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芙蓉 李一諾 王璐瑤
摘要:航拍作為一種高空俯視拍攝的技巧,憑借其全新的視覺體驗、敘事表達在電影、新聞、紀錄片等領域得到了豐富的運用。本文從航拍的歷史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其現(xiàn)狀的研究,展望其未來發(fā)展趨勢,這背后是航拍的魅力以及航拍器技術與方法的不斷革新。
關鍵詞:無人機;航拍技術;上帝視角
一、航拍發(fā)展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航拍是由法國著名攝影師納達爾完成的,1858年12月的一天,他在熱氣球上用老式的濕版照相機進行攝影,并且花了20分鐘在吊籃的暗室里完成了從涂制到拍攝到?jīng)_洗的過程。這一創(chuàng)舉第一次向人類展示了上帝視角。
除了熱氣球,渴望上帝視角的航拍愛好者還嘗試過多種平臺。1882年,英國氣象學家阿奇博爾博利用一長串風箏升空,把相機綁在最下面的風箏上進行拍攝;1897年,瑞典發(fā)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拍攝了第一幅以火箭作為搭載平臺的航拍作品;1903年,朱利葉斯·紐布蘭納爾設計了一種極小的、可固定在鴿子胸間的相機,相機每30秒自動曝光一次,以此進行航拍。
進入到二十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推動了技術快速發(fā)展,飛機的發(fā)明呼喚著無人機的出現(xiàn)。1914年英國將軍卡德爾和皮切爾率先提出了無人機的想法,1916年9月12日,世界上出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人飛機,并在美國成功試飛。二戰(zhàn)之后,無人機仍然活躍在軍事領域。
真正把無人機運用于影像領域還要歸功于資金充足的電影產業(yè)。在好萊塢早期的一些片場,導演進行航拍主要使用直升機加載昂貴的Spacecam專業(yè)航拍系統(tǒng)。Spacecam的原理是利用三軸陀螺儀來實現(xiàn)相機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能做到長焦距鏡頭下拍攝的穩(wěn)定。后來,隨著無人機平臺的不斷更新迭代和電影攝像機的輕量一體化,加上直升機加Spacecam的成本較為高昂,越來越多的劇組使用了多旋翼無人機和模仿Spacecam的陀螺儀穩(wěn)定器來帶電影機們沖上云霄[1]。由此,電影產業(yè)把無人機從軍事層面拉到民間,航拍影像步入大眾視野。
航拍的真正大熱要歸功于航拍器技術改革,工業(yè)制造成本不斷下降,航拍方才走入尋常百姓家。在早期,GoPro、GH4、A7一類的微單和單反相機在航拍無人機中唱著主角,無人機廠商和相機廠商雖然密不可分卻又分工明確。后來,大疆精靈2vision的出現(xiàn)引領了無人機航拍器的一體化趨勢,將航拍的攝影和平臺兩者結合,使用一套操作系統(tǒng)對兩者同時進行操作,甚至能夠和移動端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提高了操作效率,簡化了操作過程。
從冒著生命危險在熱氣球上進行拍攝、到無人機搭載昂貴電影攝像機、再到消費級無人機航拍器的普及,航拍走過百年歷史,使人類獲得了新的審視周遭世界的視角。
二、航拍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上世紀末,海德格爾曾有一個著名的表述:“從本質上看來,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盵2]這就是所謂的“世界圖像時代”,在今天看來,世界的“圖像化”尤為突出,視覺性已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因素。在此背景之下,航拍以其全新的視覺體驗、敘事表達、審美關照被廣泛應用于紀錄片、新聞、電影之中,給觀眾以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
縱觀如今的影像世界,在紀錄片領域,前有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后有如今大火的《航拍中國》系列,還有《地球》、《家園》等佳作,航拍紀錄片以陌生化的視角、廣闊的視野、精致的構圖為人們稱道。在新聞領域,2016年新京報記者陳杰的航拍作品《天津爆炸》獲荷賽獎一般類新聞攝影作品三等獎,作品上帝視角表達了爆炸后現(xiàn)場的慘烈,一張圖片就概括了當時發(fā)生爆炸的破壞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畫面,是日常視角不能企及的。至于電影,不論是票房超高的電影《戰(zhàn)狼2》還是大制作的《影》,都采用了航拍技術,為觀眾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視覺盛宴。
