處:一處是榮赫鵬所說的伊斯蘭教也同樣受制于資本主義;另一處是一個伊斯蘭打扮的人給了何文欽一把手槍讓他打死約翰·紐曼,但是槍里并沒有子彈。所以可以認為雖然從表面上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存在對立,但是實質上并沒有威脅。所以四個宗教之間都存在著對立互補關系,它們互相融合,互相吸收。
四、小結
通過上述對《相遇》這一語篇從單位、結構和系統(tǒng)進行的分析,我們從語言學角度對文學文本進行解讀分析??梢钥闯鲞@一語篇,表面上看是戰(zhàn)爭中幾個人物的相遇,而實質上則是文化、宗教、文明的沖突與融合。所以,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語篇進行分析,可以更加細致,更加系統(tǒng)地來解讀文學文本。
參考文獻:
[1]格非.相遇[M].譯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