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反腐敗作為一項重要精神在全國上下被貫徹開來。隨著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九)頒布以及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兩高司法解釋)出臺,僅僅適用于貪污罪、受賄罪的“不得減刑、假釋”制度成為學術與公眾的關注焦點。雖然刑九與兩高司法解釋對該制度的適用條件先后做了相應規(guī)定,但是在實務中仍存在具體適用規(guī)則不明確之弊病。因此,本文從理論和實務兩個角度對“不得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進行探究。
關鍵詞:減刑;假釋;適用條件;貪污賄賂
一、“不得減刑、假釋”制度之概述
“貪污賄賂類犯罪,即國家工作人員通過對職務上便利條件的利用,從而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是繼人身、財產類犯罪后的又一種重要犯罪類型。該類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的法益侵害性——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廉潔性。刑九頒布前,1997年《刑法》在貪污罪與受賄罪上采取“明確數(shù)額”定罪標準(計贓論罪)。一些案件雖然犯罪金額相差不大,但由于情節(jié)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量刑。
當時貪污罪與受賄罪定罪量刑標準為“貪賄同一”,將五千、五萬、十萬設為分界線分為四個檔次。主要采取自由刑為主生命刑和財產刑為輔的刑罰原則,其中主刑高至死刑。根據(jù)刑法罪刑相適應原則,對于最為嚴重的犯罪就理應被適用最嚴重的刑罰(死刑)。貪賄犯罪作為身份犯,其危害性低于暴力性犯罪。一方面,由于國際上“保障人權,廢除死刑”思想浪潮的強烈,許多學者認為貪賄犯罪中死刑設置并不適當;另一方面,“將普通犯罪與職務腐敗犯罪作比較后可以得出:后者的減刑、假釋比例遠遠高于前者;加之中國在押犯人數(shù)龐大,每年約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罪犯會獲得減刑;但這一比例在職務腐敗類犯罪中,遠遠低于該類罪犯所占的百分之七十”。由此可知對于一些重特大貪賄分子,被判處死緩后,也常常會出現(xiàn)“前面判,后門出”的情況,種種原因使“不得減刑、假釋”制度在刑九應運而生。而刑九的出臺,其中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反腐政策。因此,“不得減刑、假釋”制度,它提出的初衷便是為了實現(xiàn)罪、責、刑相適應,從而加大對貪污罪、受賄罪行為人的懲罰力度。有學者認為,該制度起到了“慎用死刑”的試驗田作用,貪污罪與受賄罪僅是一個試點,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將該制度推向各個死刑犯罪,真正起到廢除死刑的作用。
綜上可知,“不得減刑、假釋”制度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我國在結合我國國情并借鑒西方“終身監(jiān)禁刑”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刑罰執(zhí)行措施。它不僅具有淵遠的發(fā)展脈絡,而且還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因此接下來筆者將對“不得減刑、假釋”制度的理論基礎進行闡述。
二、“不得減刑、假釋”制度的理論基礎
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四款所言的“不得減刑、假釋”則屬于絕對的終身刑,是對犯罪人關押于監(jiān)獄之中并終身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制度。我國“不得減刑、假釋”制度和西方許多國家的“終身監(jiān)禁”雖然在字面含義上相似,但究其實質便知二者存在根本的區(qū)別(在西方是刑種,在我國不是刑種)。該制度出臺的同時官方即對其給予定性,但許多學者仍對該制度性質頗有爭議。主要存在三種學說:死刑替代措施說、死緩法律后果說、限制減刑假釋措施說,下面筆者將對這三種主要學說進行簡要闡述。
第一,死刑替代措施說認為,“不得減刑、假釋”立法目的系替代死刑,而非限制減刑、假釋,不存在以此限制逃避刑期的目的。有些學者就持此觀點,筆者將這些學者的理由主要概括為兩點:①廢除死刑的民眾輿論阻撓和人權保障矛盾沖突之產物。②“不得減刑、假釋”制度的威懾力不亞于死刑甚至還高于死刑,故其可以被作為替代死刑的理想措施。筆者認為,盡管該制度設立初衷是限制死刑,實現(xiàn)罪刑相適應,但其并非死刑替代措施。替代即以甲換乙,反觀貪污與受賄罪的法條可知,二罪的量刑中仍有死刑存在,故這是該制度作用之體現(xiàn),而非對該制度性質的正確認識。