其實早在1935年,在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執(zhí)導的《意志的勝利》一片中,便有著從空中拍攝云層以及俯拍紐倫堡城的場景。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不論是在電影電視還是紀錄片之中,航拍都只是以片段形式出現(xiàn),對于內容整體只是起輔助作用,因為技術限制,航拍影像往往影像質量較差、表達方式較為單一,航拍素材很難大規(guī)模使用。直到近十幾年,無人機航拍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畫質提升到4K、無人機起降方便、可以在空中執(zhí)行前飛、倒退、懸停、垂直飛行等特殊任務,因此航拍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玩法”,影像內容也更加豐富。
然而,正像比爾·尼科爾斯在《紀錄片導論》中所說的那樣:“每一種電影的‘聲音都有自己的風格或者‘紋理,具有簽名或指紋般的功能,成為影片的識別標志”、“‘作者論電影批評理論適合探討個性化的‘聲音,而‘類型論則適合研究具有普遍性的‘聲音?!盵3]當我們把航拍紀錄片視為一種獨特的紀錄片類型時,我們就能從這一類影片中抽象出其中的一般性規(guī)則。不管是《遷徙的鳥》,還是后來的《鳥瞰》系列、《飛越》系列,其展示的大都是一種氣勢壯闊、色彩或者光影變化較大的景觀,敘事時也大都采用全景化敘事,由解說詞來完成整個事件的敘述??v觀中外航拍紀錄片,內容多大同小異,而因為能耗等方面的技術限制,航拍所獲取的素材通常比較零散,很難圍繞一個主題建立線性邏輯,因此航拍影像本身敘事能力較弱。因此,如何避免航拍內容的同質化、提高其敘事能力是促進航拍發(fā)展的重點。
三、關于航拍發(fā)展趨勢的探討
如何才能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呢?本文將從相關技術和拍攝手法兩個層面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從技術角度看,能耗和智能化將是無人機航拍器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導演張藝謀曾在一次采訪中說的一段話能很好地概括這一趨勢:“現(xiàn)在拍東西,大量的人力物力、移動器材,可能再過五年或者不到十年,什么都沒有了,每個劇組只有無人機。等無人機解決了能源問題,能隨便懸停八個小時、十二個小時,……電腦編程全部做好,無人機跟著演員走位,絲毫不差。焦點自動跟,準確至極。”而能耗問題的解決也將促進航拍影像的敘事能力,當所拍鏡頭不再零碎時,其結構性敘事也將成為可能。
另外,隨著視覺技術的進步,人的視覺在不斷地延伸,可視性要求與視覺快感欲望不斷攀升[5],因此要求著無人機航拍不斷地向著更高的清晰度進發(fā),8K的分辨率同人的肉眼相當,由此帶來電視畫質和觀感的質的飛躍,8K也因此成為超高清影像發(fā)展的終極目標,而4K只是實現(xiàn)8K這一終極目標之前的過渡[6]。5G網(wǎng)絡時代已經(jīng)到來,更快的傳播速度意味著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傳輸更多數(shù)據(jù),更清晰的視覺感受仍將是無人機航拍器研發(fā)的一個重點。
從拍攝手法上來說,如何降低航拍同質化仍困擾著許多創(chuàng)作者,實際上,如果創(chuàng)作者跳出“風光大片”這一藩籬,意識到航拍除了飛上高空呈現(xiàn)高大上的上帝視角之外,也能玩出許多花樣,比如一鏡到底、比如高低空拍攝增強鏡頭運動的速度感等,發(fā)揮其在立體空間自由靈活的優(yōu)勢,就可以產出更多獨具創(chuàng)意的內容。
蘇聯(lián)紀錄片導演吉加·維爾托夫把攝影機視為比人眼更完美的“電影眼睛”,航拍器作為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上帝之眼,尚處于發(fā)展初期??v觀航拍發(fā)展的百年歷史,由前百余年的停滯不前,到近十幾年的快速發(fā)展,可見其對于技術的依賴。各大無人機航拍器研究機構和廠商在促進平臺相機一體化的同時,提高無人機航拍器的續(xù)航能力和推動其智能化發(fā)展也勢在必行,因為唯有技術的發(fā)展才能為創(chuàng)作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朱若霖.淺析航拍機的歷史與在攝影中的應用[J].上海師范大學,2017(03).
[2](德)海德格爾(Heidegger).世界圖像時代[M].三聯(lián)書店,1996年.
[3](美)比爾·尼科爾斯(Bill Nichols).紀錄片導論[M].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年.
[4]王家東.航拍為紀錄片帶來了什么[J].中國電視,2017(09).
[5]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J].學術研究,2004(02).
[6]周力上.8K是超高清電視的終極目標[J].廣播電視信息,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