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韓國連續(xù)劇《女人天下》的觀眾也許會注意到,在劇中,后妃們所穿長裙之下都襯有環(huán)形裙撐。其實,在當時的朝鮮,裙撐的使用不限于貴族女性,對有身份的男性一樣重要。
值得一談的是,在明代,這一風氣從朝鮮流行到了中國,一度十分風靡,明人筆記如《 菽園雜記》《寓圃筆記》《穀山筆麈》等都有很清楚的記載。
明朝中期,一度時興用馬尾編成的長裙,叫作“發(fā)裙”,由于馬尾比較硬,所以這種裙子硬撅撅的,就像一把撐張開來的傘。穿著方法則是把它系在腰間,外面再穿襯衣及外袍——此乃男性使用裙撐的方法,若換為女性,當然是于“發(fā)裙”之外再罩常裙。于是,穿衣人的服飾自腰部以下都被傘形的馬尾裙襯托起來,自然下半身的造型也就像一把圓傘。說起裙撐,大家多半會以為,這是歐洲 18、19世紀貴婦才會用到的東西??墒牵诿鞒?,這玩意還真在中國時髦過呢。那時,瘦子甚至會在腰里一層套一層地系上兩三條裙撐。嗚,這也是19世紀中葉歐洲的貴婦小姐們一度愛干的事情啊。大家都記得影片《亂世佳人》里郝思嘉先系好裙撐再套上連衣長裙的經(jīng)典場面吧?哈,明朝人穿衣服的方式一度差不多也是那樣。
這與我們對明人的既有印象可真是有點距離哦。好在據(jù)說,江南士大夫對馬尾裙撐絕對鄙夷,明代雅文化的愛好者們多少可以松口氣吧。但在政治中心北京卻是另一番景象,陸容《菽園雜記》介紹得很是詳細:
馬尾裙始于朝鮮國,流入京師,京師人買服之,未有能織者。初服者惟富商、貴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師始有織賣者,于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臣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體虛奢,取觀美耳。閣老萬公安冬夏不脫;宗伯周公洪謨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駙馬至有以弓弦貫其齊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
馬尾裙這種東西壓根兒就是從朝鮮傳到北京的,最初,北京都沒人會編制這種服飾,只好純靠進口。像任何流行一樣,該風氣由闊佬、花花公子和娛樂業(yè)人士首先倡導起來。接著,武將們也跟風,大約是覺得袍襟圓張會讓他們的形象更雄武吧。需求創(chuàng)造了市場,于是很快就有人在北京制造和銷售這種新鮮玩意了,而供給的增加進一步刺激了需求,大家都趕時髦穿起了裙撐。到了成化 (1465—1487)末年,紫禁城內外,滿眼都是下半部圓鼓如傘的文武大臣啊。身為內閣大學士的萬安一年四季不管冷熱都是裙撐不離腰;官至禮部尚書的周洪謨則喜歡重疊地系上兩層裙,以便蓬張效果更其明顯;年輕貴族們還在馬尾裙內繃上弓弦,以使其外形整齊(大約與歐洲貴婦裙撐上的鯨骨環(huán)異曲同工)。
不過,這一時尚到底顯得太怪異,于是,流行時間不長,到弘治初年,官方就將其視為兆示不祥的奇裝異服而著手加以禁止。
(摘自2018年10月22日《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