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偉, 金正印, 陳為軍
病例資料患者,男,55歲,3個月前體檢時發(fā)現(xiàn)右肺占位,無發(fā)熱、胸悶氣短、胸痛、咳嗽咳痰及咯血等癥狀。體檢未見異常。胸部CT檢查:右肺中葉胸膜下類圓形空洞樣結節(jié),周圍見短毛刺、淺分葉征,臨近胸膜內牽拉,病灶空洞呈偏心樣、見壁結節(jié)。病灶大小約2.0 cm×1.8 cm,平掃病灶實性部分CT值約23 HU(圖1)。CT增強示結節(jié)實性部分呈漸進樣強化(圖2),動脈期CT值37 HU約、靜脈期CT值約42 HU、延遲期CT值約54 HU,CT平掃和CT增強峰值相差約31 HU,屬于漸進性明顯強化。手術胸腔鏡下探查示腫物位于右肺中葉,大小約2.0 cm×1.0 cm×1.8 cm,胸腔內無胸水及胸膜結節(jié)性轉移。病理學檢查:右肺中葉低級別黏液表皮樣癌(圖3)。免疫組化:CK7(+)、CK5(+,部分)、P63(+,部分)、TTF-1(-)、NapsinA(-)。
討論黏液表皮樣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多從涎腺組織內的腺體發(fā)生而來,氣管、支氣管也含有類似于涎腺組織腺體的黏液下漿液和黏液腺,因此,MEC 亦可發(fā)生于氣管、支氣管,約占肺原發(fā)性惡性腫瘤0.1%~0.2%[1,2]。鏡下表現(xiàn)為特征性成分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和中間型細胞,多數(shù)為低度惡性。肺支氣管黏液表皮樣癌分中央型和周圍型,絕大部分為中央型,周圍性少見[3]。中央型肺黏液表皮樣癌多呈息肉狀腫塊突入腔內生長,部分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少數(shù)亦呈浸潤性生長,惡性程度較高。周圍型肺黏液表皮樣癌形態(tài)多表現(xiàn)為邊界清晰的類圓形結節(jié)、腫塊,部分有淺分葉。目前對于肺黏液表皮樣癌的報道,影像表現(xiàn)平掃病灶密度接近或等同于肌肉,增強掃描腫瘤多為輕度或明顯強化,這與其病理分化有密切關系[4]。本病例CT表現(xiàn)空洞樣周圍型結節(jié),但定性診斷存在較多疑問,該病灶較小(直徑約2.0 cm),且增強模式為漸進性延遲明顯強化,與部分符合炎性結節(jié)增強模式具有類似點(CT平掃與增強的增加值約30 HU);其次,此結節(jié)常見病理類型的周圍肺癌如鱗癌、小細胞癌等浸潤性生長的基本影像特征(毛刺證、胸膜內牽征、偏心空洞,壁結節(jié)),且增強模式符合周圍型肺癌[5,6]。因此,本病例定性診斷較大困難。同時,本病例表現(xiàn)為空洞樣周圍結節(jié),該征象目前在肺黏液表皮樣的病例還未見詳細報道,究竟其原因可能是病灶以分化成熟的黏液細胞和杯狀細胞為主,分化程度較高、易出現(xiàn)壞死,與支氣管相通,形成了所謂的“空洞”或“空支氣管”征象。
圖1CT平掃示右肺中葉空洞樣結節(jié),邊緣見短毛刺、淺分葉,內見壁結節(jié)。 圖2CT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實性部分明顯強化。 圖3病理鏡下表現(xiàn)腫瘤由黏液細胞,杯狀細胞和中間型細胞組成,細胞分化好,無明顯核分裂像(HE,×200)。
總之,表現(xiàn)為空洞樣周圍型結節(jié)肺黏液表皮樣癌實屬罕見,對于該征象國內未見詳細報道,應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