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鵬 姜明助
新聞講究真實、準確、客觀,要求用事實來說話。直接引語是對事件的直接描述。適當在文中使用幾句引語,可以讓讀者感受現(xiàn)場的氣氛,使新聞稿件或文章更加生動、真實和有力,充滿濃郁的“鮮味”。作為新聞記者,要善于正確使用并靈活運用直接引語來描述現(xiàn)場、報道事件的真相,這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技巧和重要方法。
文章的引語可以分為三類: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和部分引語。直接引語是對事件的直接描述,文中一般用引號標注出來,強調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中立的立場。在三種引語中,個人感覺最有價值的就是直接引語了。杰克海敦是美國一位十分著名的新聞作家,他曾經說過:“引上幾句話能使稿件生動活潑,就能使稿件‘動起來?!庇纱丝梢?,運用一些直接引語,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實、有感情,從而抓住讀者的眼球,讓新聞增色不少。
作為電視記者,新聞稿件的直接引語一般用同期聲表現(xiàn)出來。而如今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要求每個記者轉型成為全媒體記者,需要不斷豐富寫作手法和方式,將電視稿件加工改造成為符合各媒體平臺刊發(fā)的網絡稿件形式,如何使用直接引語,值得我們學習和探究。
直接引語主要有如下作用:
一是可以增強現(xiàn)場感,讓讀者身臨其境。
“引語是一則消息或特寫的靈魂,它們能讓無趣的故事變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變得更有趣?!蓖ㄟ^引用當事人的語言可以真實還原和重現(xiàn)現(xiàn)場的細節(jié),可以讓讀者直接聽到當事人的聲音,使人有身臨現(xiàn)場的感覺,有助于克服新聞寫作中容易出現(xiàn)的單調乏味和概念化,從而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強報道的可信度。
二是有助于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增強信息的權威性。
法國作家蒙田說:“我引用別人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一般來說,讀者可能會懷疑一般直接描述或間接引語的真實性,但是對于直接引語則深信不移。因為直接引語是新聞現(xiàn)場原原本本、真實的記敘表達,作者的引用必須做到準確無誤。使用直接引語,可以讓讀者感覺并認為所報道的事情涉及到具體鮮活的個人,這些人的確有話要說、有故事可講,這比作者用直接敘述效果更好。
三是能展示人物的個性和特點,深化文章主題。有經驗的記者在報道新聞時,往往引用一兩句直接引語來展示和描述人物的行為、語言、心理活動和人物特點。
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不僅要發(fā)表個人觀點,也要學會借用他人有特點、能彰顯個性的語言來客觀、公正地表達觀點,而不是奪走別人說話的權利。如何恰當、準確地使用直接引語,應該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必須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如何正確使用直接引語?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使用直接引語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忠實于新聞人物的原話。要做到真實、準確,切不可斷章取義,任意修改,甚至歪曲當事人的本意。有些記者為了刻意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果,在引用人物對象的言語時,把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地方“挑”出來,隨意剪接和拼湊,脫離當時的語境,甚至篡改采訪對象的話。這不僅是對采訪對象的不尊重,更是對社會極不負責的表現(xiàn)。
二是使用直接引語必須同時交代清楚出處和來源。有些報道中經常出現(xiàn)“有關負責人表示”“不少市民說”“某專家認為”等字眼。這些含糊化的表達和沒有出處新聞來源,并不是真的在引述采訪對象的話,而往往就是記者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其權威性和可信度就會讓人打上個大的問號。因此,為了提高直接引語的可信程度,在直接引述新聞當事人的言語時,作者必須清楚地交代新聞來源,寫明白采訪對象的職務和姓名。
三是直接引語要與說話者的身份、職業(yè)等相一致。例如,政治家可以對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發(fā)表評論,但是卻對表演、電影拍攝、家庭教育等問題發(fā)表言論,即使是正確的,也不具有說服力。同樣,教育專家和學者可以對家庭教育、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等問題發(fā)表評論,但他們對醫(yī)療衛(wèi)生,或者是政治軍事分析就沒有發(fā)言權了。因此,記者在使用直接引語時,人物話語必須要有差異,要符合自已的身份和擅長的領域才有說服力。
四是直接引語不是越多越好,必須簡煉有力,能突出主題。簡短犀利的言語以及新聞人物對事件的總結概括,更能加深讀者對新聞報道的理解,深化新聞主旨。所以,直接引語最好引用新聞人物原話中最精彩、最能表達人物思想的話語,而不是多多益善。
所以,只有寫出得當、精彩的直接引語,我們的新聞文才就會得到明顯改進,我們的新聞報道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豐滿、更加生動、更加可讀、更加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