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當你準備用打卡的方式督促自己學習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靜下心認真對待,并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目標;如若不是,還是放過打卡,也放過自己吧。
朋友圈就是個大雜燴,有人曬生活,有人曬美食,還有不少人曬學習。曬學習的人經(jīng)常會使用打卡的方式,比如堅持背英語單詞多少天,讀英文原版雜志多少次……不過最近微信的一則公告,讓圈里習慣打卡曬學習的人少了一大半。
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發(fā)布“關于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公告顯示,微信明確禁止利用微信產(chǎn)品功能進行誘導分享行為,近期某些公眾號、APP軟件利用返學費、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微信用戶分享其鏈接(包括二維碼圖片等)到朋友圈打卡,嚴重影響朋友圈用戶體驗,違反了《微信外部鏈接內(nèi)容管理規(guī)范》。因此,這些行為將被微信禁止。
一石激起千層浪,正在參加打卡活動的學習者不樂意了。“說好打卡21天返學費的,這不給打卡了,怎么辦?”不少原本采取打卡營銷方式的學習類APP趕緊調(diào)整方案,只要用戶堅持學習,也能返學費。這給了還沒完成打卡任務的用戶一顆定心丸。
朋友小艾曾經(jīng)也是朋友圈的學習打卡族,“21天英文TED精讀”每天必定會在圈里出現(xiàn)。那時還沒弄明白的我十分欽佩這種堅持不懈、挑戰(zhàn)自我的學習精神,忍不住問她:“你怎么那么有動力,每天無論多晚都會在圈里學習打卡?”她回了個捂臉的表情,說:“為了返學費啊,大姐!不然,你以為呢?”在這世界上,但凡與金錢掛鉤的目標,幾乎都能讓人產(chǎn)生動力。那時的我,驚嘆于移動互聯(lián)創(chuàng)業(yè)者的巨大腦洞,竟讓朋友圈成了一塊學習的沃土。
但沒多久,我又發(fā)現(xiàn),所謂學習打卡或許與學習并沒有太大關聯(lián)。一次出差的路上,同事拜托我?guī)退蚩?,原因是當天回不去的她沒辦法讓孩子學習打卡,但中斷又意味著無法返退學費,于是我成了臨時客串的學習者。而朋友小艾自打那次打卡結束,圈里再也看不到她學習打卡的身影。她的解釋直截了當:每天為了打卡而打卡,學習成效并不大。“有時,工作忙到很晚,你還得惦記著打卡返學費,相當煩心!”
看來,將金錢與學習掛鉤,效果未必好,有時甚至會本末倒置——打卡成了正經(jīng)事,學沒學到知識反而無關緊要了。但也有的人是出于學習的本心選擇在朋友圈打卡,希望朋友圈能給自己一個無形的督促,同時也能在圈子里建立起自己愛學習的人設。一舉兩得,甚是不錯。將打卡作為手段,真心去學習的人,自然有所收獲,但更多的人往往是收獲不豐,甚至不了了之,原來如何還是如何。
有專家表示,焦慮感會驅(qū)動人學習,但那也必須是焦慮的程度在正好合適的時候,才能收獲到最好的效率。如果焦慮過大或過小都會對所驅(qū)動的事件產(chǎn)生影響,無法達到預期目的。所以說,打卡式學習靠譜不靠譜,關鍵在于學習者本人。打卡式學習是一種社群化學習方式。如果學習者咬定青山不放松,依靠“打卡簽到”調(diào)動了自己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打卡就是靠譜的;如果學習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甚至沉迷于“花式打卡”的形式中不能自拔,讓自己的學習一無所獲,打卡就是不靠譜的。
當你準備用打卡的方式督促自己學習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靜下心認真對待,并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目標;如若不是,還是放過打卡,也放過自己吧。每天打卡的焦慮感會讓你陷入深深的自責漩渦,最后演變成對打卡的厭惡,進而對學習產(chǎn)生恐懼。好好的開頭最后卻有了驚悚的結尾,實在是得不償失。
打卡無罪,只是打卡也挑人。既然不是打卡的命定人選,便放過它,也算是放過自己了。