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李其虎,劉存福,張東明,岳 攀
(1.成都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610106;2.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fā)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51)
黏土(含摻礫土)心墻堆石壩可充分利用當地天然材料填筑,對不同的地質條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施工工藝比較簡便,抗震性能較好[1]。目前國內瀑布溝、糯扎渡、長河壩及在建的兩河口、雙江口等多個電站均采用此類壩型。與其他壩型相比,由于采用土質心墻防滲,施工過程對降水更為敏感。降雨對施工的影響主要包括:長時間降雨導致心墻土料含水率超出設計要求,因此開采、運輸、碾壓各環(huán)節(jié)均無法施工;對于間歇降雨,如果兩次降雨時間間隔較短,土體尚未晾曬至合適的含水率,也無法繼續(xù)施工。只有當降雨間歇期足夠且有晴天出現,土體含水率滿足設計要求時,才能繼續(xù)施工。
為保證心墻施工質量,一般情況下避免在雨季進行土料施工,或選擇粘附力較弱、對含水率敏感性低的土料以適應雨季施工[2]。傳統(tǒng)方法施工精細化程度不高,而且由于長時間間斷施工導致設備及人員閑置,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高。同時,因電站建設多位于山區(qū),氣象預報準確率較低,突發(fā)性局地降水影響心墻施工質量,心墻土料降水飽和后不得不采取挖除棄料的方式,影響施工進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建立了基于多普勒雷達的降雨預報體系,提出了適用于礫石土心墻的降水—蒸發(fā)模型,形成了大壩心墻雨季施工精細化管控措施,并應用在兩河口水電站心墻雨季施工中,獲得顯著成效。
多普勒天氣雷達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多普勒效應,測定發(fā)射波與回波之間的頻率差,從而探測出降水粒子的相關信息,并在一定條件下反演出大氣風場、氣流垂直速度等,進而快速分析出中小尺度天氣系統(tǒng)的實時降雨情況及發(fā)展趨勢。
目前,氣象雷達技術已經應用在水文預報、防洪減災、農業(yè)灌溉等領域[3- 6],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高原山地天氣系統(tǒng)中,對于塊狀小回波(尺度一般<10 km),當回波強度≥20 dBZ時,即可能出現降水天氣;當塊狀云團發(fā)展為面積較大的降水云團時,除了對回波中心區(qū)域進行預報外,還要注意回波值較小區(qū)域的降水情況及發(fā)展趨勢。氣象雷達回波見圖1。
圖1 多普勒雷達回波
降雨時長Ta根據現場氣象雷達測定的雷達回波云圖和風場特征圖判定,較長時間尺度時參考AccuWeather預報軟件預報的降雨時長進行修正。多普勒雷達預報系統(tǒng)每6 min繪制一次回波云圖和風場特征圖,可較準確預報降雨時長,但由于高原山區(qū)雨季易出現強對流天氣,應密切關注云圖變化趨勢。
對于降雨的判定還需結合山區(qū)的特殊地形條件綜合考慮,特別是在塊狀云團的回波強度≤20 dBZ,云層高度<4 000 m時,也有可能形成地形雨。根據研究經驗及2017年雨季降雨信息統(tǒng)計[7],在兩河口施工區(qū)域,降雨強度Ir與多普勒雷達反射回波值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雷達回波值與降雨強度對應關系
綜合上述因素,可以得出降雨量預報模型
(1)
式中,D為預報時段內累計降雨量;T為預報降雨小時數,取整數值;由于每6 min更新一次回波云圖,Δt=0.1 h;Ir為回波值對應的降雨強度。
為檢驗降雨預報模型的有效性,選取2017年7月的10場降雨進行預報,對比結果見表2。預報數據與實測降雨數據對比結果表明,預報誤差在-27.78%~17.39%之間,預報數據與實測數據的相關系數為99.5%,而且對影響現場施工的降雨量(2 mm以上)預報更為準確,表明模型對土石壩施工現場的降雨預報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土料水分蒸發(fā)是土體和大氣之間物質能量交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實現土料表層熱量與水分平衡的重要途徑。通過2016年~2017年對現場氣象站實測數據、日照時間及礫石土蒸發(fā)量數據分析,發(fā)現在單日內,礫石土蒸發(fā)量與填筑面氣溫、風速及日照時長呈相關關系,特別是與每日氣溫積溫相關性較好。盡管日照和風速也有一定影響,但根據現場長期跟蹤實測情況看,由于礫石土心墻填筑區(qū)域位于河谷低洼區(qū)域,風速和日照強度變化較小,可以按常數考慮。