第二,死緩法律后果說認為,“不得減刑、假釋”是死緩的一種法律后果。它將原來的三種死緩執(zhí)行結果(死刑立即執(zhí)行、死緩減為無期徒刑、死緩減為有期徒刑)變?yōu)樗姆N死緩執(zhí)行結果(上述三種在加上死緩減為無期徒刑+不得減刑假釋)。筆者認為,該制度適用必須在死緩減為無期時同時附加此條件,死緩并非最終刑罰結果,它更多的起到了過渡性作用,因為最終刑罰結果是據(jù)犯罪人在兩年考驗期內的具體表現(xiàn)而定。而對“不得減刑、假釋”的適用關鍵在于死緩兩年考驗期后減為無期徒刑,該制度主要依附于死緩減為無期徒刑的結果而非死緩,故而筆者認為此種觀點也不妥當。
第三,限制減刑假釋措施說認為,該制度實質系一種限制減刑假釋的刑罰執(zhí)行措施。筆者認為,該制度適用對象是被判死緩的貪污罪、受賄罪的犯罪分子,加之它位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三百八十六條,在總則中并未出現(xiàn)。因此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它的規(guī)制對象——重特大貪污罪、受賄罪犯罪分子。綜上可知,二者適用對象并不相同。故而該制度可以與限制減刑假釋措施予以區(qū)別,因為其不具備普適性。因此筆者認為該種說法并不妥當。
綜上可知,各種觀點均有弊病,筆者更傾向于官方定性——刑罰執(zhí)行措施。筆者認為,“不得減刑、假釋”是貪污罪、受賄罪犯罪分子死緩減為無期中的無期徒刑的執(zhí)行措施。因為它的適用范圍較小,故而筆者在官方定性上給予了限定性詞語,使其表述更加準確。
三、“不得減刑、假釋”適用條件之探究
(一)“不得減刑、假釋”制度的適用前提
1.“不得減刑、假釋”制度適用大前提之探討
“不得減刑、假釋”位于《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四款,由此看出它僅針對分則的特定罪名:貪污罪與受賄罪。第一:它必須滿足貪污罪或受賄罪的構成要件。貪污罪與受賄罪的犯罪主體均為國家工作人員,侵犯的法益為國家工作人員的不可收買性與廉潔性,二者行為方式并不相同。第二:貪污罪、受賄罪犯罪分子必須被判處死緩。依據(jù)《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之規(guī)定,對于其中的“特別巨大或特別嚴重”才對應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因此對于特別巨大及特別嚴重情節(jié),2016年出臺的兩高司法解釋中已經有了較為確切的規(guī)定。兩高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數(shù)額>=300萬,或者數(shù)額在150萬-300萬之間+符合貪污罪六種、受賄罪九種的犯罪情節(jié)。第三: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后被減為無期徒刑。一般來講行為人被判死緩后的結果會有三種,只有當行為人在死緩兩年的考驗期內不存在惡劣的故意犯罪或者重大立功情節(jié)的才會被減為無期。所以兩年的緩刑考驗期對行為人的刑罰執(zhí)行結果在此處顯得至關重要。綜上可知,貪污罪、受賄罪的犯罪分子在適用“不得減刑、假釋”制度時需要存在三個大前提。
2.“彈性量刑情節(jié)”適用問題探討
根據(jù)2016年4月18日兩高司法解釋中的第一條,貪污罪、受賄罪入刑時增加了“情節(jié)+數(shù)額”定罪的新規(guī),該解釋的出臺一定程度上規(guī)制了實務中不一的操作。趙秉志教授將司法解釋中所規(guī)定的情節(jié)稱之為“彈性量刑情節(jié)”。上文已述該制度存在三個適用前提,在此應對第二個前提進行探討,探討重點應為:“彈性量刑情節(jié)”的適用問題。
兜底性條款可減輕法律滯后性的弊端,使其一定程度上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使法律被更好的運用。兩高司法解釋也不例外,在第一條第一款第(六)項“造成惡劣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便起到了此作用。在理解這款兜底性規(guī)定時,應與列舉式在嚴重性上做相當解釋,比如行為人導致本級或其下屬領導班子風氣的惡劣等無形損害后果等。該條文一定程度上避免滯后性弊端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標準不統(tǒng)一,法官自由裁量權增大并可能濫用”之現(xiàn)象。尤其對于重特大貪賄分子,法官判案時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法官很有可能在不滿足列舉式情節(jié)的情況下,為了順應民意而濫用自由裁量權,將其歸入“造成惡劣影響或其他嚴重后果”的情形內。這可能導致法官做出對行為人不公正的判決。筆者認為針對兜底性條款:①我們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鑒已經生效的判決,從各個案例中尋求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標準;②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高院可以出臺內部指導意見,針對各地不同的發(fā)展情況為制訂相應的解決辦法。