表2 預報降雨量與實測值對比
土體蒸發(fā)模型研究需要分析典型日氣溫變化過程曲線,本文采用高斯函數進行擬合,可以較為準確地模擬日氣溫隨時間的升降變化過程,該函數可以表示為
(2)
式中,y0為日最低氣溫;A為常數;σ為標準差;tc為最高氣溫對應的時間。
按時間積分可以得出該時段內積溫,即
(3)
同時,本文采用溫度蒸發(fā)模型[8- 9],可以近似判定每日蒸發(fā)量E與積溫呈線性相關關系,即
E=kf(x)
(4)
式中,k為常數,mm/(℃·h),有日照條件下k取1.2 mm/(℃·h),陰天條件下取1 mm/(℃·h)。
綜合考慮降雨、蒸發(fā)及土壤含水率受降雨的影響,可以得出復工窗口期W
(5)
式中,Wa為預報的兩次降雨間隔時間,h;Wb為達到設計含水率時所需翻曬時間,h;E0為達到設計含水率時蒸發(fā)損失量,mm;G為施工一個工序所需的時間,h,如兩河口心墻碾壓取值3 h,土料攤鋪取值4 h。
根據現場施工統(tǒng)計,采取表面快速壓光及起坡排水的土體經歷降雨過程后,土體含水量波動主要集中在表層5 cm深度范圍內,土體表層含水率增加范圍在2%~4%,含水率波動對大壩心墻復工的影響較小,可以作為常數考慮,其在固定條件下所需的蒸發(fā)量損失E0也是一定的,因此可以計算出Wb。由式(5)判斷,W>0,可以施工;反之則暫停施工,繼續(xù)加密觀測,等待窗口期出現。
DL/T5397—2007《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guī)范》[10]規(guī)定,“礫石土日降雨量<5.0 mm可以繼續(xù)施工;日降雨量達到5.0~10 mm時停工0.5 d;日降雨量達到10~30 mm時停工1 d;日降雨量≥30 mm時停工2 d?!?/p>
傳統(tǒng)施工對降雨及蒸發(fā)多采用經驗性預報方法,預報準確率不高,造成施工精細化程度不高,而且由于長時間間斷施工導致設備及人員閑置,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高;同時由于兩河口水電站心墻土料黏粒含量較高,對降水的敏感程度更高,現場降雨量≥2 mm時,即無法施工。表3對比了糯扎渡、長河壩、兩河口水電站雨季施工標準。如果采取常規(guī)的措施,則心墻在雨季降雨集中季節(jié)必須暫停施工,進度將遠遠滯后工期要求。為確保兩河口大壩心墻的填筑進度滿足要求,需要根據降雨-蒸發(fā)規(guī)律,制訂更為精細的雨季施工措施。
表3 部分土石壩土料顆粒對比分析及雨季施工標準
為加強對天氣形勢的總體把控,雨季施工可結合中長尺度預報,提前制訂雨季施工措施,安排作業(yè)資源,并將心墻按照1%坡比(向上游側)放坡處理。
短時降雨會導致心墻碾壓無法順利實施,因此該預報模型需要提前1~2 h準確預報是否有降雨以及降雨時長。如果預報有降雨,且降雨歷時較長,累計降雨量將超過2 mm,則心墻立即停工,并對心墻作業(yè)面采取平碾光面處理。如預報有降雨,但降雨歷時較短且累計降雨量不超過2 mm,則心墻繼續(xù)施工,并加密多普勒雷達預報發(fā)布頻次。
為提高施工效率,解決雨后復工準備及施工窗口期問題,該模型需要準確判定兩次降雨之間的間歇期。同時需要判定,在間歇期內的土體經機械翻曬及自然蒸發(fā),含水率降至設計要求含水率范圍時,是否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一個工序的施工。
基于上述考慮,本文建立了基于降雨-蒸發(fā)預報模型的雨季施工循環(huán)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降雨-蒸發(fā)預報模型的雨季施工循環(huán)模型
2017年,兩河口水電站大壩心墻在5月~9月累計降雨567 mm,降雨總量及分布與多年平均水平一致。在應用降雨-蒸發(fā)預報模型并采取精細化施工措施后,雨前防護及雨后復工有序開展,5月~9月心墻填筑強度累計達到21.92萬m3,超過投標計劃(12.36萬m3),表明降雨-蒸發(fā)模型能夠指導現場施工,降低了降雨對施工的不利影響。2017年大壩心墻雨季填筑強度對比如圖3所示。
圖3 2017年大壩心墻雨季填筑強度對比
面對雨季施工降雨預報準確率低、土料對降雨敏感性強、施工組織復雜等難題,提出了基于多普勒雷達的土石壩施工區(qū)降水-蒸發(fā)預報模型,可以定量分析雨季有效施工時間,并建立精細化的雨季施工體系。實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對壩址區(qū)小區(qū)域的降雨預判準確率高,能夠指導現場充分利用窗口期開展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雨季停工及人員設備長時間閑置等情況的出現,確保了雨季填筑強度滿足工期要求,為堆石壩土質心墻雨季施工提供了可借鑒的降雨-蒸發(fā)預報模型與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