(二)“不得減刑、假釋”制度適用界點之實務探討
此處挑選白某某(2.47億)、魏某某(2.1億)、于某某(3.06億)三人案例:白某某以不合法手段出賣地方的礦產、土地以謀取利益;魏某某利用職務便利,對煤炭項目審核、專家評審及煤炭企業(yè)承攬工程等事項上謀取利益;于某某利用其作為黑煤負責人之便利,對采購價格及數(shù)量向供貨商讓利,以收取相應利益。原審法院對于三人給予的裁判理由均大致相同:本應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罪犯,但由于慎用死刑的大勢所趨,加之相關認罪態(tài)度,導致被判死緩。三人的犯罪情形和涉案金額各不相同,但法院綜合考慮其犯罪情形卻對三人做出了適用“不得減刑、假釋”的量刑。因此,犯罪情形才是重要劃分依據(jù),而“犯罪情節(jié)等因素”更多則是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適用,在適用“不得減刑、假釋”制度時,我們應從當?shù)氐木唧w情況出發(fā)加以評價,不能將其割裂開來,辯證、歷史、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故而筆者認為,應當綜合各個行為人的犯罪情節(jié)和數(shù)額來決定是否適用死緩;并在綜合考慮“犯罪情節(jié)等因素”的前提下適用“不得減刑、假釋”。一切均需本著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行使自由裁量權,切不可盲目、武斷、任意。
四、結語
貪污罪與受賄罪作為重要的職務類犯罪,在如今嚴懲貪賄犯罪的情勢下,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僅適用于兩罪的“不得減刑、假釋”制度,更是一度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一直以來,該制度的適用條件并未處于一個清晰明確的狀態(tài)。因此,雖然“不得減刑、假釋”制度在實務適用方面確實存在一些不良現(xiàn)象。但是我們應當正視該問題,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下對法律、司法解釋進行合理解釋并使之得到合理運用,從而使得該制度可以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人民。我們希望法官在針對貪污罪、受賄罪犯罪分子時可以時刻秉持內心之公正,正確把握量刑情節(jié)、合理運用自由裁量權,使得每一個行為人得到與其行為相應的懲罰。
參考文獻:
[1]黃明儒 項婷婷.論《刑法修正案(九)》終身監(jiān)禁的性質[J].湘潭大學學報,2016(9):15
[2]舒煒.貪官服刑那些事[J].廉政瞭望,2012(11)
[3]黃永維 袁登明.《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終身監(jiān)禁研究[J].法學論壇,2016(3):35-41
[4]張明楷.死刑的廢止不需要終身刑替代[J].法學研究,2008(2):86
[5]劉憲權.貪污賄賂犯罪最新定罪量刑標準體系化評析[J].法學,2016(5):83
[6]陳興良.貪污賄賂司法解釋:刑法教義學的闡釋[J].法學,2016(5):71
[7]趙秉志.論中國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廢止[J].政法論壇,2005(1):97
[8]黃子耘.受賄罪刑罰的缺陷問題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3(7)上:80
[9]趙秉志.貪污受賄犯罪定罪量刑標準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5(1):28
[10] 趙赤.《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終身監(jiān)禁制度探析[J].凈月學刊,2016(5):63
[1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第5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年7月:1044
[12]嚴玉婷.終身監(jiān)禁制度的探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5):7
作者簡介:
鄭涵(1995),女,漢族,寧夏青銅峽市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刑法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